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寻梦,西游扬帆:武穴市西游文化产业协会踏浪而生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当七月的风掠过匡山的竹海,当通天河的波光映亮王冲村的晨窗,一群心怀热爱的人正踏露而来。2025年7月13日上午九时至十一时,这个被阳光镀上金边的时刻,注定要在武穴的文化长卷里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武穴市西游文化产业协会,迎着盛夏的热忱,正式诞生了。
山有灵,书有魂,相遇即是缘
匡山是懂故事的。它把禅宗的慧根埋在云台峰的晨雾里,让四祖的法脉顺着仁寿寺的钟声流淌,连石缝里钻出的古柏,都带着几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意。那些藏在千峰万壑里的秘密,仿佛早就等了我们千年:猴王洞的岩壁上,是否还留着石猴初醒时的抓痕?龙宫石的肌理中,是否还凝着东海潮声的余韵?连武山湖的月光,都像从《西游记》的书页里漫出来的,轻轻覆在芦苇荡上,晃成一片银白的梦境。
《西游记》也是懂山水的。吴承恩笔下的神魔世界,竟与匡山的眉眼如此相似:或许他曾站在狮子岩上,看云雾翻涌如大闹天宫的烟尘;或许他曾坐在慈云寺的石阶上,听老僧讲经,忽然悟透“取经路上,步步是道场”。于是,这座山与这部书,便成了彼此的注脚,在时光里静静相望着,等我们去读懂。
以热爱为约,赴一场文化的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聚在这里?因为有些故事,不该只留在老人的闲谈里;有些珍宝,不该只沉睡在地方志的字缝中。
我们想循着晨钟的方向,找回仁寿寺的旧影。让断壁残垣里重新升起炊烟,让蒙尘的经卷再沐阳光,让“鄂东禅林”的香火,在新时代的风里依然绵长。当游客踩着青苔石阶走来,能在暮鼓里听见千年的回响——这是我们对禅宗文化的承诺。
我们想带着放大镜,去读匡山的每一块石头。把邮册里的西游邮票、老人口中的猴王传说,都编进一本厚厚的《匡山笔记》。或许有一天,当孩子们翻开它,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大圣的家,离我们这么近。这是我们对在地文化的担当。
我们想让禅韵与花香撞个满怀。春天,油菜花海铺成金色的地毯,我们在花田里搭起戏台,唱一段《西游记》里的黄梅戏;秋天,武山湖的芦苇荡白了头,我们摇着船,讲一路唐僧取经的故事。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让匡山的名字,随着笑声传到远方。这是我们对文旅融合的向往。
我们更想让文化的暖意,流进寻常百姓家。庙会时,让农特产品摆成热闹的长街,让老人坐在竹椅上听书,让孩子举着糖画追跑。当烟霞漫过屋檐,家家户户的灯光亮起来,那才是文化最美的模样。这是我们对故土民生的深情。
此刻,向未来出发
根据中共武穴市委宣传部工作部署,此次大会在余川镇通天河景区(王冲村部)一楼会议室召开,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应到会员51人,实到45人,大会顺利选举产生以吴学书为会长的协会组织框架,并为陈良老师颁发协会名誉会长证书,为朱志勇、刘志宏两位顾问颁发聘书。新当选的首届会长吴学书代表协会部署了后续工作,为协会发展锚定了方向。
就像唐僧收徒西行,从此风雨同舟,我们接过的不仅是职位与证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匡山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西游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
风还在竹海穿行,带着新酿的喜悦;阳光已爬上山巅,照亮了前路的石阶。从此,我们多了一个身份,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向着文化深处走去的勇气。
愿多年后,当我们再聚于此,能看见:禅林里,钟磬依旧;山道上,游人如织;孩子们指着山石说:“看,那是大圣留下的脚印!”
那时,我们会笑着想起这个七月的早晨——一切,都从这里启程。
作为协会首届一名普通会员,我倍感荣耀。今后,我将自觉遵守协会章程,按时交纳会费,为武穴市西游文化产业的挖掘、建设与宣传,倾尽心力,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