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一百周年》
文/图 张卓辉(荷兰)
今年春节前夕,我从荷兰回广州探亲。适逢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一百周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前往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的地方瞻仰参观。
他正在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
这是上世纪30年代,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西餐馆,首先诞生在广州城央永汉北路(今为北京北路,广东省财政厅前)---太平馆西餐厅,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就在这儿举行简朴而郑重的婚礼。新婚燕尔的周恩来、邓颖超在太平馆摆了两桌茶点,以招待他们的亲朋好友。客人中有邓演达、何应钦、钱大均、张冶中、陈延年、邓中夏、恽代英、陈赓、彭湃等人。这一天,曾在法国一起留学的李富春、蔡畅夫妇抵穗,也赶来贺喜。彼时,在广州沿江中路的黄埔军校筹备处办公的蒋介石,因犯了流鼻血的老毛病,他没有来参加政治部主任的婚礼。

(1925年,周 恩 来 和 邓 颖 超 同 志 在 广 州 结 婚 后 ,曾 在 太 平 馆 餐 厅 宴 客 , 太 平 餐 馆 享 负 盛 名 的 总 理 套 餐 和 总 理 夫 人 套 餐 , 源 于 总 理 曾 在 这 里 举 行 了 婚 礼 。 )
席间,张治中说,新娘子在“五四运动”中当过演讲队长,要让邓颖超讲恋爱的故事,大家拼命鼓掌。邓颖超曾回忆说:“当时恩来特别担心,怕我应付不了。其实,我什么也不怕。”邓颖超就站起来,把他们相识、相爱的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番,还背了周恩来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张治中夸赞周夫人果然“名不虚传”。这晚,邓颖超的酒都是周恩来代喝的,喝多了,邓颖超和蔡畅就扶周恩来到阳台上吹风,蔡畅打了一盆凉水,邓颖超用毛巾给丈夫擦脸。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与邓颖超喜结良缘,在太平馆西餐厅举行婚礼宴请宾客。两人相识于1919年,1925年在广州结婚。1959年和1965年,已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在广州工作期间,再次专程前往太平馆用餐。)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邓颖超说:“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周恩来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结婚那一天,邓颖超刚从天津匆匆赶到广州,和周恩来在广州拍了《结婚照》。他们没有仪式、没有满座的高朋,有的只是久别重逢后的欣喜和温馨美好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就走了,他正在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周恩来同志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这就是爱情,这一年,他27岁,她21岁。

(1925年8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时的合影)
当时处于大革命时代洪流中的广东,这种给予人们温馨与祥和的记忆已变得颇具戏剧色彩。然而那段历史太过悠久,见证人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尘世的喧闹声中一一离去,人们甚至无法见到任何一张当时宴请时的照片。
婚房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公寓
广州市文德东路上一排黄色的百年老楼,斑驳零落的墙皮诉说着它的历史。目前,这里仍住着“七十二家房客”。1925年,当时设在毗邻文德路的文明路75至81号办公的中共广东区委员会租了文德楼的部分房子给工作人员居住。李富春、蔡畅夫妇住1号二楼;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住4号二楼。而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住文德楼3号二楼;在这个普通的广州人家里,客厅正中挂着周恩来12寸的黑白照片,几十年来,均是如此。这个房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住过的地方,结婚时的合影还挂在墙上。“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唯有在广州的民居、餐馆、学校能遇见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的合照,让人涌起久违的亲切与温暖。” 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瑾曾这样忆述。
(从碑上的文字得知,这里是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
邓颖超曾这样回忆:“我们那时候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就很简单地,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住在一起。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开放了。”
然而,1926年3月,轰动一时的“中山舰事件”发生,改变了周恩来夫妇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邓颖超后来回忆,“1926年5月,‘中山舰事件’后,住进万福路190号南华银行楼上”。因为,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正是在其文德楼4号的寓所内被抓的,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右派反共的信号,而作为共产党人的居住地之一,文德楼此时完全暴露,安全受到威胁,搬走是势在必行。万福路190号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作机构,广东区委军委秘密办公的地方,具有隐蔽性,这是周、邓决定搬到那里的原因。但与文德楼不一样的是,万福路190号是兼作办公和居住两用。
根据聂荣臻元帅回忆,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周总理和他先后离开了国民党的军队系统,他们在万福路南华银行二楼办公。当时南华银行二楼中间是一个大厅,入门右边有一张办公桌和几张椅子是周总理办公的,西边的房子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居住的,房内有一张西式双人床及一些行李杂物。解放后,聂荣臻也曾回去南华银行看当年周总理住过的地方。1971年11月26日下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范文同总理瞻仰胡志明主席在广州(文明路248号、250号)举办的越南青年训练班旧址。誉为“周恩来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作为工作人员陪同。回忆起这段往事,黎老哈哈地笑:“当时,领导交代我不许出声,不许讲话。但周恩来总理突然转过来问我,’广东区委旧址在哪’,有去参观的意思。总理问,我总要回答吧,我说还有六七十米。总理一看人行道上的车龙,又是车行的反方向,就没有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广东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文德路口折向东不远的中山四路42号便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清末民初曾改为八桂中学。1926年5月至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馆使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后曾两次到太平馆请客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到太平馆视察和请客。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关相生回忆:1959年春,周总理解放后第七次来广州工作。一天,他和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已故)奉命去太平餐馆安排饮茶,并交代一定要上石岐乳鸽、蛋挞等,还要将座位摆成马蹄形。第二天早晨周总理约请陶铸(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陈郁(广东省省长)、朱光(广州市市长)、曾志(陶铸夫人)等参加,尝试了名莱“烧乳鸽” (太平馆的红烧乳鸽全广州第一)、“牛尾汤”、“猪扒”。席上周总理站起来对大家说:“30多年前,我和小超在此地结婚,张申府先生宴请我们,今天按当年摆设请大家坐坐。”张申府留学法国时,为建党之组织者之一,他请周、邓饮茶很自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可能参加。——原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初回忆录(欧初著:依旧红棉———与广东有关的名人逸事第13篇),见2000年4月24日《羊城晚报•花地》。周总理对服务人员和蔼可亲,上菜递巾时点头致意,告别时一一握手,上车后还挥手道别。

