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之上的木质醇香
——“闽寨茶”探秘

◎ 艾 草 * 福建作家
柘荣高山白茶,犹如山间的精灵,静默中蕴藏美丽的风姿。一批批依托柘荣县优质生态资源禀赋的高山白茶企业,正积蓄强大的动能,迸发出崛起之势。福建闽寨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闽寨茶”)正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它生产的茶叶源自柘荣县行政村中海拔最高的东源乡完店村,那里山高辽运,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蕨类丛生,沙质壤土松软如絮,正如《茶经》里说的“上者生烂石”,这种天然的地质结构结合北纬27℃的亚热带气候,为茶树扎根疯长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一块块风化的花岗岩,碎石里渗出山泉,滋养万物,闽寨茶的母树新苗便在这般天地间,不疾不徐地生长着。
山高辽远,茶树、樱花相间的“闽寨茶”基地
“完店是一个好地方,不仅有青山翠木的´绿´,还有闽东革命历史的´红´。”听茶农们说,这里的茶树吸的是云雾,饮的是山泉,故而叶片肥厚,滋味甘醇。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闽东特委组织红军独立营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越绝的战斗。今天与县作家协会一行人前往一探究竟,亲身体验制茶工艺,品尝刚生产出来的成品茶。
“为什么叫‘闽寨茶’”,出于好奇,我们的第一句话便抛给了茶学专业毕业,来自武汉的投资商章胜利,他说,“2018年我来柘荣订了一款白豪银针,喝了之后顿觉甘甜如怡、清新爽口,之后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到东源乡完店村外厝栏考察,发现这里不仅茶好,环境也是最优,便萌生了在这里投资茶产业的念头。”章胜利凭着专业背景、对茶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怀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并对良好生态和生产品质的信任,再加上这里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知青茶园”的基础,于是便和当地股东吴国浩、连淑仙一起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基地、办厂。对于如何给企业取个好听的名字,“我们想到了‘闽寨´两字,´闽´代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态度和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团结协作和开放包容心态的福建´闽人精神´,´寨´代表占山为´王´的特定场域,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文化引领,项目带动,最终要树立有辨识度的、让人耳熟能详的国内外标志品牌。”
“闽寨茶”投资人章胜利在武汉
作为闽寨茶企业负责人的吴国浩坐在海拔1000米以上,占地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基地厂房中的茶室一角,手指摩挲着茶杯,目光穿过宽大的厂房玻璃窗,投向不远处的茶山。“我是土生土长的柘荣人,从小熟悉高山茶,与茶为伴,与茶交友,深知茶的‘脾气’,”他说,“对新采摘的高山白茶,不炒不揉,只萎凋干燥,人为干预最少。”这茶里有他对乡愁的记忆,更有他对事业成功的追寻之道。
“闽寨茶”企业负责人吴国浩在老树茶园
茶叶如诗,轻轻一抿,仿佛品尝的是千年的文化沉淀。讲到制茶,对于企业的技术担当——柘荣高山白茶非遗传承人章清弟来说如数家珍,“为何只做自己家乡的白茶。”他沉默片刻,回忆幼时随祖父上山采茶的旧事。老家在“中国传统村落”英山乡官安村,祖辈采茶、制茶、售茶,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到采茶季节,他便跟着祖父,踩着露水上山。晨光熹微中,茶叶上的白毫闪闪发亮,像是撒了一层薄霜。
“后来呢?”我问。“后来祖父走了,茶山也荒了。”他边给我们讲述经历,边轻啜一口刚刚泡好的早春茶,“我来到闽寨茶叶企业并被聘请为技术顾问,除了对茶叶的天生热爱,更主要还是看中完店村优良独特的生态环境。这里山高天阔,森林灌木覆盖,阳光雨露均沾,苔藓附着,多种原生植物随外可见,猫头鹰、雉鸡、野兔等鸟禽也常常在这里休养生息。山上园地里的土壤呈黄色或粉红,疏松多孔,地下水清冽可口,经检测水质、人体所需的有机矿物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产茶的最好条件。”
柘荣高山白茶非遗传承人在“闽寨茶”基地车间
走进闽寨茶的车间,看他们晒青,了解萎凋、堆香、分选、提香全过程,凭经验掌握各道工序的时长。这种技艺,非几十年功夫不能得其三味。记得小时候见过的老茶农,他们的手掌粗糙如树皮,却能精准感知茶叶的每一分变化。章清弟说起这些时,眼睛泛光。他谈起下一步如何将现代科技引入传统制茶工艺,光谱检测、物联网溯源等等。我听来只觉得陌生,却又隐约感到这里正蛰伏着能量积蓄、意欲腾飞的新生代茶企翘楚。
在中国茶文化的版图上,福建省柘荣县如同一颗隐匿于云雾中的明珠,而“闽寨茶”则依托这片土地的天然禀赋,成为高山白茶产业的标杆。
