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登旗山
王晓瑜
一、多福砚博物馆
国庆节第三天,窗外的雨时断时续地飘飞着,冷不丁地打落在人的发丝及衣角上,清凉的一层秋寒顿生,可这并没有阻挡我们探索砚文化的脚步。而在莱芜区牛泉镇西王村旗山多福砚历史起源展厅,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摆放在桌上的各色砚深深地举了个躬。这些静静安放着的砚,可不是被人们一般把玩欣赏的玩物。而是砚砚有背景,砚砚有来历,砚砚有乾坤。俗话说:山有灵气水有韵,砚证历史砚有魂。而我们眼前的每一块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契合的。不同时代的砚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古人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称之为“石友”“即墨候”。大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古都被人们所喜爱。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也常为收藏家们所收藏。
砚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砚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研磨器磨盘磨棒开始,是砚的祖型。秦汉砚:秦风汉韵,威武庄重。东汉,随着人工制墨的进步与发展,砚放弃研石自成一体。早期汉代砚的砚杵,多为自然石块,后发展为方形、圆柱体、上圆下方体和砚杵上饰有龙、凤、熊等吉祥物。早期汉砚的形状,多为平素自然石块,中期为圆饼或长方平板。魏晋南北朝砚魏晋风尚,传祚无穷。
在唐代名砚的发现与砚的制作也出现了高峰。像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石砚,产于安徽歙州的龙尾石砚,产于山东青州的红丝石砚和产于山西绛县、河南灵宝的澄泥砚,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由于砚在质地上的改观,名砚的尊贵地位,到这时才真正确立。
在宋代苏易简所写的《文房四谱》中说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各种可以作为砚台的材质也被陆续开发出来,诚然好砚细而不滑,坚而不燥。是以能制作砚台的石料不少,尤其是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突出,号称“四大名砚”。制砚技术随着砚材的发展而勃兴,宋代以降文人重视用砚,明清两代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泥砚、瓷砚、漆砚、铜砚,还有用木、铁作砚的均有出现。不同质地与不同色彩的石材为砚文化发展增添了许多特色。隋唐砚名石名砚,从此诞生。宋元砚从宋到元,砚集大成。
明清砚帝王墨客,玩砚成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砚发展的全盛时期。御用的宫廷砚不惜工本,刻意求奇、求新、求美,风格雅秀精巧。特别是乾隆皇帝,对砚更是情有独钟。文人砚讲究艺术性、工艺性和鉴赏性。像高凤翰制作的砚台,纪晓岚收藏作铭的砚台,入眼观赏会有一种高雅脱俗的趣味。由于文人和艺术家介入,在砚上题跋作铭更成为一时的风尚。民国砚战乱频繁,坑废产停。现代砚解放开放,又出高峰。
总的来说,制砚工艺由实用转向观赏,风格由古朴渐趋华丽,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潢,越发考究。文人交游间以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聚会的一种风气。砚,已成为集书、画、雕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值得世人细心玩味。
有人说:在莱芜大地,不缺少传统文化的素材,随便擦拭一下某处的灰尘,裸露出来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本源。多福砚文化就是其中一例。
多福砚始创于公元 1637年,主要出产于莱芜南部山区。 清康熙三十年王渔洋著《池北偶谈》卷二十谈异《识墨砚》篇记录了明朝崇祯年间,多福砚创始人张延登偶遇多福石制为多福砚,并创作多福砚铭“泰山所钟, 汶水所浴。坚劲如铁,温润似玉……”。延登公门人刘理顺、马世奇、夏允彝、高名衡诸公皆纷纷题名写赞,多福砚一时声名鹊起。
清康熙四十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作《醉观多福砚》五言长诗,并对多福砚流传作了精确考证。 清乾隆三十年夏,盛百二任淄川县令,著有《淄砚录》。其中《多福砚、鸿福砚》篇末按语中详细记录了乾隆年间莱芜地区的采石制砚状况。
清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子部《西清砚谱》编纂完成,该书一直被制砚界奉为圭臬,其卷二之首刊录一方“乾隆珍玩”多福砚。该砚下方镌铭“汶水之清, 实毓其精……”,左方镌铭“获砚即如获田,有田正可种福。愿我世世子孙,慎勿懈于耕读”。左边大片平处镌乾隆皇帝楷书御铭“见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遗于子孙者不可不培”。砚左角镌御宝“乾隆珍玩”。砚匣盖镌御题铭一 首,钤两方御宝“惟精惟一”“乾隆宸翰”。外匣盖镌南书房大臣任兰枝、蒋溥、刘统勋、彭启丰、张若霭、鄂容安、介福多福砚铭文各一首。
