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陈常河
编发:总编陈常河

作者简介:陈长海山东省宁阳县人,山乡退休教师,宁阳县作协会员,泰安市作协会员,著有《岁月留痕一陈长海文集》,长篇小说《大山情》上部,下部正在著作中。
第二章
一群孩子站在教室前的操场上,一齐朝村子里张望着。
他们听说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是个女的,还很漂亮。都想早点见到这位女老师,看她到底长得什么样?是不是很凶,拧不拧耳朵。
当冯金兰和周迎春从村子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个孩子首先欣喜地叫起来“看,来啦来啦!”于是,孩子们一阵风似的向教室里涌去。
三间石头房子东边两间是教室,西边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宿舍和厨房。一张老式木床,床头旁放着-张两抽桌。门后靠墙跟的铁炉子上放着一个两耳的小铁锅。锅里放着一把勺子两个碗,锅盖放在炉子旁边的一个铁桶上,上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看样子好久没有住过人了。
迎春笑着说:“兰姐,暑假刚过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快去和孩子们见见面吧。我来收枪一下屋子。”说着走出屋子,用一个铁棍敲响了上课铃。铃是用一块生产队废弃的破犁铧制成的,犁铧上有一个孔。一根铁条穿进孔里,将铁条的两头拧死,悬挂在楔进墙壁的木桩上。一敲 的,还很响亮。
冯金兰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台下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孩子个个挺着胸脯笔直地坐着。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新来的年轻的女老师。这时,一个孩子大声喊道:“全体起立!”于是孩子们齐齐刷地站起来:“老师好!”金兰两手往下一按 :“同学们请坐下。”孩子们又齐刷刷的坐下了。
金兰开始介绍自己:“我姓冯,名叫冯金兰,今年二十岁,大家今后叫我冯老师好啦。从今天起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我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大家欢迎我吗?”
“欢——迎——”教室里想起孩子们稚嫩的回答声,接着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今天见到同学们,我非常高兴。我相信,今后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支。今天我们初次见面大家不要拘束,下面请大家向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最好再进行一下自我展示,将自己的才艺和特长表演给老师看一下,好吗?”
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如何是好。以前的老师也没有让他们这样做过呀!
“大家谁先来呀?”冯金兰微笑着。耐心地引导着大家。大家面面相觑,还是无人开口。
“好,老师刚才已经介绍过自己了。下面我带个头,给大家唱一首歌吧!”只见她昂首挺胸,大声地唱起来——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领导我们向前进......
唱着唱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口琴,深情地吹起来,那悠扬的琴声一下子把大家给打动了。多么美妙的琴声呀!就像小河里那哗啦哗啦的流水一样好听,又像山林里的百灵鸟一般迷人。她的琴声停了,大家还陶醉在那美妙的意境之中,过了老大一会儿,教室里才想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站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先来介绍一下自己!”他圆圆的脸,胖乎乎的,留着小光头,很招人喜欢。
金兰向他招招手:“请到讲台来。”小男孩大步来到讲台上:“我叫李金虎 今年十岁,我是班长。”说着两眼望着老师。
“很好! 你有什么才艺,给大家展示下。”金兰微笑着说。
“老师,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吧:东山一头牛,西山一头牛,天天夜里来羝头。”
“门闩子!”台下有人大声回答。
李金虎又说:“那就再来个:一条狗。真少有,身上长有四个口。”这下可把大家都难住了。
“这是个机器的‘器’字,大家请记住了。”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可不就是机器的器字嘛。
这时大家的热情被一下子调动起来,个个举起小手:“老师,我,我......
金兰说:“大家别忙 咱从前排往后,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来。”
另一个小男孩跑上讲台说:“我大名叫王二楞,小名叫二楞子,今年九岁,上二年级。我给大家学学狼叫吧。”说着双手前伸,瞪大眼睛,口中“ 呜呕呜呕 ”地叫了两声,还真有些像狼的嚎声。“再来一个!”孩子们齐声说。他“叽叽啾啾”地学起了鸟叫。“这是黄鹂鸟;这是百灵鸟的叫声!”二楞维妙维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阵喝彩。
又-个男孩跑上讲台:“俺叫孙立柱,小名狗剩,今年八岁,上二年级。俺给大家唱一个儿歌”:
小板凳,打歪歪,
上南山,挖菠菜。
喂花牛,拉石头,
盖新屋,娶媳妇
抱娃娃,喊大大。
狗剩刚唱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走上台来:“俺叫李招弟,今年七岁,上一年级,俺也唱首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老鼠急得吱吱叫,
买个馍馍哄下来。
金兰抚摸了一下招弟的头:“真好听。告诉老师谁教给你的?”招弟自豪地说:“奶奶教给俺的。她会唱很多儿歌哩。”
这时一个留着“八十毛”的小男孩跑上台来:“俺叫赵二蛋,今年九岁,上二年级,俺没有什么才艺。”“摔泥炮,来个摔泥炮。”台下好几个孩子大声喊道。
金兰不知道摔泥炮是什么才艺,就笑着说:“二蛋同学,快表演给老师看看吧!”
