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饺子里的军旅情与人间暖
作者:李永合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网上一家"手工思念饺子馆"引起了我的注意——不仅因它的手工味道,更因店主是位退役女兵。八一前夕,我专程来到萧山河上镇,想尝尝这藏着故事的饺子。
二十多平米的小店被打理得窗明几净,右手边的长条茶台旁摆放着高档音响,客人们兴致盎然时便能唱上几句,墙面悬挂的大屏幕电视则为空间更添几分烟火气。"思念"二字嵌在店名里,宛如一声轻柔的叹息,又似一句温暖的嘱咐,让人在未尝一口佳肴前,便已感到莫名的亲近。
一、面皮里裹着的军人底色
刚坐下,老板娘张士年便端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熟悉的"家香味"。手工擀制的面皮薄厚均匀,捏合处的褶子像列队的士兵般整齐,活脱脱是军营里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被子。咬开一只猪肉大葱馅饺子,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口中炸开,咸淡拿捏得如同部队食堂的标准——没有花哨调味,只有长辈般的细心,透着"吃饱吃好"的实在。
素三鲜的配比更见功夫,韭菜、鸡蛋与虾仁的组合清爽得恰到好处。老兵张士年说,这都是部队习惯改不了的"后遗症":每天凌晨四点的菜市场是雷打不动的"晨训",挑选食材像检查装备般严苛;和面要走"标准流程":面粉过筛三遍去杂质,温水按比例分次加,揉面必须达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标准;馅料搅拌坚持顺时针同向转,说是这样能让食材"抱团"更紧实;连煮饺子都要掐着秒表,"三滚三凉"的火候分毫不差。
"在部队练的就是精准,干啥都想做到位,做饺子也不能偷工减料。"她笑着说。这股较真劲儿让饺子有了独特风骨:外皮弹牙耐煮,馅料饱满不散,难怪有顾客打趣:"果然是'部队出品',这严谨劲儿,真是把军营作风包进面皮里了!"
二、饺子碗里盛着的八方故事
店堂里一幅顾客题字的字画格外醒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还得吃水饺",墨香里飘着烟火气。老兵总说,开店最珍贵的,是饺子牵起的缘分。
我正吃着,邻桌大娘端着碗凑过来:"小伙子坐得周正,像部队里的人!俺家三代从军,见了有军人样的就亲。"聊起饺子,她连连点头:"这里面有股正气,吃着踏实,这名退役军人饺子馆可受欢迎了”!
白俄罗斯姑娘安娜按点评地址找来,指着图片点了鲜肉水饺。吃完竖起大拇指用生硬中文说:"比上海餐厅好吃!"她特意坐了半晌,看老板娘把面团擀成圆片,指尖翻飞间捏出18道褶,像在欣赏一场精妙的手工艺术。
张阿姨几乎天天来打包,总念叨:"这味儿跟我妈当年做的一个样。"有次她拎来自家晒的梅干菜,硬要塞给老板娘:"就像给闺女送菜,别客气。"
几位东北同行路过,尝了酸菜馅饺子非要"切磋":"妹子手艺扎实,但缺咱东北那股'酸得透亮'的劲儿。"后来老板娘依着建议改良,如今酸菜饺子成了招牌,常有食客专程来尝这"南北合璧"的味道。
更多是街坊邻居,下班来拎袋生饺子:"家门口难得有这么实在的手工味。"有对小夫妻从恋爱时就来,现在带着娃来,孩子总奶声奶气喊"兵阿姨",这声称呼里,藏着五年的熟络与温情。
三、烟火气中不变的军人志
老板娘的军人本色,不止在包饺子的较真里。遇见过路小伙掏不出饭钱,她端上饺子说:"先吃饱,钱的事不急。"盛夏时总在门口放个茶桶,凉茶续得满满当当,"环卫工人师傅们辛苦,喝口凉的舒坦。"她说这都是部队教的:"奉献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思念"二字在她心里有两重分量:一是念军营——紧急集合的号角、食堂里抢饺子的笑闹、训练后那碗热汤的暖;二是念家人——母亲擀皮的背影、父亲摘菜的认真,这些都揉进了面团里。
退伍时她暗下决心:"不能辜负穿军装的日子。"如今每天凌晨四点备料,深夜收摊后把灶台擦得锃亮,累了就看看墙上的军旗照片。"退伍不退志"不是空话,是揉面时的力道,是调味时的准头,是有人求助时那句"放心,有我在"。
离开时夕阳正暖,给饺子镀上金边。忽然懂了这小店的魔力:吃的是饺子,品的是故事,感受的是一位老兵把军旅情、人间暖,都包进褶子里的坚守。就像老板娘常说的:"新鲜味看得见,吃过就会常思念。"这思念里,有军装的底色,有家的温度,更有平凡人把日子过成诗的热忱。
思念饺子,果然是妈妈味道。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0月入伍,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杭州,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