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柔情港湾
——卞启忠一首情诗与一个时代的对话
评论员:陈东林
当1989年的晨雾,还笼罩着云南楚雄烟叶复烤厂高低错落的红砖厂房,26岁的消防队长卞启忠握着沾着烟灰的钢笔,在泛黄的信纸上落下《柔情的港湾》第一行字时,铁皮屋顶正滴答着昨夜未干的雨水。三十六年后的今天,这些带着时光印痕的诗句,早已褪去私人日记的青涩,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代人独特的情感光谱。诗中“靠在你的胸前”的低语,不仅是新婚燕尔情侣的耳鬓厮磨,更像穿透岁月的时代之音,让我们得以触摸那个物质清贫却精神丰盈的特殊年代里,无数年轻人守护心灵家园的坚韧与温柔。
一、诗行里的时代体温:1989年的爱情底色
翻开八十年代末的社会图景,国营工厂的齿轮声与个体户的叫卖声交织成转型期的独特交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卞启忠诗稿中“倾听你心的博动”那个带着手写时代的烙印,恰似藏着时光密码的琥珀——在复烤厂宿舍昏黄的白炽灯下,这位身着消防制服的青年,或许因工作的疲惫与爱情的炽热,在匆忙书写时将“搏动”误作“博动”,却意外保留了那个时代纸质书写的特感。彼时他每月不足百元的工资,要在烟田的晨雾与火场的浓烟中穿行,而爱人张丽仙在子弟学校黑板前落下的粉笔灰,早已与他制服上的汗碱共同勾勒出生活的粗粝底色。
诗中反复咏叹的“身体的温暖”,在物质匮乏的语境下具有超越字面的深意。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刚刚漫过计划经济的堤岸,人们尚未习惯用消费符号丈量爱情,两个年轻人在漏风的宿舍里相偎相依的体温,成了对抗生活艰辛的坚强堡垒。就像楚雄山地间漫山遍野的烟叶,在烘烤房里经历高温淬炼才能释放香气,他们的爱情也在清贫中完成了诗意的升华。诗人将爱人的怀抱喻为“没有惊涛的小船”,暗合着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的集体心理——在社会转型的湍流中,每个人都渴望找到情感的锚点,而那些“静静的相拥”,藏着八十年代末特有的浪漫主义:是铁皮柜里用褪色手绢包裹的半块云腿月饼,是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穿越金黄烟田时,风将她的发香揉进他工装口袋的永恒瞬间。
二、从私人记忆到时代镜像:三个维度的对话
(1)物质与精神的博弈场
诗中如钟摆般重复的三个“静静”,在今天看来宛如时代的隐喻。当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还在执着于“面包与爱情”的二元对立时,卞启忠用静默的诗行构建起一座精神堡垒。在轰鸣的烤烟叶机器旁,在漏雨的屋檐下,这对年轻夫妻用无声的依偎完成了对物质匮乏的温柔抵抗。就像复烤厂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烟叶,在时光的窖藏中逐渐酝酿出醇厚的芬芳,他们的爱情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沉淀为晶莹的诗行。这种“无需语言”的心灵感应,恰似八十年代理想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后一抹霞光,照亮了物质贫瘠年代里精神世界的璀璨星空。
(2)集体叙事与个体言说的和弦
将“柔情的港湾”这一意象置于八十年代末的社会语境中,便能发现其深刻的象征意味。那个时期的青年,既背负着“先立业后成家”的传统伦理期待,又萌动着追求个体幸福的现代意识。诗中的“小船”,既是个人情感的避风港,也是一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寻找精神锚点的象征。在集体宿舍的公共空间里,在工友此起彼伏的鼾声中,卞启忠用诗歌构筑起私密的情感王国,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对宏大时代叙事的温柔再现。就像复烤厂烟囱里升腾的白烟,既融入时代的风云,又保持着独特的轨迹。
(3)记忆语法与现实修辞的变奏
仔细咀嚼“只想把这一刻保留”这句话,时间在诗中呈现出奇妙的双重维度:既是1989年某个具体的新婚夜晚,又是被永恒化的情感瞬间。这种时间的折叠,在三十六年的跨度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当爱情被简化为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与转账记录,诗中用“千年万年”丈量情感的方式,显得既笨拙又奢侈。这让我们意识到,那代人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起了最纯粹的情感坐标系。就像复烤厂车间里仍在运转的老机器,尽管锈迹斑斑,却依然发出充满生命力的轰鸣,诗中的心跳声也在时光长河中持续共振。
三、跨越时空的情感凝聚:诗成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化石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数字化浪潮早已重塑了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当爱情被像素化为社交软件上的表情包与短视频,重读“呼吸的节奏”与“身体的温暖”这些带着体温的词汇,恍若打开了尘封的情感档案馆。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在集体澡堂排队打水时交换的羞涩眼神,在邮局窗口寄出信件时的忐忑期待,那些被物理距离拉长的思念,反而赋予情感沉甸甸的厚实质感。诗中“无需语言”的默契,在表情包泛滥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那是一种未经符号化的、径直对接心灵的原始情感传输方式,如同复烤厂的烟叶,必须经过晾晒、烘烤、发酵的漫长过程,才能获得独特的醇香。
这首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情诗,早已超越个人情爱的范畴,成为记录时代情感的活化石。它像一片精心保存的烟叶标本,在诗行间封存着一个时代的湿度与温度。当诗中“柔情的港湾”与当下“快餐式恋爱”形成强烈反差,我们终于读懂:那个将诗稿藏在消防服口袋里的年轻人,用最质朴的笔触,书写的是一部关于情感坚守的时代寓言。就像楚雄烟田的烟叶需要年复一年在阳光下反复暴晒才能成熟,不同时代的某些情感,也需要时光的烘烤才能褪去青涩,成为永恒的诗笺,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散发出温暖、迷人、历久弥新的芬芳。
【评论员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诗宋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获得者,“诗与远方”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获得者。丝路文化院评委会主任,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