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诵读:何方
编辑:杨建松

2012年,当大桥柏木岭的土地被中南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征用时,全区最后一个鸭棚(咀)被拆迁了,从此在江夏流浪了200多年的放鸭人彻底换了身份,就连村名也走进了历史。
最早的鸭棚出现于何时?
倪根金先生认为是大清乾隆年间,乃源于灭蝗的需要。
那时,蝗灾频发,次次损失惨重,乾隆下旨,由官府出面组织生众展开大面积灭蝗。乾隆三十六年黄应魁复任江夏知县时,他在四乡广为张贴《捕蝗图》,还增介了好几种新的抗灾办法,其中就有“放鸭治蝗”,也就是倡置鸭棚,令鸭客(鸭师)赶着鸭群趋食而治。显然,这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

两百多年前,江夏全县丁数(成年男子)尚不足3万,遇到需要群力抗击“淫雨损麦,蝗蝻生,大水伤禾……”这样的天灾时就感人手不足。因此,为了推动放鸭治蝗,黄应魁只得在流民中招募身体还算强壮的人,并命吏员集中教之,尔后再按每棚10两白银的标准发放资费,督促他们建棚买鸭,待鸭壮后行走于四野。遗憾的是由于经验不足,最初两年培植起来的100多个鸭棚点,20年后就只剩四成,而真正子承父业传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就不足三十了。

江夏是农业大县,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养鸭并不受待见,甚至被人称作“奇技淫巧”。早年就有农谚反复告诫村民:“陈谷烂米,不养瘪嘴!”“瘪嘴”是鸭子的谑称。
为什么?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性价比”太低。鸭子的食量大,无论是蛋还是肉,产量都远远不如鸡;而且还因爱拉,大量稀臭的粪便极难收拾。鸭子也喜动,觅食的鸭群常常会钻进菜园抑或花园,将蔬菜、庄稼,甚至奇花异草一扫而空并留下“讨伐”后的狼藉,所以习惯于农事的传统乡村,都讨厌成天“嚓、嚓、嚓”的鸭群。就因多数人不喜,这才为无地可种的流民开启了一扇求生小窗:他们担着竹棚,赶着鸭群走进收割后的歇田息园,甚至荒滩野涂,在狭窄的生存空间去觅那一口众所不为的苦食。

然而那时的官府助鸭可不是只为养鸭而养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驱鸭治蝗,即使一时无蝗也要备鸭待出,只要蝗情一发,无论风雨,鸭群都要听令而赴,所以县府主簿和衙役是不容鸭户长驻一地圈养的。为此鸭客们想了各种办法,知县黄应魁也在动脑筋,那天,一纸邸报打开了他的天眼,源自蜀地的“挑棚”被他引进了江夏,这才有在楚天首县绵延了两百多年的“鸭客肩棚”。
“仅有”还不行,黄应魁还着主簿统管,并派出专职衙役督查,以促鸭棚一一到位,看紧蝗情,决不能让它因旱爆发。主簿和衙役的管督并非全力指向鸭棚,很多的时候在引导舆情,促使乡、里两级积极参与治蝗,要知道在那个科学孱弱的年代,民间还在虔祭虫神,把消除蝗灾的希望寄托在“刘猛将军”身上。

可是,灭蝗岂能只靠一个虚无的“刘猛将军”?皇帝也明白这一道理。不过他们不仅不反对民间的祭祀,还多次加封诸位虫神,但从不将其列入官祭之列,他们更希望民间多一点诸如鸭棚这样的具体措施,所以,为了排除地方势力干扰、推行养鸭治蝗,朝廷也授意州府,令县吏和衙役下乡巡视,在保障鸭客权益的同时落实治蝗任务。

就这样,鸭客在官府的扶持下艰难地于滩涂、旷野上立起棚户,养起鸭群……
如果说“鸭棚”是鸭户的“根据地”,那么“肩棚”就好比根据地派出的“游击队”。
所谓肩棚也叫“挑棚”,是个直径约为两米的半饼形小棚,由木枋、竹片精编而成。静置时径边有木足着地,底面横着几根结实的木枋,既是板凳,也是木床。竹篾穹顶覆有油布,顶内一盏马灯。
一座肩棚,常常为父子、兄弟两到三人所据。

生物学家说,蝗灾常由旱灾催发。从4月底到6月初是驱鸭治蝗的最佳时期。
蝗灾不起的日,鸭棚怎样生存?师爷建议:以县衙名义晓谕乡里,在稻谷收割完后,允许鸭群进村入野,啄食遗落的稻刁谷粒、飞跳的虫螳,甚至允许鸭客持漏瓢、担粪桶,进入民厕打捞蛆虫以补鸭餐。所以秋收时分的阡陌常见鸭群漫进,一只只白的、黑的、麻的鸭子,在稻茬间“嘎嘎”,追逐嬉戏,而不远处定有孑然静立的一两肩棚。而肩棚边也必插顶端扎有草束的竹杆,据说这是为了效仿苏武牧羊之故。

众所周知,苏武符节是汉武帝所授的信物,竹柄长约八尺,上缀牦牛尾,大名“旌节”,故时云:“见节如见帝”。鸭客串乡,虽不为皇家直遣,但“天意”也是清楚的。为了表达自己是秉承上意放鸭,鸭客们就手持“草节”穿村过湾,这一行为得到过多位知县的默许并相沿成俗,自此“草节”遂成鸭客标志,类似于今天的“唠格”(logo)。
历史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已经读三年级的我不仅见到过鸭客与肩棚,甚至也举着长竹竿,敲着铜锣驱赶过横飞的蝗虫。

历史终于翻篇了,但今后就一定不发蝗灾?
我想,即使爆发蝗灾,科学也有办法;即使有办法,打捞鸭棚的过往也是必要的,因为古训云:前事不忘乃后事之师。

作者:彭敦运,武汉江夏高中退休教师。

朗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编辑:杨建松,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多阅读量已逾两亿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