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陆游》
7月6日,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辽宁文学院协办的北岸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陆游》新书研讨会在辽宁文学院举行。来自辽宁省作家协会、沈阳市作家协会、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文学院、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辽宁省散文学学会、辽宁报刊传媒集团等单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记者二十余人出席研讨会,对《陆游》一书进行了深刻解读和深入研讨。会议由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秘书长孙文成主持。
会上,播放了华文出版社《陆游》一书责任编辑寇宁发来的祝贺视频。
《陆游》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北岸(韩弘),历经两年时间精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已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史料为依据,以非虚构写作方式和文学化语言,全面展现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人生浮沉和文学生涯。

北岸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陆游》作者
来自辽沈地区的作家、专家、学者、记者就《陆游》一书进行研讨
陆游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生于北宋末年的官宦之家,历六位皇帝,见证了南宋初期的历史沧桑。他是诗人、是词家,是散文家、书法家、史学家,他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令无数人为之叹惋。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一个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爱国者。
该书不仅以史料和陆游本人的作品为依据,翔实地起底陆游的家族背景、婚姻爱情、求学经历、宦海浮沉、从军历程、文学生涯,全方位展现陆游在诗、词、散文、史学等方面的成就和种种生活情趣,而且将陆游放在北宋、南宋之交的宏观历史大背景下,弘扬陆游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感人肺腑、启迪人心。
研讨会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致辞,辽宁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强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刘国强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张强 辽宁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孙文成 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秘书长
刘国强会长在致辞中,对北岸在传记写作中的新思路、新探索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提起宋代大文豪陆游,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称“上至拐棍的,下到懂事的”老幼皆知。正因为太过熟悉,为陆游作传,很容易掉进“旧巢”凹坑,或炒剩饭,或拾人牙慧。北岸迎难面上,没有掉进前人挖好的坑里,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表达高地,这无疑是作品突出而耀眼的成功亮点。
李轻松 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与会作家协会、文学社团代表: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李轻松,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黄文兴,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关捷,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陆游》一书进行了点评。
李轻松主席认为:北岸这部长篇传记通过历史篇、身世篇、藏书篇、从师篇、功名篇、爱情篇等12个篇章,运用板块化结构写作方式,多角度立体全景地解读陆游一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对《陆游》一书的情感线、漂泊线进行了梳理和深入解读。情感线中,陆游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贯穿一生,很好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精神丰盈的个人形象和一个百折不回,始终如一的爱国士大夫形象。北岸所塑造的陆游是成功的,如果能对陆游精神线进一步深挖和展开,作品将更具厚度和深度。
陆游一生漂泊不定,这种漂泊随他的赴任、被贬甚至逃亡,都是被动的,在被动的漂泊中,陆游使始终坚定抗金复图,恢复中原的信念,用他的行动和诗词践行他的报国理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900年来,人们歌颂他、怀念他的重要原因。如果在这条漂泊线中,通过更多的细节描写与心里刻画,将会更具形象化和说服力。