二蛋为难地说:“老师,现在也没有泥炮,怎么摔?”
“空手摔,空手摔!”台下有人在起哄。
“好吧。”只见他左手抬起,五指伸开,左右摇晃着身子,边摇又唱:
“东乡哩,西乡哩;
都来听我放枪哩;
东庙哩,西庙哩;
都来听我放炮哩;
我的炮,要不响;
都来打我的光脊娘(后背)。”
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含 有的眼泪都掉下来了。
大家情绪高涨,个个摇摇欲试。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最后轮到墙角的一个小女孩了,见她低着头一动不动,金兰来到她身边,和蔼地说,“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还是一声不吭。旁边的一个小女孩说:“老师,她叫杨小翠,上二年级,上课从来不回答问题,经常旷课,不完成作业。”
二蛋接着说:“ 她外号叫骚气,成天头不梳,脸也不洗,身上有一股怪味儿,大家都不愿意和她一块玩。”
这时班长李金虎大声说:“二蛋不许你污辱女同学!”
二蛋伸了伸舌头做个鬼脸,不再吭声了。
“——,——”迎春敲响了下课铃。
金兰说:“今天大家表现得都不错,今后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要做有礼貌、守纪律、讲文明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同学们会做得很好,下课!”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他们一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位新来的女老师,她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和蔼可亲,一点也不凶。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金兰基本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外貌、 性格和特长, 她感到这里的孩子是那么的单纯、质朴、活波可爱。她从心里喜欢他们。
同时她觉得。当个老师真好!
(三)
冯金兰走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
夏天的雨水冲走了路上的尘土和沙砾,山路疙疙瘩瘩,像一个裸露着骨骼的瘦骨嶙峋的老人,硌得脚生疼。她走得很慢,不时地望着路两边的梯田。那梯田一层一层地向山腰伸展,地堰全是用那“油饼石”切成,是那些年农业学大寨的产物。有的地块种植的玉米叶子已经干枯,成熟的玉米棒子耷拉下来。有的地块,成熟的大豆叶子差不多已经落光了,有的豆荚已经炸裂,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枣树,吊着几个红色的小枣子,在秋风里摇摇摆摆。
这是个星期天,她没有回家。最近的教学工作让她感到有些吃力和苦恼。虽然在师范学校学习的第三年,她曾在县城的北关小学实习过半年,学校领导对她的课堂教学也多次赞赏。实习结束时,鉴定书上对她的工作也多有褒扬之词,但眼前的工作仍让她有些手忙脚乱,她感到实在有些力不从心。课堂上常出现顾此失彼。前后脱节,讲堂混乱的现象。学校完全是属于那种“一篮子挎”学校。学生只有三十五人,可大大小小,一到五年级都有。四年级有五人,五年级只有四人。低年级孩子小,一会儿这个要撒尿,一会儿那个要拉屎。山村教育本来入学率就低,巩固率更差,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少孩子上了两三年便辍学了,回家拾柴放羊,课堂管理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搅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仍没有理出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她找到长发叔,要求村里重新给学校泥土两块黑板。教室前后各一块。另外,再给制几块木头的小黑板。她打算让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和四五年级的学生背向而坐,这样便于管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她打算用小黑板将各年级的新授内容提前抄写下来。
冯金兰今天到上石屋村去,是到杨小翠家家访的。那个叫杨小翠的女孩子已经两三天没有到校了,有的孩子告诉她,杨小翠不上学了,她奶奶叫她在家放羊哩。她很着急,作为老师,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辍学,今天千方百计也要动员她返校学习。
上石屋是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小翠的家在东边的村头上,两间草房,院墙是用一些树枝和玉米杆围成的篱笆。一个老太太看了她一眼,只是絮絮叨叼地说着:“......走拉......走啦......不回来了......。”
老太太有七十多岁了吧,背驼得厉害,花白的头发像一蓬乱草,脸很黑,干瘦干瘦的,一双无神的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金兰问她:“奶奶、小翠呢,她干什么去了?”
