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年天气为啥炎热答网友问?
最近,有王晨等网友问我,天气为啥一年比一年热?
答:简单的说,是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近了,引起的天气越来越热。
从源头上说,很多科学家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种假说。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有的前后矛盾,有的瑕疵庇露,经不起考证。 我从1971年起,自学地质、地貌、矿物学,后来涉及到地震、天文、古生物等学科。原本是找矿给家乡人致富,进而发现了地震的机制和宇宙演化的规律,提出《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天体引力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进一步计算出某地区发生地震的次数、时间、震级。发现了地学方面的十一个大现象,解决了世界科学前沿的十六大难题,被世界大多数同行赞赏和支持(多种媒体报道、国家两任地震局长的接见、吸收为国家地震学会会员、多人来信来电)。其中之一就是,解释了地球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的问题。 在约52亿前的某一天,太阳在银河系运转中,受到某个星球的碰撞,发生了大爆炸,爆炸飞起的高温液态物质,在高速的抛射中形成自转球体。
由于球体大小和受力不一样,飞的远近也不一样,在推力减少和星体向前公转力平衡后,靠相互引力围绕太阳公转。因公转的力支撑星球悬浮在空中,不然就会掉入无底深渊,地球公转一周为940000000公里。这些太阳系的球体有8个,就是大家平常称的8大行星,行星中有66颗卫星和众多的小行星。
其中有我们居住的地球。它们同一母体,同一生日,同一类化学元素,在各自的演化中,捕获空间物质的不同而形成差别。通过实验得知,任何物质抛出后都能进行旋转,星球也不例外,被抛出的旋转功能形成了星球的自转,转一圈为一天。自转力来自于运动,公转力来自爆炸力产生的推力,推力逐步减少,星球随之回归。和人造卫星上天,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回落的道理一样。
地球原是一个高温液态的球体(从太阳分离后),通过高速旋转变成椭圆形状,在运动中物以类聚。各种物质的离合,放出气体和水分,并对地球表面进行冷却,从而形成了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由于环境条件的适应,就产生了形状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距今约300万年左右。
地球再有57亿年就回到太阳上去,和母体太阳经热熔化合成为一体。再经过若干岁月,太阳热源消失变成红巨星,受其它银河系行星捕获而消失,或受其它行星碰撞,再度分裂。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只能有一种方式。此前太阳系中各个的行星和地球都是一个下场,先后到太阳上去熔化而消失。
这个学说是瞎说吗?否,不是。是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经多角度分析计算的,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公转一圈,椭圆轨道要稍微缩短、自转速度略微降低、地核发电量减少、地磁也随着减少。这几种变化很慢、很小,在几千年内才有差毫。如珊瑚化石的年轮圈数,可以证明地球公转的圈在缩小,现在一年是365天6 时13分53秒,上古时不同时期的一年有386、425、441、475等天。现在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近,每一年的时间在减少,我们已感受到温度在增高、冰川在融化,极端天气增多,动植物在变异等,这些都是地球的离心力缩小(推力),向心力加大(引力)的缘故。(计算方式略)
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没有计算机,我为了计算一连串的数据,曾打坏2个算盘,演了三麻袋的稿纸,算出地球消亡的年代,还有57亿年。经过四十年的检验,并受到世界同行的肯定,我把这个结果正式公布于众,使大家心中有数,不要再相信最近传言的地球末日。
这几年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温度升高,欧洲有的已达52.6度。大气降水少,干旱灾害加重,人类需用资源减少,这是人们过渡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环境污染,植被枯黄,农作物减产,遭到大自然报复的结果。现在世人要历行节约,减少大自然的报复是当务之急。
气温上升加快,次生灾害多,主要有二个原因。1.地球在演化过程中离太阳近了。2.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需求大了,产生的温室效应大了。两者的结合使灾难加速了。
地球还有57亿年寿命,适应人类生活还应有0.75亿年。我从50年前计算出,再有2400年温度可达350度,人类己无法生活,需要到火星上去暂居;前年霍金也提出这样的看法;去年联合国气象会议决定也是这种观奌;今年,美国学者提出中国华北地区到2035年己无法住人。
目前就地球的寿命而言,虽有57亿年,其中有0.7亿年的人类生活期和3亿年过渡期。在生活期内,地球上绿地逐步变小,直至消失,海水蒸发干涸,全球地表没有水分,变成一个干球。在过渡期内,地下还有一部分水份,可供人类使用,大部分动植物被迫死亡。过完过渡期,地球成了一个完全的干球,地表温度达300度以上,虽然地球还有57亿年的寿命,但人类在此无法生活。必须离开,到达适应人的星球上去生活。往哪个星球上去呢?
就目前情况来看,卫星已经上天,人类已经登到地球的卫星——月亮之上。通过观测,月亮上不适应人类生活。离太阳近的水星、金星干旱严重,且先于地球回到太阳上死亡,他们上面没有活力,比地球上情况还糟糕,人类是不能去的。离地球远的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情况怎样呢?现在人类观测结果有限。但我通过天体运行推算,这些星体是可以适应人类生活的。
由于它们依次随地球后回太阳上,时差8000万年——3亿年。我设计了一条路线图,按这个图就可走出人类灭亡的包围圈。人类可以依次在上面生活,先到火星上,待火星上不能生活后,再到木星上。待木星上不能生活后,再到达天王星上,以此类推。3万年后,人类可迁银河系中某星球上去生活。
从这一星球上至另一星球上去生活,代价是高昂的,不可能地球的人都能到达,只能有一部分精英能上去,大部分人就在地球上等死(也可能科学技术发达,条件好了人类全部迁移)。人类只要保留一部分,就能保留人种繁衍不绝。
不过等待地球灭亡时间很长,还有57亿年。我们不必杞人忧天,都能寿终寝安,愉快的享受生活。现在离57亿年后的人类一代远着呢!即便是和地球一起殉葬,这是遇到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实属无奈。
地球面对57亿年后的毁灭,人类还有300年的生活期,我们既不悲观,又勇于探讨,寻找出路,先迁到火星上,过好我们的生活。需知祥情,可在网上看我写的文章:
《关于上火星答网友问》、《极端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对策》、《地球从那里来到哪里去》、《天体引力和地震的关系》、《天热灾害多 世人要节约》、《从考古看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别斗了,再有200年地球上无人了》、《地球毁灭了人类将去哪里》、《提前说几句(遗言)》、《沉重哀悼有相同观奌的物理学家霍金逝世》、《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七大洲的形成和恐龙灭亡的原因》、《荒漠化向我们走来》、《黄土高原来源于青藏高源》、《从考古看环保》、《感慨地球》、《济源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3万年离开太阳系》、《中英两国天体物理学家计算相同》、《上火星前的工作安排》等68篇。还有记者写的《巨大贡献飘天外探讨火星立新功》、《济源人的科技创新观点引领世界》、《卢化南先生对地学的突出贡献》等文。
河南济源市文保中心退休13年后职工:卢化南
2025年7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