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作《题乾清宫所藏五砚》诗,收录于《乾隆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九。诗中明确指出多福砚为乾隆皇帝五方常用砚之首。该砚至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民国七年,徐世昌出任第二届中华民国大总统。收藏有一方多福石砚屏,其砚铭云“前人得之制为砚,我却立之为砚屏。置之几案如山岳,照耀文字光日星”。 该砚现藏天津博物馆。
民国十一年,地质学家章鸿钊编著《石雅》,《蝙蝠石》篇按语中称“多福石即今之三叶虫化石,汶上人称蝙蝠石者也”。汶上即指汶水上游莱芜一带。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学东渐,经对多福石砚材科学研究后确认当地所产多福石为生活于古生代寒武纪至二叠纪海洋中三叶虫之化石,该化石围岩质理细腻、缜密、 温润如玉,多为制砚良材。
多福砚自问世以来,当地制砚业兴起,清中期达鼎盛,至清末民国一直被视为进献贡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出口需要全国各地相继恢复各砚种的生产加工。莱芜市工艺美术公司、莱芜市圣井乡工艺美术厂等单位依托当地丰富的三叶虫化石资源,经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石可先生精心指导,多福砚及相关文房用品(时称燕子石砚、燕子石艺品)精品迭出,相继赴京参加《鲁砚汇报展》《全国第一届文房四宝展》及海外多地展出,期间好评如潮,舒同、启功、吴伯箫、武中奇、范曾等名家纷纷题词写赞,并以得之为荣。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个体业者蓬渤发展,当地形成了有数千人采石加工、上百家店铺经营的场面,年产燕子石文房套件及各类工艺品几十万套,销售市场遍及全国各地,盛况空前。
随着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及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充分挖掘和普及推广多福砚文化,争创"中国多福砚文化之乡"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成立由原莱芜市市文联主管的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使多福砚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规。相继推出“仿乾隆珍玩”多福砚、“福”文化系列砚,其中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主题创作的“中国梦”多福砚荣获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泰山文艺奖”。
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15]22号)“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2015年11月经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批准,成立莱芜市多福砚博物馆。打造“福”文化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
2016年6月莱芜市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鲁砚协会莱芜工作站配合山东省鲁砚协会、山东大学砚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制定多福砚行业材质标准。标准的制定使多福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收藏鉴赏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力的推动了多福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8年初,经原莱芜市市投资促进局驻村第一书记夏恩杰全力引荐,多福砚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选址多福砚原产地牛泉镇西王庄村启动建设,该项目依托当地绵延不断的采石制砚历史和众多遗留砚石出产坑口,全力打造多福砚博物馆新馆和三叶虫化石地质遗迹观赏园。同时多福砚博物馆还开发了旗山砚文化主题民宿,以给参观勘察砚文化及观光游览的人们提供方便。
多福砚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多福砚以其独特的“福”文化价值,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古生物学价值、地质学价值而独步砚林。“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多福砚自创始时的奇珍异宝到康乾盛世之皇室重器,以“读易研朱妙品”的特殊功能,成为朱批公文奏章的不二之选,是书写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多福石天然形成的花纹,恣态万千、形象逼真,不需要过多雕刻,只需要与福文化有机结合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高雅艺术品。具备下发墨功能适宜制砚的多福石,石质细腻缜密、化石遗存种类繁多,对研究当地地质构造、古生物演变、古气候变化等地质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当今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博物馆研学基地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全域旅游不仅要展示地方自然风光,更需要体现地方与地方之间不同的文化形态以及更多的人文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多福砚文化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借力旅游彰显文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多福砚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多福砚博物馆馆长张瑞乾自豪地介绍说,多福砚博物馆为学生提供研学活动。 