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江汉平原的炮火中,张自忠将军用生命写下“忠诚”二字,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永不褪色的印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回望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更是为了触摸那穿越时空的铁血忠魂。
本文作者以深沉的笔触,还原了枣宜会战中将军率部冲锋的壮烈场景:从渡过襄河时的决绝,到南瓜店阵地的血战;从对士兵的体恤,到临终前对国土的凝望,字里行间皆是英雄的赤诚与担当。作者没有停留于对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以细节勾勒精神——那封“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绝笔信,那碗老妇人洒在灵柩前的清水,那尊凝望国土的铜像,无不彰显着一位军人对民族的大爱、对信仰的坚守。
张自忠将军的牺牲,早已超越党派界限,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当历史的硝烟散去,他所诠释的“忠”——对土地的深情、对大义的坚守,依然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灯塔。今日重读其故事,既是对英烈的告慰,更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提醒:铭记历史,传承气节,方不负先烈用鲜血守护的和平。
特此编发,以飨读者。(452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⑤】
【散文】
铁血忠魂照汗青
——怀念张自忠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八十年前,江汉平原的硝烟里,一位将军用生命在民族危亡的丰碑上刻下了“忠诚”二字。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家园,张自忠——这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以血肉之躯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的誓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再次走近南瓜店的血色战场,触摸那永不冷却的铁血忠魂。
1940年的五月,江汉平原的麦田正泛起金黄,硝烟却过早地吞噬了这片土地的宁静。枣宜会战的炮火撕开了初夏的帷幕,也将一位将军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张自忠,这位身着黄呢军服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宜城南瓜店的阵地上,用生命完成了对“忠”字最壮烈的诠释。
那时的战场,早已成了血肉磨坊。日军第三十九师团的铁蹄踏过汉江,兵锋直指宜昌,妄图切断长江航运,窒息中国抗战的血脉。作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手中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却毅然接过了反击的命令。他给副手冯治安留下的信中写道:“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墨迹未干,他已率部渡过襄河,朝着枪林弹雨最密集的地方挺进。
部队行进在泥泞的田埂上,将军的坐骑早已让给了伤员。他穿着与士兵无异的灰布军装,绑腿上沾满了泥浆,唯有肩上的中将军衔在硝烟中偶尔闪过冷光。身边的参谋几次劝他退回河西指挥,他只是摆摆手:“现在是军人死战的时候,不是讲排场的时候。”沿途的百姓远远看见这支队伍,有的端来茶水,有的送来干粮,没有人知道这支队伍的统帅是谁,只看见那个走在队伍前列的身影,目光如炬,步伐沉稳,像一座移动的山。
五月十六日的黎明,南瓜店被日军三面包围。枪炮声从凌晨持续到正午,阵地在敌我之间反复易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张自忠所在的小山包成了日军炮火的焦点,电话线被炸断,通讯兵一次次冲出去接线,再也没能回来。他亲自操起望远镜观察敌情,右臂被子弹击穿,鲜血顺着袖口滴落在地图上,染红了“南瓜店”三个字。卫兵要为他包扎,他却指着前沿阵地:“先救那些娃娃兵。”
午后的阳光被硝烟遮蔽,天地间一片昏暗。日军的冲锋越来越密集,阵地上的士兵越来越少。张自忠提着驳壳枪站起身,身后仅剩下数十名卫兵。他朝着冲锋的日军怒吼着冲上去,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一颗炮弹在附近炸开,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他踉跄着倒下,又被卫兵扶起。“我不行了,你们快撤!”他推开卫兵的手,声音却依然有力,“告诉冯司令,坚决守住河西阵地!”
最后的时刻,日军的刺刀逼近了。他望着西北方向——那里是重庆的方向,是他誓死保卫的国土。鲜血从嘴角涌出,他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挺直了脊梁。当那柄冰冷的刺刀刺入胸膛时,天地间仿佛有片刻的寂静,只有风卷着硝烟掠过旷野,卷起地上的血污与麦芒。
三天后,中国军队夺回了将军的遗体。灵柩从宜城运往重庆,沿途百姓自发聚集在道路两侧,焚香跪拜,哭声震野。一位老妇人端着一碗清水,颤抖着洒在灵柩经过的路上,喃喃自语:“将军,让俺给您洗去征尘……”轮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两岸的士兵鸣枪致敬,江面上的商船降下半旗,连在江面上巡逻的日军舰艇,也罕见地停止了炮击,让这艘载着忠魂的轮船缓缓驶过。
重庆码头,数万民众迎接灵柩。蒋介石臂戴黑纱,亲自登船扶灵,泪水滴落在棺木上。这位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用生命击碎了所有关于他的流言蜚语。那些曾经因他主持过华北政务而产生的误解,在南瓜店的炮火中化为灰烬——真正的忠诚,从不是言辞的标榜,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时光荏苒,八十余载春秋流转。如今的南瓜店早已不见当年的硝烟,田埂上的野花年复一年地绽放,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张自忠将军的铜像矗立在长江之畔,目光依旧望着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他的名字被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与无数抗日英烈一同,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山东临清的张自忠纪念馆里,一份泛黄的家书静静陈列。那是他奔赴前线前写给部下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墨迹穿越八十余年的风雨,依然透着铮铮铁骨。这封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军人对国家的赤诚,对民族的担当。
历史的风会吹散许多记忆,却吹不散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忠诚。当江汉平原的麦浪再次翻滚,当宜昌城头的朝阳照常升起,总会有人想起1940年那个血色五月,想起那个倒在南瓜店阵地上的身影。他用生命诠释了“忠”的含义——不是愚忠,而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不是盲从,而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
张自忠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那一刻,历史给予了他最公正的评价。他的牺牲,早已超越了党派的界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英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
如今,硝烟散尽,国泰民安。但我们不该忘记,这片土地上曾经浸透的鲜血;不该忘记,那些在最黑暗的时刻,用生命点亮希望的人。张自忠将军的忠魂,早已融入了山河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厚重的一笔。每当风雨来袭,那道铁血铸就的脊梁,总会在历史的深处挺立,告诉我们:何为忠诚,何为担当,何为民族的脊梁。
八十年光阴流转,战火的痕迹早已被岁月抚平,但张自忠烈士的精神,始终如灯塔般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他用生命证明,爱国不分党派,忠勇无关身份,在民族大义面前,每一个为家国挺身而出的灵魂都值得永恒铭记。如今,当和平的阳光洒满神州,我们缅怀这位抗日英烈,不仅是为了追溯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铁血忠魂永不朽,英雄精神照汗青——这,便是对张自忠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所有抗战英灵最深的怀念。(2349字)
【张自忠简介】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41字)
共3054字 2025年7月12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