(坐落在北京路北段的太平馆是历史最为悠久,同业之先而且充满欧陆风情的西餐馆。)
时任太平馆餐厅营业部主管的西餐老行尊,年逾八旬但精神爽利的谢兆永记忆犹新地对来访者说,他当年还是个30多岁的后生仔(粤语意为年轻人)。1965年(谢老坚决否认1963年的说法,因为他是1964年才来太平馆工作。)的一天早上他接到执行一项重要接待任务的通知,马上到广州市郊的各大农场转了一大圈,好不容易收购到十多只或肥或瘦的乳鸽,准备作招待客人之用。
深夜12点,客人来了,一身灰色中山装,谢老发现他竟是周总理!这种惊喜降临到他身上,谢老手都开始颤抖了,而周总理的大手偏偏首先伸向了他,说:“大家辛苦了,辛苦了。”谢老开心地笑了,怎么能不笑呢?这种紧张的心理在他生命中出现一次也就足以受用一辈子了。店中员工们都为之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大家倍感光荣。

(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广东粤剧院演出的《山乡风云》后接见主要演员,左二为红线女)
事后,谢兆永才知道,总理是在中山纪念堂观赏了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她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的精彩演出后,特意到30多年前与邓颖超结婚后宴请宾客的地方来看看的,陪同的省市领导有陶铸、区梦觉、曾生等,还有当时的著名艺人红线女。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曾向太平馆总经理何泳仪提到:一次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后,周恩来总理带演员们过来太平馆吃夜宵,才让她真正认识了太平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红线女的入党介绍人而且于1958年至1961年间与之共事3年的广东省粤剧团原团支部书记朱真也回忆道,1955年,因为周总理的邀请,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回到内地。粤剧“南国红豆”这一别称是周总理提出的。在一次为昆曲《十五贯》举行的座谈会上,周恩来提到了粤剧,肯定了粤剧改革的成绩,并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重视。她还透露,红线女爱惜声带,不喝饮料不吃辣食,每天固定喝某种茶叶护嗓。在北京时,周恩来得知红线女茶叶用完后,特派粤剧团的工作人员回粤取茶,关怀之情可见一斑。1958年12月1日,毛主席题词:“活着,再活着,更活着,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那顿夜宵吃了一个多小时,席间总理谈笑风生,临走时再次对接待人员说:“大家辛苦了,这么晚,还辛苦大家,谢谢你们!”同时总理托付广州市长曾生回太平馆告诉大家,他自掏腰包请工作人员吃炒面。那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此时,谢老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与动人的感叹。

(文德路口折向东不远的中山四路42号便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清末民初曾改为八桂中学。1926年5月至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
周总理对办好国家企业十分关心,曾多次向地方领导询问太平馆的情况,并指示要把它办好。随后太平馆在上级领导安排下,先后经过了1956年和1959年两次扩建。特别是1959年那一次,周总理亲临视察后,指示将隔临的原新华书店宿舍拨给太平馆扩建,另安排地方给新华书店。由此可见对太平馆来说是一种贴心的关怀,也是共和国总理某种情怀的真实写照。
百年老字号 广州西餐第一家
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百年老字号餐馆并不罕见。其中,坐落在北京路北段的太平馆是历史最为悠久,同业之先而且充满欧陆风情的西餐馆。上世纪30年代,西餐已经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许多有钱人家都有专门的西餐厨师,而到国际饭店去吃西餐,更是当时最时尚的社交方式。自19世纪末年广州人徐老高在太平沙售卖“西式煎牛肉”开始,这间餐厅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的时光,成为广州西餐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她再现光辉,焕然一新。