说到企业规划,我们把目光转向在一旁翻阅宣传册,谋划企业未来发展的章胜利,“你的成功秘诀在哪里?”我好奇地问道,章总便把企业的家底给掏出来,“答案在于自然、人文与政策的交响,”“我们对支撑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原材料´三驾马车´有足够的信心,”章总继续介绍说,“我们投资闽寨茶叶的动力来源在于:一是崇尚自然,白茶作为最接近自然的茶,其制作通过自然萎凋和干燥来控制水分与物质转化,以利于香气形成与品质提升,并调控酶活性达到便于存放的目的,是人为干预最少的制茶工艺。其次是,作为中国长寿之乡、太子参之乡、高山白茶之乡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吸引,追随政府打造柘荣高山白茶金字招牌的脚步,把´闽寨´一步步打造成特色独具的知名高山茶企。不仅如此,东源乡完店村高海拔的茶叶基地天然独有、可遇不可求的茶树生长环境,为有机茶的生产制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基于对当下低迷的经济和茶叶行情不景气的担忧,“您不担心亏本吗?”我直言相问。章总笑了笑,从包里取出一个小罐,倒出些许茶叶。叶片灰绿相间,白毫显露,形态自然舒展。“尝尝这个,”他说,“去年的头采银针。”沸水冲下,茶香顿时弥漫开来。那香气清幽,带着山野的气息,隐约还有一丝花香。茶汤入口,鲜爽甘甜,回味悠长。“崇尚有机自然,踏遍千山万水,我们最终找到了这里的优质环境。”他说,“有这品质,值了!”我们揣摩他的意思,似乎明白了他钟情的高海拔白茶里富含丰富氨基酸,可增强免疫力,又含丰富的天然黄酮,抗氧化、抗衰老,也许这也是柘荣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的奥妙所在吧。
我们走出厂区,沿泥土路走上闽寨茶园基地,站在高高的山冈,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群峦和点辍其间隐约可见的村庄,脚下一片片茂盛生长的樱花相间的茶树。基地坐落于完店村最高处,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云雾带,昼夜温差显著,茶树在此缓慢生长,积累丰富的氨基酸与芳香物质。科学佐证:高山白茶因低温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茶多酚含量较平地茶低20%-30%,苦涩感弱化,甘甜度倍增,茶树间种植樱花,互相滋养,形成“入口鲜汤,品有花香”的独特风味。我们试图解开这一片白茶老树的诞生密码。白茶,被誉为“茶中隐士”,其制作工艺以“循法自然”为核心理念,仅凭自然萎凋与干燥锁住茶之本味。这种近乎“无为”的工艺,恰与投资人崇尚自然的理念深度契合。
山脚下有一片洼地,有着“杨家将后裔”美誉的完店村就座落在这里,村里的茶农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他们不去理会什么市场策略,品牌建设,只知道按祖辈传下的方法,做出好茶。正如一个老农所说,“如果有一个带头人,将我们的茶叶带到更远的地方,那该多好!”初始愿望正在变为现实,经过时光积淀的闽寨茶逐渐焕发光芒,其中白牡丹荣获福茶行天下之第二届“福茶杯”福建省(百姓茶、放心茶)茶叶大赛“优选”项目金奖,各款成品茶走出柘荣,走到武汉、杭州、内蒙古,走向全国,我们眼前的这些投资人和制茶大师,还要将他们的初心,带向更远的地方。
柘荣县委县政府将“高山白茶”定位为县域经济支柱,通过地理标志认证、茶旅融合项目、国际茶博会推广等举措,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闽寨茶叶借势发力,以“高端定制+大众消费”双线布局,抢占“健康茶饮”市场风口。“做要做茶行业的胖东来。”“好茶自有知味者,这是机遇。有政府背书,将高山白茶打造成地方名片,投资人顺势而为何乐而不为。”
经过了解,我们渐渐明白,闽寨茶叶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自然馈赠,更在于人文积淀与现代管理的融合。闽寨茶叶不可复制的种茶基因,其生态价值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稀缺的自然资源IP。世代茶农的技艺传承,当地茶农遵循古法制茶,以“看青做青”的灵活经验把控萎凋时长与温湿度,将“天、地、人”三才合一,赋予茶叶灵动的生命力。
从云雾缭绕的千米高山,到茶客手中的一盏清茗,闽寨茶的故事,是自然与人文的协奏,更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商业的共舞。当柘荣县委县政府将“高山白茶”刻入城市名片,当茶农的匠心遇见科技的精准,这片土地正以白茶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国茶道”的当代答案。而那位独爱白茶的投资人,或许早已读懂:投资闽寨,不仅是投资一杯茶,更是投资一片净土、一种文化、一个未来。
投资人章胜利在成品间检查
“品一口茶,就是与大自然一场无声的心灵对话,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日近晌午,想着遐思,我们下山返城,回望茶园,看到一座圆明禅寺。也许正是山中的这一丝禅意,让大自然回馈付出辛劳的新一代农人工匠的茶香久久不散。我想,千百年来,茶就是这样,连接着山与人,传统与现代,怀念与憧憬,记忆与未来。相信有一天,柘荣的高山白茶在以“闽寨茶人”为代表的创业者们的坚持下名扬四海。作为“白茶贵族,高山滋味”的柘荣高山白茶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人能够品尝那一抹难以忘怀的独特滋味。采访虽已结束,我们却还在回味高海拔之上抗旱耐寒的闽寨老枞白茶,经过“倒春寒”的冰雪洗礼,透出更好的木质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