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7)
⑭刘备建国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3岁的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
当刘备得知是督邮要遣散他们时,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见,刘备等怀恨在心,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
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平原县令。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与普通百姓十分亲善。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派高顺和张辽进攻刘备,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受到汉帝召见,论宗族认了皇叔,被封为左将军。由于刘备同情汉帝被曹操欺辱遭遇,建安五年(200年)春季,王允联合刘备共谋扶汉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投奔袁绍。后来他一直做到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他被曹操逼得无处藏身,便投奔荆州同宗刘表。刘表身患重病后,要让位与他,刘备坚辞不肯。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位。刘琮母蔡氏,与娘家外戚蔡瑁兄弟密谋杀害刘备,刘备知情后,从酒席宴上逃了出来。后来在新野一方小地安身立命。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建功立业,有了自己的地盘。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公元211年,曹操准备向西进兵,讨伐汉中。
刘备请诸葛亮守荆州,自己与庞统带领三万人马来到益州。公元214年,西川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全境土地。到了219年,打退曹操兵马,将原属张鲁管辖的州县全部夺过来。这年秋天,刘备进位为汉中王,建立了西蜀政权,与曹操之北魏,孙权之东吴,形成三足鼎立态势。次年,即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刘备也在四川成都当起蜀汉皇帝来。
刘备建国
⑮托孤白帝 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封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为五虎上将。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讨还荆州不果,吕蒙献计给孙权,趁关羽不备,偷袭了荆州,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结果被东吴杀害;关羽被害后,张飞火速从西川赶至吴蜀前线为其二哥报仇,在下令赶制白衣白甲时,也在酒后被部将杀害。
刘备痛失桃园三结义的两位弟弟,急于报仇雪恨,不顾诸葛亮等人再三劝阻,尽起西川之兵,浩浩荡荡杀奔东吴而来。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攻吴,一路势如破竹,短短几天便在东吴境内推进六百里。孙权非常惊慌,一面派出使者北连曹丕,请求出兵解围,一面拜陆逊为大将,率兵抗击刘备。陆逊为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等待时机。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刘备下令将营寨扎在沿河树荫之下,一连扎营七百里。陆逊看准时机,命军士手持火把,偷袭蜀营,蜀军登时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座营寨,蜀军惨遭失败。
夷陵之战后,蜀汉全军覆灭,刘备退到永安(今四川奉节)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无才平庸,能辅就辅,不能辅你可取而代之!”刘备又对刘禅说:“你要向父亲一样侍奉丞相,复兴汉室。”夏四月,刘备病逝,享年63岁,谥号为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诸葛亮扶持刘禅当了皇帝,史称蜀汉后主。
刘备托孤白帝城
三国时期(8)
⑯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重振汉室。就在这时,蜀国边境上的南蛮之地(南中)发生了雍闿与高定的叛乱。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是当地酋长,在彝族中极得人心,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孟获被捉住六次,放了六次,第七次孟获被擒拿后,他真正服输,不再与蜀国为敌,所以就有了七擒孟获这样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过程大致上是这样的: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诸葛亮会处死他,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输,傲慢地加以拒绝。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的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个样子,要赢你并不难!”之后的孟获每次被擒,总会要找出各种理由表示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就将他放还,让他回去后组织力量再来作战,如此一连放走六次,第七次被擒孟获才表示服输,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归顺朝廷,孟获流着眼泪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他带领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了南中叛乱。
后来孟获官当到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利益的政策,留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诸葛亮用攻心战术赢得了胜利,使“七擒孟获”的故事永载史册。
诸葛亮七擒孟获
⑰六出祁山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形成了军事上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战争态势。在刘备病亡后,由诸葛亮辅政,国力日强。诸葛亮恢复与东吴联盟政策,平定南中后,准备北伐曹魏,夺取关中。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又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诸葛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
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六出祁山
三国时期(9)
⑱秋风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坚持北伐。
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对此司马懿恼羞成怒,一改自己往日坚守不战的态度,上表给曹魏皇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的样子,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去向皇帝请求作战吗?”
最后一次攻打曹魏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严重,在秋风萧瑟中终于走完他的人生之路,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时年54岁,葬于汉中定军山下。诸葛丞相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的态度,真正实现了他自己在《后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承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二次, 正史中没有提诸葛亮六出祁山,六出祁山仅仅是后世人概言,说成是:“六出祁山”。
秋风五丈原中的诸葛亮
⑲乐不思蜀 邓艾灭了蜀汉,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司马昭让他举家迁往洛阳,为了笼络人心,还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官加爵。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故意演蜀地歌舞助兴,蜀汉旧臣都有些伤感,但刘禅则喜笑自若。司马昭看见这样的情景,感慨地对属下说:“人的无情,到这样的程度,就算诸葛亮复活,也难保他长久,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很想蜀国吧?”刘禅竟然回答:“这里很好,我不想蜀国。”有一个随行的大臣叫郤正的听说这事儿后,就对刘禅说:“主公,下次人家问你时,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我不无思念啊!”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照样说了,却欲哭无泪。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象你身边随从郤正的话啊。”刘禅认真地回答说:“正是他叫我那样说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