黄文兴 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
黄文兴会长深入浅出地分享了《陆游》一书的阅读感受,他说:《陆游》首先耐读,翻开第一篇,就有读第二篇的冲动,读到最后,依然意味未了。一气读到最后,看到那首《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心绪起伏不已,那些文字太悲怆、太伤感,从文字的肌理中,从陆游的诗词中,从那些铮铮铁骨中,触及了读者的心灵。
黄文兴还提到,写好一部传记,不是一件容易事,北岸写这本书下了大功夫。写人物传记,既要提供“历史的手术刀”,又要携带“文学的放大镜”,动笔前至少要完成“三个100”准备:阅读100万字相关资料,收集100个细节故事,访谈100个相关人士。北岸在后记中亦提及“开列出一个庞大的书单……准备了两个皮箱,刚好装下这些书,每次辗转,都会拉着‘陆游’,像个苦修者一般徜徉在陆游的世界里。”于是才有了“读尺厚书,成半寸文。”
关捷 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捷副主席评论说:这部书通过翔实的史料与丰富的想象,生动再现了陆游的形象,一个南宋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视国家与民族为自己生命的千古剑客。人物形象立得住,一部传记也就成功一大半。语言文字同样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平实而灵动,一扫过去传记常见的叙述上的沉闷之气,时而给人以跳跃感,有诗的飞翔感。写人、写事、写景,都很传神,呼之欲出,如同影视剧画面。
传记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必不可少的是情感。该书情感浓郁,对国家的情感,对爱情的情感,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都是深沉而痛。这一条情感线贯穿始终,起到既动人心魄,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文字过硬,情感真挚动人,《陆游》这部书作为文学作品当居上乘地位。
东来 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东来副主席从文学层面对《陆游》一书做了三个方面的剖析:首先,辽宁传记文学的开疆拓土之作。它打开了北方作家写南方诗人传记的一扇窗口,因为极少有人选择这样跨域写作的题材。北方作家把文学触角伸到江浙的历史当中,而且选择的是历史名人,视角更宽,视野更广,视线更长。
其次,北方作家的胆识之作。目前如朱东润、陆春祥、欧阳俊、华籽等作家写陆游传的不下二十位,少有独出心裁的创意写作,只是使新《陆游》闪亮一时,翻个浪花,便淹没在众多书写陆游的大海里。因此,在众多陆游传中再写陆游,具有写作风险,这需要作家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北岸做到了。
三是作家重读经典的唤醒之作。北岸的《陆游》让我们重读唐宋,重温经典,或许为写作历史人物传记,找到一个柳暗花明的出路。同时,东来副主席对书中引文过多、过长,如何提升传记文学的文体感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吴玉杰,著名作家、评论家刘嘉陵,文学博士、辽宁文学院文艺创作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鸭绿江》杂志副主编胡海迪,文学博士、一级作家、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杂志主编张立军,就《陆游》一书的成绩与不足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
吴玉杰 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吴玉杰教授以“文史互证的生命之树”为题,从五个方面深刻论述《陆游》在恢宏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真实再现与文学塑造:即,从“千里江山图”到“清明上河图”:历史的厚重与景观的敞开;生命之树的繁茂与丰盈:结构的设置与诗意的营造;传承与交游:精神血脉的延续与文化基因的共在;生命之树常青:经典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的推动;主体性的显隐:主观倾向性与心理传记学的可能。
吴玉杰教授以“文史互证的生命之树”为纲,以上述五点为目,撰写了近5000字的评论,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解剖《陆游》,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
刘嘉陵 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著名作家、评论家刘嘉陵在评论中指出:北岸用他的新思索、新梳理、新文笔展示了陆游的家国情怀,高洁品格和诗化人生。其题材厚重大气,板块结构与编年体、大历史与个人史、宏观与微观相互缠绕,让读者眼睛一亮,血气蒸腾。
北岸笔下的《陆游》比我们印象中的陆游更立体,更接地气、人气,更鲜活可爱。不仅是“笛里谁知壮士心”“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入世官员,也是“小楼一夜听春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才情趣人,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失意书生。惟其如此,我们愈加迷恋九百年前活生生的陆放翁。
