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大作醒今世,笔底波澜溯红楼
(标题为编者加的)
——————————
*顾景星赋
文/王巧林
荆楚之隅兮,蕲阳焕彩呈祥。山川之灵秀兮,俊采于此流芳。顾氏之世家兮,簪缨奕代昭彰。四世之儒业兮,德馨氤氲满堂。景星之耀世兮,卓荦超凡逸翔。风姿之俊逸兮,气宇轩昂轩昂。
观其形貌之态兮,眉若远山之黛长。目似秋水之澄澈兮,鼻挺如昆仑之玉梁。口阔若沧海之涵阔兮,唇红齿白笑靥芳。耳垂如珠福泽厚兮,身姿挺拔似松昂。步履轻盈若云飘兮,坐时端庄如钟响。立时稳健若岳立兮,动静之间皆雅章。
其性秉之高洁兮,雅善谈谐意飞扬。慷慨悲歌情难抑兮,涕泗滂沱忧国伤。抚膺长叹念民苦兮,心怀天下志安邦。义胆忠肝昭日月兮,浩然正气贯穹苍。
幼而嗜学之笃兮,如饥似渴意难量。塾师禁读心难静兮,潜夜偷光烛影晃。书声琅琅惊宿鸟兮,父察其志心欢畅。尽出典藏供研读兮,父子相问经史详。六经诸子皆入脑兮,廿三正史烂胸膛。筑基固本文采显兮,笔走龙蛇韵流芳。
然时逢乱世之秋兮,风云变幻起沧桑。黄虎肆虐铁骑横兮,残明倾颓宫阙荒。景星抱牍心悲戚兮,泣涕沾襟叹国亡。弘光昏庸朝政乱兮,赤方参军奔走忙。睹君蒙尘心忧愤兮,痛瓯缺之难补偿。沥血上疏言谠论兮,通政畏缩不敢扬。袖章藏志忠谏难达兮,马士英诱意彷徨。婉拒出城之邀约兮,通济门别浩气长。
客吊台城之凄兮,临溯沅湘之泱。维扬闻笛之悲兮,感怀故国之伤。卞氏佳人情缱绻兮,谣诼纷起梦黄粱。鸾镜分飞心破碎兮,孤馆寂寥意彷徨。云笺寄情思难断兮,后逢萧女韵流芳。蕙质兰心共赏兮,执手校骚研屈章。抵足论易悟玄黄兮,浩叹惊昊倡民纲。忧民先声为贤良兮,华夏英魂永流芳。
南渡八载之久兮,归棹楚江思故乡。蕲州梦寒荆府颓兮,野兽栖园狐兔狂。抚柱长号文脉危兮,登楼四望江带苍。悟文托孤笔墨忙兮,妻萧佳丽韵悠长。赤地骄阳同劳作兮,捋杞采莲汲泉忙。粗茶淡饭岁月宁兮,相濡以沫情意长。
遁隐山林之幽兮,筑庐著章意未央。考据经史百卷成兮,遗民相聚论诗章。心系天下笔为刃兮,挞佞除邪正气扬。然时运舛难遂愿兮,经天难挽颓唐象。大厦将倾汉脉危兮,胡尘涨天衣冠丧。礼乐崩殂社稷危兮,抚膺长叹意彷徨。
公子杖策西行险兮,访遗穷巷结侠肠。复明志藏救亡策兮,恐文沦简裔左衽。发愿著《红》裂帛章兮,沥血成篇托曹寅。薪火相传密付佛眉兮,岁月期延伏生样。孔鲋抱典华灯亮兮,三十载尘光焰旺。吴钩映雪精神彰兮,与日同辉永流芳。
怡红孤忠映寒江兮,绛珠悲吟锁愁肠。红楼一梦非闺情兮,实乃招魂唤荣光。黄公苦心如雪清兮,历久弥洁似松青。经霜愈翠与日明兮,共天长存德范彰。
今吾来思遗编赏兮,潇湘泪竹带血痕。怡红落英含悲愤兮,感夫忧患情难量。佩公妙想气贯长兮,中华民族永吉祥。赞曰:
景星高义兮,辉映八荒之疆。
儒林俊彦兮,德馨流芳之章。
嗜学笃志兮,吞史纳章之狂。
报国孤忠兮,泣血情长之殇。
著述宏卷兮,传世永彰之芒。
隐居雅趣兮,寄意山岗之祥。
蕲阳遗韵兮,千秋颂扬之响。
华夏英魂兮,万古流芳之扬。
……………………………………
* 桃花源后记
王巧林
昔有武陵捕鱼者,偶入桃源秘境,见其地政通人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遂得数日之乐。时彭泽令陶公渊明记其事,成美谈矣。然世人皆知捕鱼者,而鲜有知其幼子留于桃源,以享福泽。
岁月荏苒,转眼一千六百载有奇。渔人幼子之后裔,今轩辕国太守,名曰曾子安,忆及先祖遗训,心怀寻亲之念。毅然出洞口。但见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沿张家界大峡谷,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至常德。
及至常德,触目所及,乡村如画,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相映,一派祥和之气。复观城市之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繁华鼎盛,尽显国泰民安之象。子安睹此盛景,心中震撼,叹曰:“此乃仙境乎?何逊于昔日之桃源也!”
