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伟华,号五一居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留白处见天地:老子虚实与山水意境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其思想深邃而广博,其中虚实哲学更是蕴含着无尽的玄机与启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的虚实哲学与山水画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关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山水画创作的具体技法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画家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为山水画的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哲学根基。
李伟华山水画《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诸多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他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以车轮为例,三十根辐条汇聚于车毂之上,正是因为车毂中间是空的,车轮才能够顺畅地运转,进而发挥其载人载物的功能。倘若车毂中间不是空的,辐条无法安装,车轮也就无法转动,其价值也就无从体现。陶器的制作亦是如此,陶匠将泥土精心揉制成型,中间留出空的部分,这个空的部分看似“无”,却恰恰是陶器能够用来盛放物品的关键所在。房屋的建造同样遵循这一道理,开凿门窗形成内部的空间,人们才能在其中舒适地居住、生活。
这充分表明,“有”(辐条、器皿的实体、房屋的墙体等)和“无”(车毂的中空、器皿的内部空间、房屋的室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实用价值,生动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
道的本质在虚实交织中得以完美显现。老子认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填满的虚空容器,看似空无一物,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任你取用也永远不会枯竭。它深邃得无法探测,仿佛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根源与本质。“道”既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是宇宙的本源,又实实在在地滋养着世间万物。他把“无”看作是天地开始的地方,“有”当作万物产生的根源,正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种虚实同源的哲学观念,犹如一把钥匙,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它强调了虚实之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就像四季轮回,春去秋来,寒暑交替,虚与实在不断地变换角色,共同推动着宇宙万物的演变与发展。
李伟华山水画《严子陵钓台》 老子虚实哲学对山水画创作理念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可强行违背。“道法自然”在山水画创作中,要求画家以自然为师,深入细致地观察自然山水的形态、气势和神韵。
画家们需走进山川,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昼夜交替,用心领悟其中的阴阳虚实之道。例如,黄公望晚年隐居在富春江畔,他静坐荒山,长时间地观察自然的细微变化,将自然的神韵融入到笔墨之中。他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景色,画面中群山连绵起伏,似一条巨龙蜿蜒盘踞;江水蜿蜒曲折,如一条丝带随风飘动;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与活力。整幅作品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画家通过对自然的真实描绘,完美地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创作理念,使作品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仿佛是大自然本身在画卷上呈现。
老子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山水画创作中,这种境界表现为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通过画面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画家在创作时,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而是借助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例如,倪瓒的山水画作品,常常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他的画面中往往只有几座荒山、几株疏树和一片空旷的水域,看似简单朴素,却蕴含着画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倪瓒通过简洁的构图和淡雅的笔墨,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悠远,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老子虚实哲学在山水画创作技法中,体现留白了艺术。留白是山水画中处理虚实关系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深刻地体现了老子虚实哲学中“无”的重要性。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山水画中,“白”便是那留白之处,画家通过在画面中巧妙地留出空白,给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画面更加含蓄和富有韵味。
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位垂钓的老翁,周围是大片的空白。这空白并非是简单的空无,而是代表着浩渺的江水。画家通过这种虚实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空灵意境,让观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江水的广阔和寒冷,以及老翁的孤独和宁静。
又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间留了一大片空白,将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分隔开来,使画面更加疏朗开阔。观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可以在这片空白中自由地驰骋想象,仿佛能看到云雾在山间缭绕,感受到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墨色的浓淡变化也是山水画表现虚实的重要手段。老子云:“淡兮其若海。”浓墨代表着“实”,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的具体形态和质感;淡墨则代表着“虚”,可以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画家通过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对比,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富春山居图》局部
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远处的山用淡墨轻轻地渲染,表现出山的朦胧和悠远,仿佛笼罩在一层薄纱之中;近处的树和石头则用浓墨重重地点染,突出其形态和质感,显得坚实而厚重。通过墨色浓淡的变化,画家营造出了一种“山色有无中”的悠远感觉,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富春江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郭熙的《早春图》采用了“三远法”构图,同时结合墨色的浓淡变化,将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处理得恰到好处。画面中,近处的树木用浓墨描绘,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远处的山峰则用淡墨勾勒,若隐若现,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这种墨色浓淡的交替运用,与“三远法”构图相互呼应,把物象的实引向了精神的虚,让画面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感。
笔法的疏密节奏变化同样能体现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老子说:“大制不割。”最完善的制度或治理方式不会割裂事物的本质,而是顺应其天然本性,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疏笔处留出空白,给人以空灵、开阔之感;密笔处则笔墨饱满,表现出物体的丰富细节。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这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书法和绘画中,极简的构图和夸张的字形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中,展现出了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境界。例如,他的山水画中,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轮廓,用大面积的空白表现天空和河流,同时又在局部用浓墨密集地点染树木和花草,形成疏密对比。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追求,是对老子“少则得,多则惑”思想的实践诠释,使画面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
老子的虚实哲学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创作理念上,“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画家深入自然、融入自然,追求艺术的真实和精神的升华;在创作技法上,留白艺术、墨色浓淡和笔法疏密等手段的运用,生动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学原理,使山水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202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