让学生简单了解多福砚又名蝙蝠石砚、燕子石砚,因化石上有状如蝙蝠又形似飞燕而得名。初步知晓多福砚在当地制砚业兴起,清中期达鼎盛,到延续至今的悠久历史,目前博物馆已经制订了合理规划参观研学路线:砚文化主题广场→非遗展馆→鲁砚精品展馆→多福砚历史文化展馆→历史遗留采石坑口片区→省外名砚展馆→三叶虫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旗山砚文化主题民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感悟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精神品格。
为了让队员们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张馆长常常亲自带领师生一行参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讲解多福砚历史文化,传统制作手艺,功能与实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讲解三叶虫化石的形成条件和有关地层、岩石知识、三叶虫化石保护的意义和途径。
在多福砚非遗工坊,学生能体验砚台拓片制作工艺,讲解员为师生介绍“拓片”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所需材料。学生们学习了砚台传统研墨方法和多福砚拓片制作技艺,最终每人能完成属于自己的拓片作品。
研学活动通过现场倾听、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古文明,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了解砚文化和多福砚的来历及其传承、传统制作手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主动探求知识,探索历史文化、生物变迁及地理地貌真相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进步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旗山风姿谈砚墨
雨中登旗山,遍闻砚墨香。10月3日,因多福砚博物馆副馆长刘荣女士邀请,尽管天气预报中有强降雨,甚至可能出现洪灾,但我们还是第二次来到了旗山。不仅仅因为刘荣女士热情好客,关键还是这座山的无穷魅力吸引我们而来。这里有我们上文提到的博物馆——张瑞乾和刘荣女士苦心孤诣经营的可称得上的地质博物馆,这里亦是燕子石出产地。
旗山的形状不论是近看还是远看,特别像一个展翅盘卧的大翩蝠或者展翅欲飞的硕大燕子,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吉祥物,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更令人惊奇地是就是在这硕大的吉祥物腹部深深地储藏着数以万计的燕子石。
穿越云雾,好看旗山,树龄300多年的老柿树,立在山岭沟畔中,挂满了红红的柿子,经过接近三天秋雨的洗礼,像古琴不弹迎风亦自鸣,发出沉郁顿挫的清脆律音;老远看,那星星点点的柿子,像红红的小元宝在空中迎风飘舞,又像火红的小灯笼在空中闪亮。沧海变桑田,在那五亿年前这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使得这些珍贵的生命历史记忆在化石上得以留存痕迹——那蝙蝠那燕子鲜活的身姿。此地真乃多福之地、事事(柿柿)如意吉祥地。
雨中的旗山多姿多彩,一会儿云雾铺天而来,所有的山头全部掩埋在烟云中,好像被云雾所吞噬,更似有云雾笼盖四野的况味。一会儿雨停雾散,白云在山间漫游,火红的柿子、红叶、黄草等各种植物迎风招展,活似一幅在山间铺展开来的绝美的硕大油画。不由得我们随口吟出
“空山新雨后
云海穿树丛
树海两向望
漫步旗山中”的自由诗句。
在风雨中的旗山,张瑞乾十分投入地给我们讲了诸多砚墨文化故事。他说:“我从小就非常希望燕子石,1983年前去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拜师求艺。四年后学成归来,从此和多福砚制作与及砚文化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瑞乾夫人张荣,多福砚博物馆副馆长说:2015年,张瑞乾在莱芜区龙潭大街火车站东建造了第一家多福砚博物馆,如今和旗山博物馆遥相呼应。他收藏与诠释的多福砚历史文化遗产,有多福砚、鲁砚及相关砚文化集注和文房雅玩等藏品1200多件套。其中,张瑞乾制作的多福砚根据每块石材独特的形状,结合对作品的神韵构思,赋以不同的寓意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多福砚,每块砚台上都有独特的纹饰和醇厚的寓意。”
张馆长介绍,砚其形状或长或方或圆或椭圆,一共三型七式。长长方方、方方正正、圆形的体现儒家文化特点;随砚石形状制作,不做过多削剪,保持自然形状的符合道家文化寓意。总之,砚面上雕刻的饰物都有深刻的文化象征。例如有石砚中间刻成铜钱状,与石上蝙蝠相呼应,寓意“福在眼前”,有的在石砚上打磨寿桃,成寿桃状,寓意“多福多寿”,还有的在砚上打磨出祥云的样子,寓意“吉祥如意”等。
不虚此行, 此地多福砚,你来我往,福福相牵……
2022.10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罗淑健女士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