未几,子安踏上寻亲之路,探寻曾氏宗亲之消息。乡人闻之,皆惊叹不已,言及当年捕鱼者之事,恍若隔世。乡亲知其来意,人皆关心。适逢武陵太守曾子凡荣者,挂冠归里,赋闲在家,真个是“无巧不成书”!孰料太守即当年渔人长子之后,二人拥抱,喜极而泣。太守迎客还家,共叙亲情,展示曾氏家谱,一一比对,方知二人皆渔人六十五世孙也。
清明在迩,太守带其至祖墓,合族老少以旧时三牲礼仪祭祖。子安闻中华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乡村有机器人劳作,嫦娥奔月已然旧闻,羡慕不已。太守见其如此,遂赠其现代化农用机械并太阳能设备若干。
湘潭高源者,荆州兴海者,高尚士也。闻其事,即令太守邀得陶渊明之后人陶涛者,同聚武陵,且邀得南国长青诗社同好,唱起高腔,喊着号子,欢迎远方客人;土家腊肉,石门肥肠,德权猪脚,安乡鱼丸,佳肴满桌。众人品茗举觞,共度良宵,雅谈古今,畅叙幽情。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众人皆叹桃源之奇,武陵之美,常德之富,更感世事沧桑,人间真情。子安感怀先人遗泽,德垂后裔,更叹今日之盛世,乃作诗以记之,诗曰:
常德寻亲路递迢,峡深峰峻洞庭潮。
乡村美景令人醉,城市繁华多娇娆。
曾氏乡贤情义重,陶公后裔语藏骄。
武陵胜景今何在,柳郡辉煌耀九霄。
国泰民安歌盛世,人间欢乐任逍遥。
* 神农洞记(文/王巧林)
洞在神农架林区阳日镇与襄阳保康县交界处。
旧传为神农氏尝百草所栖之洞穴,土人言昔有石桌石凳,今有感自然美景,效东晋陶彭泽先生对于美好社会之向往所撰《桃花源记》,以示中华文明、文化必将成为人类走向大同所借鉴,特撰斯文。——题记
中华国朝,岁在癸卯,楚之神农架阳日镇有樵夫者,以砍柴为业。一日,乘木槎,缘香溪河而行。桃李夹岸,芳草鲜美,白鹿鬼没神出,松鼠吱吱嬉闹,金丝猴欢快跳跃。忽逢黑洞,森森然,土人谓有金雕把守,常人不得入。樵夫仰视之,洞口果有金雕;侧耳闻之,洞内呼呼作响,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洞,窥探究竟。
樵夫以野兔引金雕,甫入洞口,一股不可抗之风力,已而被风吸去。樵夫双眼漆黑,一阵眩晕,竟不知是何时空,来到何等世界。或云入天然风洞,或云非也。遂舍去木槎,从小口出。复行数百武,四周皆山,中央豁然空旷平坦,宛如盆地,中有大河,河之两岸,沃野千里,五谷丰登。时彩云当空,威凤展翅,祥麟摇尾。道路阡陌,房舍俨然,男耕女织,衣着装扮,如我汉人。樵夫窥村人相貌,与己无异。有垂髫群儿,见樵夫,惊奇万分。长者问客从何处来,樵夫具答之,众人称奇。邀客还家,设酒供茶,宰羊杀鸡,山珍河鲜,样样俱全。村中父老皆好客,闻有此人,咸来看稀奇,各延至其家作客。
国中人皆谦恭俭让,礼贤下士,与世无争,安居乐业,人皆平等。斯地人皆高大,遇有老者村长,身高八尺有奇,发须如漆,容貌、步履,宛若少年。问其寿几何,曰百零八岁。问其饮食、保养若何,曰食神农五谷粮,喝神农百草汤,吃神农奇峰茶,饮神农酱酒,饭则一碗不饥,酒则千觞不醉,百毒不侵,不病不疫,国中千岁者,比比皆是。其人自云炎帝之后,先世为避阪泉之役,逃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问今世是何年,乃不知过了几世几劫。问此属何地,曰神农国神州郡赤县村。问有否外邦人来过,曰昔有汉王莽者来此取经矣,今不知汉朝存在否。樵夫小住数日,遂辞去,此中人耳其语云:“不可为外人道哉!切记切记!”
樵夫既出,得其木槎,途中斫木为记。及还家,告知乡邻,述说如此这般,众人疑惑。
襄阳张军、常兴者,高尚士也。闻之,为造福生民,欣然派后生前往,以寻求长寿保健之方。后生寻樵夫斫木记号,去而未返。
后来再无人问津,人皆叹惋。
~~~~~~~
(作者简介)
王巧林,男,汉族,湖北黄冈蕲春人。文化学者,书圣王右军直系后裔,顾派红学创始人,顾景星研究专家,唯美文艺片《红楼梦啊梦》历史顾问兼解说词撰稿人,中央美术学院、CCTV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期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反伪打假正名代表人物,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理事、黄冈市鄂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秘书长、深圳市红学会发起人之一、深圳市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兼红楼梦诗词研究会会长。
主要代表作有《红楼梦作者顾景星》(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多次参加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学术论坛,先后在苏州市委统战部、深圳图书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和深圳保利剧院等处多次举办红学学术专题讲座,发起对主流红学的质疑。
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