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枷锁与人性的救赎
——哈代《失魂落魄的牧师》
作者:车向斌
哈代中篇小说《失魂落魄的牧师》以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位神职人员在信仰与人性间的撕裂挣扎。作为哈代中短篇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讽刺之作,它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批判锋芒——直指宗教教条对真实人性的压抑,以及这种压抑所引发的悲剧性反噬。
布道台上的分裂(信仰的公共表演与私人欲望)
情节示例:牧师在周日礼拜中宣讲"肉体情欲与圣灵相争"的教义时,目光却无法自控地追随着台下某位女信徒的身影。
冲突展现:
哈代刻意让牧师口中引用的《圣经》经文(如"不要效法这个世界")与其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形成尖锐对比。
布道词中强调"克制私欲"的庄严声调,与他"喉结滚动、手指痉挛地攥紧讲稿"的细节并置,暴露信仰话语体系与身体本能的割裂。
2. 告解室的倒错(神圣空间的欲望渗透)
关键场景:牧师在教堂告解室聆听信徒忏悔"不正当关系"时,反而因对方描述的细节产生强烈悸动。
象征性手法:告解室本应是"净化罪恶"的场所,却成为诱发欲望的温床——百叶窗缝隙的光影在其脸上投下"如牢笼般的条纹",暗示宗教仪式反而禁锢了真实人性。
当牧师给出程式化的宽恕词"愿主赦免你的罪"时,哈代插入其心理活动:"他发现自己竟嫉妒起忏悔者的罪"——信仰话语沦为空洞的表演。
3. 夜访的转折点(信仰防线的彻底崩溃)
戏剧性情节:牧师深夜冒雨前往女信徒家中"劝导其灵性生活",却在雷雨交加中与之发生关系。
冲突高潮:
环境象征:暴雨冲刷教堂尖顶的十字架,同时浸透二人偷情的谷仓——神圣与世俗空间的界限被自然力量暴力消弭。
行为反讽:牧师用"拯救迷途羔羊"的宗教修辞自我辩护,却在下意识中扯断了胸前的十字架项链,链条崩断的金属声成为信仰崩塌的听觉注脚。
4. 事后圣餐礼的亵渎性仪式(信仰的异化与自我欺骗)最具冲击力场景:通奸次日,牧师主持圣餐礼时发现葡萄酒杯沿留有口红印。
细节中的神学颠覆:圣餐礼中的"基督之血"(葡萄酒)与女性欲望痕迹(口红)混合,解构了圣礼的超验性。当会众虔诚领受圣体时,牧师却尝出酒中"蜂蜜般的甜腻"——味觉的感官性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感,暗示其信仰已沦为感官体验的附庸。
5、哈代的叙事策略深意
时间结构的隐喻:所有关键情节都发生在宗教时间节点(礼拜日、忏悔季、圣餐礼),凸显冲突的制度性根源。
身体书写的颠覆:不断强调牧师"出汗的手心""干裂的嘴唇"等生理反应,用肉身性瓦解神职人员的"属灵"面具。
器物象征系统:十字架项链的断裂、被玷污的圣杯、谷仓中与《圣经》并置的干草堆——物质细节构成信仰与人性的微型战场。
哈代通过这些情节揭示:牧师的悲剧不在于欲望本身,而在于宗教体系强迫他将人性需求妖魔化,最终导致信仰沦为虚伪表演。这种冲突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背景下尤为尖锐——当教会将"人性"定义为"需要克服的缺陷"时,灵魂的撕裂便成为必然。
6、神圣袍服下的凡人之欲
牧师本应是信仰的化身,是“神的仆人,备受信徒尊重”。然而小说开篇即揭示其光鲜身份下的暗涌:当爱情如野火般燃起,牧师的理性与戒律在欲望面前溃不成军。哈代精准刺穿了宗教表象的虚伪性——牧师一面宣讲“以基督的心为心看待信徒”,一面却为私情“铤而走险”,这种分裂并非偶然,恰如神学家所警示的:“不要成为中途离弃神和被神弃绝的废品”,暗示了角色必然坠落的宿命。
信仰与人性的双重迷失
“失魂落魄”的不仅是牧师的行为,更是其精神世界的全面崩塌:
信仰的幻灭:他背离了“保守言行举止,成为信徒榜样”的圣职誓言,神性光辉在人性欲望前黯然失色;
人性的扭曲:为掩盖越轨行为,牧师陷入谎言与伪善的泥沼,从“灵魂引导者”沦为“被暗影笼罩的迷途者”。这种双重迷失恰是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宗教桎梏的尖锐批判——当教条试图扼杀人性本能时,灵魂只能在压抑中走向病态爆发。
7、 象征系统中的宗教讽喻
小说中暗藏的意象网络强化了其讽刺力度:“十字架下的黑洞”:直指教会内部“隐藏着多少背信弃义的仆人”,神圣外衣包裹着欲望与秘密;“光明与暗影”的辩证:牧师本应“掌握光明力量,驱散黑暗”,最终却成为“光明与暗影交织的复杂体”,在自我欺骗中沉沦。这些意象呼应了哈代对宗教机构虚伪性的持续揭露——如《两个野心家的共同悲剧》中批判的功利主义,此处更深入个体灵魂的战场。
8、超越时代的普世叩问
牧师的角色困境在当代语境下依然振聋发聩:
信仰的本质之问:当宗教成为“客观存在”的规训,而忽视“主观存在”的人性需求,是否已异化为心灵的牢笼?牧者的现代困境:如博格曼电影《冬日之光》所示,牧师常陷入“对世人热心”与“对爱人冷漠”的撕裂,职业性神圣感反而消解了真实的情感能力。
哈代以牧师之“失魂”为镜,映照出所有身处信仰与欲望夹缝中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当我们在规则与本能间摇摆时,何尝不是那位“铤而走险”的牧师?
《失魂落魄的牧师》如同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剖开了宗教神圣叙事下涌动的真实人性血脉。哈代以悲悯且锐利的笔触警示我们:真正的信仰不应是禁锢灵魂的枷锁,而应成为包容人性弱点的容器。当牧师在小说结尾“失魂落魄”地面对残局时, 那破碎的身影恰是对所有理想主义者的永恒诘问——在神性与凡尘的交界处,我们该如何安放那颗跳动不息的、属于人的心?
(编辑:武双喜)
”
车向斌,汉族,1967年生,大学学历,陕西省潼关县人。1992年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当过报刊记者、编辑等职,现供职于陕西某报社。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作品200万字。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张的爱情》《郭二牛的爱情小差》《缝穷的女人与她的官儿子》《毫州人“出口”那些事》《爱神的裁决》《秋日沉思》《过继》《二球》等;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卤肉西施》《为您添彩》《潼关烧饼进大城》。2023年5月出版中篇小说集《优秀的“坑儿”》。现为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2022年,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获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
(审核:武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