(广州文德东路的红色史迹——文德楼:广州市越秀区文德东路文德里3号二楼,是当年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住所。)
2000年,太平馆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百年老字号西餐饮食单位,加以重点保护。较之60年代的太平馆经过扩建,餐位从200个增至500多个基础上;1994年由广州泮溪饮食服务企业集团与香港兴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斥资过千万港元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经营西餐更具特色和规模。餐厅现有餐位800多个,装饰设计新颖独特,环境优雅,浪漫温馨,更具欧陆风情。太平馆餐厅有传统名牌西菜800款,其中最著名的有“德国咸猪手”、“焗法国田螺”、“烧荷兰牛肉”、“葡国鸡”、“烟鲍鱼”、焗蟹盖”,风味独特,厨艺超群,充分显示出“百年老字号,西餐第一家”的品味。到了2005年春季,太平馆重新开业,安静而专注地做起西餐生意。3月26日装修一新的太平馆再现广州市民眼前。因为周恩来曾在太平馆3楼用过餐,经营方特意开设“总理餐厅”,并将周总理伉俪合照挂上墙。同时整理推出“总理套餐”( 牛油餐包、粟米鸡忌廉汤、烧乳鸽伴时菜、鸡丝炒饭、雪糕、咖啡或茶)和“总理夫人套餐”(牛油餐包、鲜茄忌廉汤、扒佛罗伦斯牛柳时菜、雪糕、咖啡或茶)。中西结合——中式装修、西式餐点。笔者看到,馆内的装修仿照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风格,光墙纸就用了金色花鸟、绿底镂金以及枣红碎花等多种图案,窗棂、天花、灯罩等采用五彩玻璃装饰,加上别致的拼砖地板,皮套卡座以及古色古香的屏风,还有馆内处处陈列着有关广州、北京路、历史名人的老照片,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怀旧气息。与此形成对比,太平馆的菜单上介绍的全是地道的西餐,价格在40到120元左右(当年市价)。

(“总理套餐”( 牛油餐包、粟米鸡忌廉汤、烧乳鸽伴时菜、鸡丝炒饭、雪糕、咖啡或茶)和“总理夫人套餐”(牛油餐包、鲜茄忌廉汤、扒佛罗伦斯牛柳时菜、雪糕、咖啡或茶)。 )
东江集团负责人黎永星告诉来访者,太平馆复业之后专营西餐,除了相应更新客容量外,并保留了“德国咸猪手”、“芝士焗蟹盖”、“烟沧鱼”等六大名菜特色,太平馆还请回了几名曾在此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有25年“馆龄”的何泳仪被请回来当餐厅经理。另外,还从香港请来两位西餐名厨炮制流行西餐。这家西餐厅虽然几易其主,但名字一直未变,三楼保持旧貌,仅摆几桌台,挂着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的照片。餐厅的何经理对来访者说,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和1963年,周恩来也来过这里吃饭,他每次来必点乳鸽,邓颖超则喜欢吃牛扒。餐厅于是推出了总理套餐、总理夫人套餐,很受欢迎。黎永星透露,复业太平馆主打怀旧牌,吸纳人气的将是其百年不变的六大名菜,处处显示出“百年老字号,西餐第一家”的品味 如今在北京路331号原馆斜对面,又开设了一家新馆,已经开门迎客多时。而且,太平馆早年已从广州发展到香港,称得上香港早期西餐厅典型的代表,并且被香港市民票选为第二届香港十大最佳餐馆。
(作者 张卓辉 在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的地方----广州 太 平 馆 餐 厅留影。今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纪念一百周年(1925-2025))
【作者简介】 作者张卓辉 70年代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曾任《广州年鉴》机电工业部类编辑暨《中国机械报》广东站特约记者。后旅居荷兰逾卅年。曾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协会会员,80年代末至2000年初,一直为《广角镜》(香港政经论月刊,全国政协办的香港窗口杂志)专栏作者,《华人世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主办,月刊)《广州华声》(广州市侨办主办)常年撰稿人和《华人月刊》(现为《地平线》,香港侨联主办)专栏作者。现为《北欧绿色邮报网》(总部瑞典首都)驻荷兰记者,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著有《我国中小型造纸与制糖企业的热电联产》论文选编,《军垦牛田洋晨曲》诗选编 ,《巴拿马通讯集》,《旅西欧侨讯录》。《相遇美洲大桥》通讯集,《看五星旗越过马斯河桥》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2021《欧洲华文文学》。其他形体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种平面(报纸刊物)和立体(网络,广播)刊物。暨秉承诗言志,诗抒情,诗演绎。
【本文推荐】






(认证编辑:褚化冰-阳光柔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