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
文/毛韬
如今,人们已经不常再看见各种手抄本了。然而,吾辈不仅看见过手抄本,而且我们这一代人也曾经动手制作过各种手抄本。
我母亲在晚年的时候,她常常独自一人静坐在寓所阳台的书桌前,用在文具店里买来的练习本抄书养心。现在母亲已谢世38年了。但是,她留下的手抄本《周恩来总理传》、《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简化太极拳》、《花卉知识》等十多本,我一直珍藏着这些手抄本,这不仅能够让我睹物思母,而且也能成为我向母亲学习的内在动力。

(母亲留下的手抄本)
至今,我还珍藏着祖父留下的八本清代英文花体字的手抄本。在清朝末年时,我祖父毛伟堂的英文非常好。早年,他曾经担任英文高级译员。之后,他又担任了北方山海关火车站的站长。在1927年4月初一日,他为了竭力保护火车站的公家财产而因公殉职。我祖父去世后。我祖母傅韵兰将他的英文手抄本带回了江南故里。1954年8月初五日,我祖母去逝了,我父亲又珍藏这些外文手抄本有整整44个年头。我父亲在1998年1月20日(大寒日)谢世后,我作为第三代“手抄本”的家书传人,至今一直珍藏着。
(我祖父毛伟堂留下的清代外文手抄本,左边还有一册羊皮书卷。)
古代欧洲人最早使用的是由古埃及传入的莎草纸。此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使用羊皮纸,芦苇笔也为鹅毛笔所代替。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4世纪,出现了册子本。到了5世纪时候,完全替代了卷轴。进入中世纪之后,大量的教士成为了专职抄写人员。
那时候,美轮美奂的泥金装饰手抄本,内容大多为《圣经》,由鹅毛笔写在羊皮纸上,并有精美的微型画作为装饰,最早为爱尔兰和英格兰在4世纪—6世纪抄写的。
在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及至文艺复兴时期,均有大量的抄写。这些设计精良的手抄本,对后世的书籍装帧设计和字体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丝不苟抄写的严谨精神,亦令人肃然起敬。当时的皇家手稿使用的羊皮纸,往往是染作紫红色、黑色,涂上金箔,并以金色或银色墨水书写的。
在中国古代时候,许多穷书生几乎都是人人动手抄写书籍和文稿的。那时候,买书是十分昂贵的。所以书生们自己动手抄写书籍,既读书,又练字,一举两得,不亦乐乎也。
从前,清代袁枚曾撰写过一篇题目为《黄生借书》的文章,袁枚说道:“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那时候的富人家庭,虽然藏书万卷,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而贫困学子只能想办法,去借书来阅读,他们既借书,也抄书,因为只有把书认认真真抄写一遍之后,才能够把书籍读得更加深刻。
过去出现在地摊上的《浮生六记》残本,实际上也是一册手抄本。然而,由于当时该书破损残缺不全,所以今日我们所阅读到的《浮生六记》,只有前面四记是清代苏州沧浪亭沈复所撰写的,而后面的二记内容,都是由后人撰写拼凑上去的。
由于该抄本书籍都是记载着真实有趣的轶事,所以被林语堂先生翻译成外文后,流传至世界各地。
我在上世纪70年代时,还看见过一本叫《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书籍。由于这本书籍在当时属于禁书之类,所以如果想要阅读这本书籍的话,只能想方设法去借一本手抄本来阅读了,甚至是阅读者自己也会抓紧时间,将借来的手抄本书籍,再复制抄写下来,使其成为又一册属于自己的手抄本书籍。
在本世纪初,我还在上海虹口多伦路名人街的旧书地摊上看见各种各样的手抄本售卖。当然,现在若是再想购买旧时手抄本的话,价格不会便宜喽。
所谓的“手抄本”,即用手工抄写出来的原书的版本。古书手抄本是以手写方式制作并用线装订成册的古代纸质文献,主要流通于宋元至明清时期。其形式包含线装形制、册页装帧与不同开本规格,常见书写载体为纸本,部分文献保存状态反映虫蛀等典型纸质文物问题。作为历史文献的物质载体,该类手抄本在民间留存有中医方书、棋谱、史书残卷等文本类型,通过实体古籍的流通印证了古代书籍装帧技术与市场流通现状。
在我国敦煌发现古老《论语》手抄本,保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手抄本字迹独特,被网友戏称为“丑书”,但实际展示了抄写经书高超的书法功底,融合了魏碑笔法,线条质量非常高,展现了书法艺术中的拙中见巧。
后来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许多书籍,也都是人工抄写的。一直到《红楼梦》、《聊斋》等书籍,最初也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
然而,随着现代复印和电脑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除了在庙宇中抄写经书作为静心养神之外,几乎不会再有新的手抄本问世了。
现在中国古代留下的各种手抄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备受关注。例如,明代手抄本《宋元四十三家集》明天启六年(1626)的抄本,由潘是仁辑录,形制为蓝格稿纸写本,尺寸为26×16.8cm,工楷录于蓝格稿纸上,四周双边,版心刻有“宝选斋集”四字。该书收录了宋元时期多位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古代手抄本的字迹书写精妙绝伦,如中医手抄本中的小行书和小楷字迹,书写流畅自然,透着超凡脱俗的气质之美。这些手抄本的字迹书写变化多端,线条清新自然,点画安排精准合理,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
因此,若是见到有手抄本散落民间的话,一定要好好爱护和珍藏,千万不要将这些昔日非常珍贵的手抄本随意丢弃掉。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国家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