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吕蓓卡》读后感
陶玉山

“昨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我站在那扇通往车道的大铁门前,好一会儿被挡在门外进不去。铁门上挂着把大锁,还系了根铁链。我在梦里大声叫唤看门人,却没人答应……”这是小说《吕贝卡》(又译为《蝴蝶梦)的开头。不长的、貌似非常普通平和的一句话,给人一种梦幻迷离又带有几分神秘阴森的感觉。这个开头定下了整部小说的基调。
这部出版于1938年的长篇小说,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塑造了吕贝卡这一富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精湛的悬疑技巧让故事高潮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在阅读中,透过层层叠叠的迷雾,不仅欣赏到了扑朔迷离、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尽情享受了作者那精美的语言文字所凝造出来的恐怖的氛围。别的不说,单是吕蓓卡从小说的开头就已经死亡不存在了,可是整部书她阴魂不散,几乎无处不在。并能通过仆人、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使得小说的真正女主人公“我”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时时处处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这就足以让人感到瘆得慌了,且不说其他了。
出身低微、其貌不惊的“我”在一个场合巧遇一年前失去妻子的42岁的曼陀丽庄园主德温特。两个人一见钟情,闪电成婚,“我”随着德温特回到了庄园。没有想到的是,在庄园“我”遭遇了一个又一个事先绝对没有想到的离奇恐怖的事情。他的前妻吕蓓卡虽然早已离世,似乎整个庄园被她的阴影笼罩,到处都有她的影子。庄园上上下下,甚至包括来宾,都对吕蓓卡赞赏不已。欣赏她的美貌、才华、有涵养,对却“我”充满了敌意,处处刁难……
借他人之口讲故事,是小说家惯常使用的方式,这样做,会让读者产生亲身参与的错觉。《吕蓓卡》也不例外。这部小说采用倒叙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形式,通过“怀乡忆旧”和“阴森恐怖”的对比,营造悬念与情感的张力;结构新颖别致又创新。以“实有”人物(如“我”)陪衬“虚有”人物(如吕贝卡)的存在,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更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和深化主题创造了条件。通过刻画吕蓓卡这个外表艳丽,内心龌龊肮脏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其放浪形骸之外的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作者还通过“幽灵”般的叙事方法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是缠绵悱恻的怀乡依旧,另外就是阴森森绝望的恐怖。这双重气氛交叠渗透,再加上全书悬念迭起,一个事件紧接着一个事件,密不透风一样,吸引力极强,让人阅读起来,不敢分神,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自从出版以来就深受欢迎,将近百年历久不衰,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20世纪描写伟大爱情的经典。
这部书就像一场漫长的捉迷藏,几乎每一个读者始终都在竭力寻找一个从未露面、被崇拜她的管家称之为“上帝的杰作”的书中的主角——吕蓓卡。而吕蓓卡的形象则是由碎片拼凑出的奇迹。直到船难的真相浮出水面,人们才惊觉:吕蓓卡的死亡不是落幕,而是她最狡黠的布局。她以此证明真正的统治无需实体,只需在人们的记忆与恐慌中种下一粒种子,便能生根发芽,成长起来,成为永恒的魅影。
面对人生的黑暗,有的人破碎了,也有人只是耸耸肩,接受生活的到来。在曼陀丽这个充满神秘和光环的庄园里,我们的主人公不仅要面对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更要承受来自外界和他人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这样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让“我”和那个生前光彩艳丽的吕蓓卡形成了鲜明对比。吕蓓卡虽未出场,但其影响贯穿始终,她在众人中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容颜绝美,富有修养”的形象,让“我”感到无比自卑。在曼陀丽庄园的阴影下,“我”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成就他人。
“我”在无意识中,渐渐地美化了吕蓓卡,期望能够通过处处模仿她获得众人的认可,获得爱。而这样的追求不仅让她感到无比的孤独,同时也阻碍了她对自我的认识。就像心理学老师说的“强烈的自卑感会让一个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他人,最终却失去了自我。”
当吕贝卡的真实面目逐渐暴露,她完美外表下潜藏的道德缺陷和不忠诚,以及她死亡的真相慢慢揭开,反而让“我”看到了自身价值,增加了自信。托尔斯泰说:“要爱一个人,就爱他那保持本色的整个人,而不是爱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爱不仅是被眷顾的美好,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宁静。理解并非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共鸣。
德温特对吕蓓卡态度的变化,成为改变“我”心路历程的关键。关上一道门,打开一扇窗。正如王尔德所说的“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我”真正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找自己想走的路,不要老是看别人的喜悲。做好自己就行,自己的内心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不值得、也用不着模仿吕蓓卡。相逢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自己也有能力有信心为德温特提供支持,成为他的有力助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单单依附于他。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自信是变美的开始。从对爱的渴望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这样的蜕变过程让“我”突破了对爱的误区,同时也突破了自己,走向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即使置身生活在曼陀丽庄园的阴影中,也让“我”看到了阳光和希望。当一把火将曼陀丽庄园化为灰烬,不复存在,一切化为乌有,我似乎获得了重生。爱是与自我和解,与他人真诚相待的过程;真正的爱情是知道如何塑造一个人,而不是去改变他。失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自我价值的重构与内心深处真正的爱的开始。
“今夜没有月光。我们头顶上的夜空漆黑一片,可是贴近地平线哪儿的天幕却全然不是这样。那儿一片猩红,就像鲜血在四下飞溅。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这是结尾的话。小说以恐怖与悬疑氛围收场,通过突然燃起的一把大火与谎言交织,暗示虚伪与真相的对抗。给人留下一种悬念仍在、意犹未尽、绵绵不绝的印象,值得掩卷深思……
《吕蓓卡》不仅是关于女人寻找爱的故事,更是通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探讨自我认同的深处意义。它用无数非常有说服力的情节细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记住的,总是要比遗忘的少得多。居里夫人说:“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抓住机会,弱者等待机会。”通过与吕蓓卡的对比与反思和与他人相处的经历,“我”终于明白放弃追随他人的脚步,勇敢地成为自己的主人,爱惜自己,认可自己,充分展现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爱。这才是爱与被爱的终极意义。理解并非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共鸣。
有些书不仅在阅读时让我们感到震撼与启迪,更能在阅读之后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阅读了《吕蓓卡》,感想多多。只觉回忆太重,文字太轻。结尾处的那把映红了半边天的熊熊大火似乎一直在眼前燃烧,彻底把吕蓓卡的阴魂烧掉。阅读的目的是享受生命。不安的心慢慢恢复平静,默默祈祷: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自信……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