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
文/舟自横渡
“任他们在天下作恶,
苍天真是无眼啊”
“苍天曾经有眼的,
后来被女娲补上了
他们说从此河清海晏了”
吴仲友读诗:
《他们说》以寥寥数行构建出巨大的张力与深刻的讽刺,展现了现代汉语诗的凝练与锋芒。其力量主要体现在解构神话与颠覆传统认知。
诗中的核心意象“女娲补天”是中国最著名的创世神话之一,象征着救世与秩序重建。诗人却颠覆性地将其解读为“蒙眼”的行为——当苍天之眼被五彩石“补上”,意味着天失去了审视人间、明辨善恶的能力。这种颠覆极具冲击力:救世英雄的行为(或至少是对其行为的官方解读)反而成了遮蔽真相、纵容罪恶的肇因。神话的崇高意义被彻底解构,转化为对历史上权力话语操控真相的隐喻。
诗中三次重复“他们说”,构成一个核心结构。第一句(题目)“他们说”说出了诗歌的缘起,即他们说的内容。诗人以旁观者的角色冷静叙述。第二句“他们说”引出的是无力者的控诉(苍天无眼),这是民间对不公的朴素认知。第三次“他们说”则指向一种强大的、占据话语权的声音(可能是统治者、权威解释者、主流叙事)。这个“他们”不但解释了“失明”的原因(补天),更宣称其结果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话语运作:将一种实质上的“剥夺”(苍天失明、监督缺席)粉饰为一种“成就”(秩序稳定、天下太平)。 “从此河清海晏了”这句话本身也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字面是太平盛世,但在缺失了“天眼”监督的背景下,这种“太平”更像是掩盖在表象下的无声压抑,或是“他们”单方面宣称的虚假繁荣。
这首诗可以解读为对所有被人为遮蔽、篡改的历史事件的隐喻。“补天”象征着对真相的封堵、对历史记忆的修复(实为篡改);“失明”意味着历史评判或正义监督的缺席;“他们说”代表了主导叙事的粉饰与定论。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掌控话语权,将不利的、压迫性的现实(失去监督、纵容作恶)重新诠释甚至包装成伟大的功绩(补天救世、带来太平)。这是一种深刻的权力批判。 “苍天”亦可象征普遍的道德良知或公众的集体认知。“补上”之后,意味着一种集体的“失明”,人们在“太平”的幻象下可能对真实的不公变得麻木或无知。
此诗的语言与结构的精妙在于包括题目在内的三节,简短精悍,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戏剧:控诉 -> 解释(反讽的核心)-> 结果(反讽的顶点)。
诗句采用了近乎口语的朴素表达(“作恶”、“无眼啊”、“补上了”、“他们说”),但包裹其中的却是尖锐的颠覆和解构。朴素的语言与深刻的反讽形成巨大张力。“河清海晏”这个极其正面、带有古典庄重感的成语被置于全诗结尾,与前面的颠覆性解释形成刺眼对比,其蕴含的虚假性被最大化地彰显出来。
舟自横渡的《他们说》是一首极具批判力量和思想深度的微型杰作。它以中国最核心的神话意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巧妙的解构和颠覆,深刻揭示了权力话语如何操控叙事、粉饰现实、甚至将剥夺(真相、监督)包装成成就。诗中对“他们说”的重复使用,精准地指向了权力叙事者的角色及其话语的不可靠性。整首诗充满了历史与现实的反讽感,语言凝练如刃,结构精巧如谜,在极短的篇幅内引发了关于历史真相、话语权力、集体记忆和正义监督的广阔思考。它是一首将神话、历史、政治隐喻完美融合的现代诗典范。
编者按:
一次道听途说被诗人巧妙地记录,编者读了之后,也被这奇妙所深深打动,忍不住记录一下感想。
第一段引用俗语“苍天无眼”,这是很典型的民间对不公现象的愤懑。但第二段突然反转,说苍天曾经有眼,是被女娲补天时补上了——这个意象转换太妙了!作者特意标注“他们说”重复出现,显然在强调集体话语的荒谬性。
古籍记载她炼五色石补天是为救苍生,但诗人在这里做了颠覆性解读:补天等于蒙住了天的眼睛。那些“他们说”的群体,把灾难性的失明美化成了“河清海晏”的太平景象。这里至少有双重反讽:补天本为清除混沌,结果却导致更根本的“失明”;所谓的太平盛世建立在集体失明之上。
诗歌的张力在于用神话解构现实。“五色石”在传统文化里是祥瑞,在这里却成了蒙眼布。想到鲁迅说的“瞒和骗”,但表达得更含蓄。三个“他们说”像三重帷幕,揭开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残酷真相。不过诗人没直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品出这层意思——这种留白很高明。
诗句混合了古谣谚的质朴(“作恶”“无眼”)和现代诗的锐利(“补上”这个动词用得真狠)。两段形成戏剧性对话,像两个声音在争论,但第二个声音用传说推翻第一个声音时,反而揭露了更深的黑暗。
突然意识到空间感也很妙:第一段“天下”是横向的广大人间,第二段“苍天”是纵向的神话维度,而“补”这个动作让纵向空间闭合了。那些“他们”用神话传说当工具,完成了对现实的禁锢……诗里“从此”二字暗示着权力者对时间的垄断。
整首诗像在旁观“他们说”的表演,标题重复三次却不加评判,反而让批判性更强。最后那个“河清海晏”的结论越美好,就显得越虚假——就像用五彩石当补丁遮住漏洞,反而让漏洞更刺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