胡海迪 文学博士、辽宁文学院文艺创作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鸭绿江》杂志副主编
胡海迪博士在评论中说:陆游在风雨大作的淮河官船上出生,出生后乌云散去,旭日东升,预示了他生于乱世,却不甘于平庸的命运。900年后,北岸以深情的笔墨把陆游的一生鲜活、饱满地呈现出来。
《陆游》的写作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以严肃的态度,在历史的真实中书写陆游,塑造陆游,所依据的史料都是最权威有说服力,作者对历史的遵从令人印象深刻。二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发掘、还原陆游的人生机遇、艺术才华和文学成就,让读者全方位了解陆游成为可能。
张立军 文学博士、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杂志主编
张立军博士评论道:北岸新作《陆游》传记,将陆游一个熟悉的人物放置在大历史语境中进行重述,令人们重新认识陆游其人、其诗,重新了解宋朝的发展历程。
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将诗人的命运遭际与大的历史脉络紧密结合,完成了“以诗补史”“文史互证”的叙述过程,让文学书写在历史书写的空隙中重焕新生,以文学“羽翼”信史,丰盈信史,将文学的灵动灌注于诗家,让高高在上的历史及历史人物具有了烟火气。然而《陆游》的讲述是令人意犹未尽的,它还存有一种固化的叙述逻辑未能完全突破。
迟蕊 文学博士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学评论家迟蕊虽未到场,特为研讨会发来《陆游》一书评论:爱国诗人陆游,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人们敬之爱之,歌之咏之;每有发愿者,崇敬之不足,故倾情书写之。北岸新著《陆游》,便是这样一部发愿之作、倾情之作。与常见的传记相较,它的殊异之处在于避免戏说,而只求通过扎实的史料、独特的结构、通俗晓畅又深挚郑重的笔墨,将陆游的人生与形象立体化、鲜活化。
同时,又将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深刻认知寄寓其中。打破了单线的年代叙事模式,以主题化的板块结构,不仅将人物与故事在时空交错中展开,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效果与美感,还将其置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中,并通过对大量隐含不同观点的史料的参酌引述,予以生动、丰满与多侧面的表现,成功地制造了富有感染力、启发性与开放性的文本效果。因而从总体上说,《陆游》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有情有趣的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厚重深刻的历史读本。
王莉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作家王莉分享了《陆游》的读书心得:读一部传记,其实是读一段历史,读一群人,和这一群人在这段历史中的行为和价值,探索和思考,这点《陆游》做到了,而且是以生动的文学创作呈现给读者的。这部传记中,北岸大量运用散文、小说的笔法,同时又力避戏说、妄说,让作品更加鲜活和灵动,值得借鉴。
《陆游》作者北岸向与会者讲述了《陆游》一书的创作新路历程与成书感受,潜心领悟研讨会给予的高屋建瓴的建议与意见。他表示研讨会上的每一句都是真知灼见,都是对作品的宝贵滋养,为该作品指明精进方向。将以《陆游》一书为新的起点,不断充实,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刘国强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最后,刘国强会长在总结讲话中,以“在熟人中寻找陌生面孔”为题,阐述了在伟大爱国诗人陆游诞辰900年之际,《陆游》一书出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肯定了作者在四个方面寻找“陌生”的创作理念,即“在结构设置上寻找陌生”,摆脱依时间顺序或事件顺序讲述故事的旧思路。作品的布局谋篇,按逻辑归类,突破时间与空间局限,建立自己的叙述体系。以此摆脱老套的阅读惯性思维,抓住重点和要害给予浓墨重彩渲染,强弱得当,详略适度,不断出现“新刺激”,引人入胜。
“在章标题上寻找陌生”,用工丽对仗的诗句来表达,形式与内容吻合,与人物身份相得益彰。这种形式很有书卷气,洋溢着文气,充盈着文化内涵。初看这样的形式选择很漂亮,再看则名实相符,很见功力。
“在精神气质上寻找陌生”,让传主三次科举败北,一生宦海沉浮的经历,始终释放出人性光芒。陆游的人生不可复制,只是生活真实,而通过深挖人性之根,抵达艺术真实、文本不可复制,这才是作家的主攻方向,北岸始终没有偏离靶标。
“在对比中寻找陌生面孔”,让传主跌宕起伏的人生奇迹,回归人物本体,真实可信。陆游师从曾几及所有学富五车的师长,崇尚正义,崇尚民族英雄岳飞,在诗、词、散文、史学、武术、中医等多方面都有很高建树,看起来不可思议,而这种对比手法有效运用,让读者信服,令作品生辉。
参加研讨会的作家、专家、学者、记者合影
【北岸小传】北岸,原名韩弘,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沈阳市辽中区作家协会主席。在《解放军报》《鸭绿江》《陆军文艺》《芒种》《诗潮》《辽河》《参花》《辽沈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等文学作品。散文集《梦里古渡》荣获第四届辽宁散文“丰收奖”一等奖,散文《又闻蛙鼓》被多地高中选入语文考试试卷,主编多卷本《辽中文学》作品集。
(文/孙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