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 “小假山”今日“御花园”
文︱张文革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长春市“御花园”附近的人们习惯称它为“小南山”或“小假山”。这片土地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
“小假山”位于地质宫北侧,东临东民主大街,西靠西民主大街,南侧紧邻长春市老干部局,北部呈半圆形,总占地面积约16.4公顷。尽管名字中有“假山”,但那里的山丘并不高。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提起它的来历。据说,当年日本侵略者抓来许多劳工,在皮鞭的驱赶下,不分昼夜地挖掘、搬运泥土,用血汗堆砌起这座假山。山下被挖出的土坑,自然形成了一条人工小河。
据史料记载,“御花园”在十九世纪末是农民刘殿臣的土地,当时园内种满了杏树、李子树、樱桃树,以杏树居多,故名“杏花村”。
1932年3月,日本人在长春进行“伪满洲国国都”的城市规划,“杏花村”被划为“宫廷营造用地”。1938年9月10日,溥仪的新“皇宫”在此举行了开工典礼,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物资匮乏,财力紧张,工程于1943年1月停建,仅完成了地下部分和“御花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春地质学院在原“皇宫”基础上修建了“地质宫”。学龄前的我,曾两次踏入“小假山”,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
1958年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刚满六岁,住在西安大路附近。邻居二柱子悄悄来找我,说孩子王马海波带着他的大哥和其他小朋友去“小假山”划船,问我去不去。我兴奋地点了点头,那是我第一次去“小假山”。
我俩跨过西安大路上的摩电道,沿着康平街一路向南。走到尽头时,我指着对面的小山问二柱子:“这里就是‘小假山’吧?”他点了点头,又告诉我小河在山后。
当年,“小假山”四周没有栅栏,也没有专人维护,显得破败不堪,到处是瓦砾,一片荒凉。但小路两旁,野花在杂草丛中竞相开放,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蜻蜓和蝴蝶在头顶飞舞,景色十分喜人。
再往前走,除了野菜和荒草,还有一人多高的蒿草。我一边走,一边用小手扒拉前面的蒿草,以免刮到脸。
小路上还有许多拉拉秧,有时会缠到脚脖子,很疼。
母亲曾多次叮嘱我不要去“小假山”,说那里有“拍花”的坏人,会把小孩迷晕带走。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禁发憷,尤其是听到老鸹的叫声,更觉得瘆得慌。二柱子看出我的心思,笑着安慰我:“别怕,翻过假山就到了。”我鼓起勇气,拉着他的手向山顶爬去。
假山上多是杨树,碗口粗的树干枝繁叶茂,遮住了阳光。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看到不远处的小河。我们迫不及待地跑下山,来到河边,看到二柱子的哥哥大锁子、马海波的弟弟小宝子和其他几个小朋友正在等我们。
马海波站在船上,手里拿着竹竿,显得英姿飒爽。他招呼我们上船,小船在马海波的操控下缓缓驶离岸边。
这时,小宝子兴奋地唱起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也跟着唱起来。我坐在船尾,用手轻轻划着水面,心里满是欢喜。
小船很快靠岸,我们依依不舍地下了船。马海波说:“时候不早了,大家赶紧回家吧!过几天我还请你们坐船。”那天晚上,我回到家,没敢和母亲提起去“小假山”的事。长大后,每次回忆起那次经历,心中仍会有些后怕。
第二次去“小假山”是1959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那天天气晴朗,春风拂面,我和二柱子一起蹦蹦跳跳地前往“小假山”。
远远地,我看到“小假山”周围新编的竹栅栏。有些栅栏已经涂上了绿色油漆,十分好看。
正门在康平街与西民主大街交会处,门上用竹篾编织了花篮和五角星图案,上方和两侧用竹子编成类似牌坊的门框,红绿相间,十分美观。
二柱子的妈妈穿着蓝色背带工作服,和其他工人一起忙碌着。记忆中,那是“小假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修建栅栏。
后来二柱子告诉我,栅栏是他妈妈所在的“长春市竹制品厂”施工的。
1971年开春,“小假山”西侧毗邻西民主大街的地方,某单位修建了8栋家属楼。
工程完工后,其建筑不断向“小假山”东南延伸,先是“医院”门诊楼,后是住院楼。这些建筑几乎占用了“小假山”五分之一的面积,严重破坏了它的整体规划和植被。
2006年6月,长春市政府投入巨资对“小假山”进行修建和改造。2007年,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八栋家属楼和医院等建筑物被彻底拆除,土地平整后,种上了许多果树和花草。
重新修建的“小假山”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现代园林建设手法。全园道路借鉴古典园林布局,既四通八达又曲折迂回,营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
漫步北部主环路,两侧树木郁郁葱葱,中心位置的木结构景廊“静馨廊”是休闲活动区。环路下方有多条木栈道,通往主景区杏林花坡,传承了历史上的杏花村景观。
2008年,长春市政府正式将“小假山”命名为“御花园”。
如今的御花园,宛如一座开放式的绿色殿堂,四周没有围墙和栅栏的阻隔,取而代之的是一圈圈精心修剪的矮树墙,将这片天地温柔地环抱,既显得美观雅致,又不失大方气派。
每日清晨或傍晚,御花园内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用花岗岩方砖铺设的开阔地上,许多中老年人身着时尚的运动衣,手上戴着洁白的手套,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他们随着节奏摆动身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尽情享受着广场舞带来的欢乐。
自御花园修建完毕后,每天下午,我和老伴儿都会准时来到这里的水泥路上散步锻炼。每次走上三圈,我便已大汗淋漓。
徒步走圈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偶尔也有年轻人的身影。大家沉浸在这简单的运动中,脸上都挂着悠然自得的微笑,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漫步中悄然消散。
在御花园西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每到清晨,这里便成了中老年人健身锻炼的乐园。他们或伸展四肢,或挥舞双臂,尽情地舒展着身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活力。
修缮后的御花园小假山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每逢夏季,亭子里许多爱好文艺的退休老人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好不热闹。他们用音乐和歌声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那悠扬的乐声在空气中飘荡,为这座花园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在御花园中,还能看到年轻的情侣们手牵手,漫步在小河边的甬道上,享受着宁静的时光。有的情侣则坐在小河边的垂柳下,相互依偎坐在怪石上,低声细语,诉说着彼此的心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为这份浪漫增添了几分温馨。
御花园的小河上,有一座木制曲桥。桥上,人们或拿着相机、手机拍照留念,或手扶栏杆,俯身欣赏河中绽放的荷花。微风拂过,荷花随风摇曳,宛如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岁月流转,“小假山”从荒芜走向新生,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未改变。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从昔日的“小假山”到如今的“御花园”,这里经历了八十年多年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新中国的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巨大变化。
旧时的“御花园”曾是帝王将相的享乐之地,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证。而如今,这座重新修建的“御花园”是长春市政府在改革开放后推出的一项造福百姓的举措,它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修改于2025年7月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文字、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