老太太并不回餐。还是不断地重复着刚才的话,
过了老长时间,只见一个很大的草捆蠕动着来到屋前,是小翠回来了。她蹲下去,将自己的双臂从绳索中挣脱出来,她爬起来看见了自己的老师,头低下去,什么也没有说。金兰帮她拿掉沾在头发上的枯草,又帮她拍了拍身上的土,亲切地说:“小翠,这几天怎么没去上学?有什么困难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俺奶奶不叫俺上学了,她叫俺在家割草喂羊。”小翠小声说。
冯金兰这才发现,屋后面的一棵老枣树上,拴着一只白色的老绵羊,旁边还有两只才出生不久的小羊羔。
“你小小年纪,不上学怎么能行呢?将来长大了什么都干不成!”
“奶奶说俺家交不起书钱和学费。”
“书钱和学费老师帮你交上。答应我,明天去上学行吗?”
“您得给俺奶奶说好,她吐了口才行。”
金兰从兜里掏出十块钱,送到老太太面前:“奶奶、您收下这钱,明天让孩子上学去吧!”
老太太混浊的眼中闪现出一丝惊喜的目光:“不行……这不行……俺不能要你的钱。”
“收下吧奶奶.您老人家不识字,可别再耽误了孩子一辈子呀!”
老太太伸出那只枯瘦的手颤抖地将钱接了过去:“好人……真是好人啊……。”
冯兰刚要回去,小翠忽然抓住了她的手,带着哭腔说:“老师,能不能在俺家吃了饭再走?”那眼中充满了真诚和哀求。她实在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这份心意.就留了下来。
午饭是地瓜面糊涂,清汤寡水的,里面煮着几块地瓜干和山药豆。小翠给金兰盛了满满一碗。吃过午饭,小翠在一块木板上剁着刚割来的青草。金兰坐在旁边的一个小凳子上和她说起话来。
从交谈中金兰知道:小翠的爷爷死得早,她的爹爹是一个石匠,叫杨大成。成天在山上打石头。家里很穷,三十多了还没成亲。后来奶奶东借西凑,花二十块钱从一个讨荒人手里买来一个闺女,闺女又黄又瘦只有十七岁,两条细细的长辫子。那讨荒人家是黄河边上的,家中遭了水灾,他们留下闺女就走了。那大成害怕闺女逃跑,天天守着她,有时上山也带着她。婆婆对那闺女像亲生的,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她,时间一长,那闺女竟胖了些,显得很俊俏。她对大成说:“你别成天守着我,你拴着我的人拴不住我的心也是白搭。我不跑。好好跟你过日子。我不图别的,只要你对我好就行。”
那闺女很勤快,也很孝敬婆婆。她做好饭,总是先让婆婆和大成吃,自己吃些残汤剩饭。她一刻也不闲着,成天烧锅做饭,缝补衣服,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喂鸡喂鸭,又养了两只羊。第三年生下了小翠,婆婆喜得合不拢嘴,对她也就放了心。街坊邻居都说大成命好,娶了个好媳妇。哪知小翠三岁那年,一天大成从山上回来发现小翠在床上睡得正香,媳妇却不见了,就问他娘,他娘说一头午还在家好好的,可能是到她二婶家串门去了。大成找遍了全村都没有。他慌了,又到山上去找还是没有。他急眼了,不吃不喝不管白天黑夜,到处乱跑。邻居们都劝他;别找了,肯定是跑了。他不信媳妇对他这么好,这么疼他,怎么会跑呢?后来他就疯了,讨着饭到黄河边上去找,一年多没回来.……
后来.村里差人到黄河边上去打听,有没有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这里找他媳妇。村里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们,前些时候有人在黄河边上发现一个男人被淹死了,见没人找就埋了。他们来到坟前,扒开一看正是杨大成。路又远。尸体不好往家弄,就又埋在那里了。
奶奶知道了,成天哭,眼睛都快哭瞎了。从此,她就和奶奶相依为命。
小翠说,这一切都是邻居王婶告诉她的。
从小翠家出来,冯金兰心里沉甸甸的。她为小翠不幸的遭遇感到痛心,从内心里同情可怜这个不幸的孩子。
同时她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重,责任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