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3.站在汗水出入地方
文/林水火(福建)
雨用婉转的词汇点醒石头和沙滩
奔向石头和沙滩的泡沫
退入大海怀抱
风带着雨飘到岸上湿润着耕耘的远方
一把伞撑起脚下的力量
重新亮起来的阳光在夏日疯狂
大家小家的风
站在汗水出入地方被动地旋转清爽
落下的干枯
迎合了雨过天晴的小鸟天堂
假日的喧嚣有好事者的轨道采风
与温馨的想象相向
折旧了一只小鸟顽强的受伤翅膀
匍匐再次的希望
拿捏凝固后的粗也细干净的洁白
这首《站在汗水出入地方》以质朴而灵动的笔触,编织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字里行间藏着对 “劳作之地” 的深情凝视,以及对生命韧性的细腻体察。以下从意象、情感与结构三方面具体点评:
一、意象:自然与人文的 “共生对话”
诗人擅长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场景熔铸为有机整体,让 “汗水出入地方”(劳作、生活的现场)成为意象的锚点,衍生出丰富的象征意义:
自然意象的 “人格化”:雨是 “用婉转的词汇点醒石头和沙滩” 的叙述者,风是 “在汗水出入地方被动地旋转清爽” 的守护者,阳光是 “在夏日疯狂” 的热烈者 —— 自然不再是孤立的背景,而是主动参与 “劳作现场” 的 “参与者”,它们的动态(雨的 “点醒”、风的 “旋转”、阳光的 “疯狂”)与劳作的节奏形成呼应,让 “汗水之地” 有了呼吸感。
人文意象的 “自然化”:“耕耘的远方”“大家小家的风”“假日的喧嚣”,将人类的生活轨迹(劳作、居家、休憩)融入自然语境中。尤其是 “一把伞撑起脚下的力量”,伞本是工具,却被赋予 “支撑” 的精神重量,让劳作的艰辛与坚韧有了具象载体。
冲突与和解的意象对比:“落下的干枯” 与 “小鸟天堂”、“受伤的翅膀” 与 “匍匐再次的希望”、“粗也细干净的洁白”,前者是磨损与残缺,后者是新生与纯净,这种对比暗藏张力 —— 劳作的 “粗粝” 与生命的 “洁净”、自然的 “无常” 与精神的 “恒定”,在碰撞中达成和解,让 “汗水之地” 不仅是辛苦的场域,更是孕育希望的土壤。
二、情感:从 “在场的坚韧” 到 “超越的希望”
诗歌的情感线索并非直白宣泄,而是随着意象推进层层递进,藏着对 “劳作” 与 “生命” 的双重敬意:
第一层:对 “劳作现场” 的温柔凝视:“风带着雨飘到岸上湿润着耕耘的远方”“一把伞撑起脚下的力量”,没有直接写劳作的苦,却用 “湿润”“撑起” 等词,勾勒出劳作中 “自然的馈赠” 与 “人的坚守”,透着对平凡劳作的尊重。
第二层:对 “冲突与韧性” 的深刻体察:“假日的喧嚣” 与 “温馨的想象”“相向”,暗示外界的 “旁观”(如 “好事者的轨道采风”)与劳作现场的真实之间的隔阂;而 “折旧了一只小鸟顽强的受伤翅膀”,则将这种隔阂具象化为对生命的 “磨损”—— 但诗人笔锋一转,写 “匍匐再次的希望”,让 “受伤” 与 “顽强” 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 “汗水之地” 里,生命(无论是人还是鸟)在困顿中生长的力量。
第三层:对 “纯粹本质” 的回归:结尾 “拿捏凝固后的粗也细干净的洁白”,是全诗的情感落点。“粗” 是劳作的痕迹,“细” 是用心的温度,“干净的洁白” 是剥离喧嚣后,劳作与生命最本真的质地 —— 这种 “粗与细” 的辩证,让 “汗水出入地方” 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结构:从 “场域铺展” 到 “精神聚焦”
诗歌三节呈现出清晰的递进逻辑,从 “场景铺陈” 到 “冲突显现”,最终收束于 “精神升华”:
第一节以 “雨” 为引,铺展 “汗水之地” 的自然环境(石头、沙滩、大海、风、伞),建立 “自然与劳作共生” 的基调;
第二节引入 “阳光”“大家小家的风”,将场景从自然延伸到 “人的生活圈”,并以 “小鸟天堂” 暗示 “劳作之地” 的生机;
第三节则加入 “假日喧嚣”“好事者采风” 等 “外部视角”,通过 “小鸟受伤” 的冲突,将焦点从 “环境” 转向 “生命状态”,最终以 “匍匐的希望” 与 “粗也细的洁白” 收束,让 “汗水之地” 的精神内核(坚韧、纯粹、希望)浮出水面。
小结:“粗粝中的诗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对 “劳作” 的刻意煽情,而是用 “雨的词汇”“风的旋转”“受伤的翅膀” 等具象意象,让 “汗水出入地方” 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呼吸、有韧性的 “生命体”。或许部分意象的衔接稍显跳跃(如 “轨道采风” 与 “小鸟翅膀” 的关联需读者主动联想),但这种 “留白” 也让诗歌的意境更显辽阔 —— 它不仅是对一个地方的书写,更是对所有 “在汗水里扎根、在困顿中生长” 的生命的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