唐代诗人王绩
作者:兰云
王绩(585~644年)字无功,号车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唐初著明诗人,五言律诗奠基人,代表作《野说》、《秋夜喜遇王处士》,他出身官宦世家,为隋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叔祖父,一生三仕三隐,性格清高好酒,诗风质朴,自然,开创唐诗新风。
在唐代诗歌星河璀璨的天幕下,王绩以其独特的隐逸姿态与清逸诗风,构建起一座连接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精神桥梁。这位被后世称为"斗酒学士"的诗人,既非李杜式的浪漫狂歌者,亦非王维般的禅意栖居者,而是以酒为舟、以诗为桨,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书写着对生命本真的永恒追寻。其诗歌文本中流淌的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更折射出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以及对传统诗歌范式的突破性探索。
一、乱世中的精神突围
隋朝末年的烽烟与初唐政治的暗流,共同构成了王绩生命历程的时代背景。生于官宦世家的他,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的自述,道出了其早年积极用世的理想。然而现实政治的残酷却一次次击碎他的人生规划:隋炀帝时因直言不讳遭冷遇,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却仅得每日三升酒的微薄待遇,贞观年间再次出仕又目睹官场倾轧。这种不断碰壁的仕途经历,最终将他推向了彻底的归隐之路。
王绩的归隐并非简单的避世选择,而是经过深刻思想淬炼的生命抉择。他的精神世界呈现出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奇妙交融:儒家的济世情怀在现实挫折中逐渐转化为道家的逍遥哲学,《醉乡记》中虚构的理想国度,既蕴含着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遗韵,又注入了庄子"至德之世"的哲学思考;佛教的空观思想则在其诗歌中化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认,"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的喟叹,既是对魏晋名士风度的继承,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二、诗酒人生的美学建构
酒在王绩的生命中已超越饮品范畴,升华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现存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诗篇占比近三分之一,这种对酒的痴迷绝非简单的感官沉溺,而是将饮酒行为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醉后》中"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的自比,将自己的饮酒姿态与魏晋名士的精神品格相勾连,在醺然醉意中消解现实的桎梏,实现心灵的超越。
王绩的诗歌创作打破了初唐宫廷诗风的绮靡桎梏,开创了质朴自然的田园诗新风。《野望》作为现存最早的唐代五言律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白描手法,摒弃了当时流行的雕琢辞藻,以近乎素颜的笔触勾勒出山野黄昏的静谧之美。这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不仅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更开启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
三、承前启后的文学坐标
王绩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与意境上实现了双重突破。在格律层面,他的五言律诗虽未完全脱离古体诗的影响,但已开始自觉运用平仄对仗规则,《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红颜易销歇,白发已崔嵬"的工整对仗,显示出对近体诗规范的探索;在意境营造上,他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为后世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创作范式。
作为从隋入唐的过渡性诗人,王绩的隐逸情怀与创作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田园意趣,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禅意栖居,都能在王绩的诗歌中找到精神源头。而其放达不羁的人生态度,更成为后世文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重要参照。
当我们回望初唐的诗坛,王绩犹如一株生长在时代夹缝中的松柏,既未被宫廷诗风的脂粉气所浸染,亦未完全融入盛唐气象的壮阔图景。他以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在诗歌中构建起一个超越时代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对现实的疏离,更有对生命本真的执着追寻;有魏晋风度的余韵,更孕育着盛唐诗歌的审美基因。王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诗歌文本本身,更在于他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存范式与审美理想,这种精神遗产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
2025年6月28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