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行
张勇斌
一直听闻偏头关的壮美,却从未设足。这一次,因为儿子要到振兴煤业上班,我便陪同他一同前往。终于有机会领略偏头关的风彩。
这座位于晋西北的小城,北靠长城,西邻黄河。承载着千年的烽火记忆与山河变迁,让我迫不急待地想要揭开它神密的面纱。
大巴车在公路上急驰,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棵棵树都在车的行进中向后退去。转眼,来到了偏关县城。送儿子到矿上,办理了报到手续,安排好食宿,我信步来到大街之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岁月的痕迹在斑驳的墙壁上悄然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道两旁,传统的晋北民居错落有致,青瓦灰墙,木雕的窗棂精致而古扑,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而崭新的商业街,现代化的设施,又彰‘显着这座小城的蓬勃生机,古韵今风在此完美结合。
在偏关,最不能错过的是那古老的长城遗迹。当我站在明长城的烽火台下,极目远眺,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蜓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气势磅礴,秋风瑟瑟,吹佛着我的脸庞,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的长城是偏关的历史见证者,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士地,明朝时期,偏关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士地上,他们在这里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用热血谱写一曲壮丽的赞歌。
站在长城之上,遥想当年‘杨家将金戈铁马,奋勇杀敌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就像这长城一样坚不可摧。如今,长城脚下,早己没有了硝烟弥漫,取而代之的是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曾经的峰火台,成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胜地。古老的长城,也成了偏关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地政府对长城进行了精心的修缮与保护,让这一历史的遗迹得以保存,继续向后人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除了长城,偏关的黄河风光也令人陶醉。来刭老牛湾,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河水奔腾不息,浊浪排空,展現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牵手”。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一边是雄伟的长城,一边是滔滔的黄河,山水相依相得益彰。站在岸边,望着眼前的美景,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曾经,这里是边防要塞,如今它成了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周边的村庄也因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現,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偏关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現在它的民俗风情上,在这里,我观看了原汁原味的民歌二人台表演,那高亢嘹亮的歌声,诙谐幽默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偏关人民的热惰与乐观。踢鼓子秧歌,九曲黄河陣传统民俗活动,也让我大开眼界,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瑰宝,是偏关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次偏关之行,让我收获满满。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更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偏关这座边塞小城,就像一颗遗落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的过去,充满了战火沧桑,它的现在,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我相信,在未来,偏关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文化,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与二零二五年四月。
简历:大海之波,原名张勇斌。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8月6日。山西朔州朔城区新安庄人。毕业于山西雁北地区朔县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八年,退休于2015年9月,酷爱文学,先后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小说、散文十五篇,后在老朋友石丽仙引荐下,投稿于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先后发表了巜若瑟之往日云烟》个人专集,巜娘家妈赔礼记》、《错位的爱》、巜月光中的遐想》、《人生密码本》、《丰收的喜悦》、《脚步下的春秋》、《梦中的妈妈》、巜国庆抒怀》、《相聚阳高》、《白衣天使赞》、《故乡的春天》、《夏日的雨后》、《一千三百一十四的故事》丶《迟到的忏悔》、《应县木塔颂》《贺华夏思归客》、《回忆我的父亲》、《父亲的战斗岁月》、《攻心朮》、《情思》、《春回塞北》、《月儿圆的时侯》、《粗心的丈夫》、《圆锁记》、《朝觐之旅》等。后续投稿还在继续中。二零二五年二月加入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成为特邀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