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草原
刘福东
夏日,我们驱车穿过阴山山脉两狼山的乌不浪口,乌拉特草原便展现在眼前。城市有水,是灵气; 草原有水,是仙气。连续的降雨使乌拉特草原生机盎然,满眼都是绿。密密匝匝的小草象一块无边无际的大地毯一直铺向天边,那起伏变化的丘陵,像大海的波涛涌起。雪白的羊群散落在草地上,和天上的白云交相辉映。驱车在草原奔驰,宛若乘船在大海中航行,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在谷底。一片片索胡草那顶端银白色的穗,在微风吹拂下泛着层层涟漪,现出道道波纹,远远望去,宛如大海波浪中翻卷着的细碎的浪花。
漫步在草原,轻轻踏着柔软的绿草,我贪婪地享受着馨香醉人的空气,仰望遥远而又唾手可得的深邃莫测的蓝天,感受到了莫大的惬意与满足。如果你工作中或家中遇到了烦心事,你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久在逼仄楼宇间生活的人们,或是久在方格里重复一种枯躁工作的人们,来到这里,是一种放下和轻松,是心灵的洗礼和净化。我索性躺在美丽如画大地毯上,香气扑鼻的泽蒙花(类似沙葱花)密密麻麻的围在周围,在微风吹拂下纷纷向我点头。我顺手摘下一朵闻了闻,闭了眼,仿佛看到了妈妈。四十年前,阳光下,草原上,此起披伏的彩色蚂蚱带着”啪啪啪啪”的响声在空中飞舞。妈妈头上披着头巾,一会儿弯腰一会儿站起,将一把又一把的泽蒙花装入袋中。我站在近处的山坡上看着可爱的妈妈----我永远忘不了这历史的定格。妈妈把泽蒙花带回家,捣碎,拍成饼状,用线穿吊在房梁。风干后,捏下一小块用胡油一炝,倒入煮熟的面条或凉粉中,那香气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甚至在很远的地方还能闻到,沁人心脾。
据说,这泽蒙花还是慈禧老佛爷亲赐。御厨见老佛爷连续几日食欲不佳,于是在炖黄河鲤鱼时放进几粒采自内蒙古草原上小白花,慈禧食欲大振,赐名泽蒙花。生活在乌拉特草原上的人们用泽蒙花把这里的美食调制得更加让人留恋忘返,乃至使中外游客赞口不绝津津乐道回味无穷。乌拉特,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能工巧匠,系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后裔,因战功显赫,清政府于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将该部落由呼伦贝尔迁来戍边并赐予牧场,数百年来,乌拉特人一直生活繁衍在这片辽阔美丽的草原上。过乌不浪山口沿公路径直往北走,见碧绿的草原上站立着一尊又一尊巨石,停车走近,见其形状怪异,有的像馒头,有的像走兽——有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摆着各种姿势照相,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再往北走,草原明珠海流图——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坐落在乌拉特草原上的袖珍城市——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四周碧绿碧绿的,美丽伴随着她。海流图是蒙古语,意为“草浪起伏随风波动”,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弯弯曲曲的海流图河似一条银色的哈达,从城东汩汩地飘然南下,滋润着两岸的青草和树木茂盛地生长,给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欢乐和福祉。眼前的海流图新区,笔直宽阔的街道四通八达,车流人流川流不息……
青青的草地衬托着一幢幢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白色高楼,色彩对比是那样的鲜明,而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也显得低矮了许多。从海流图往西不远的草原上,静静地,沉睡着一株几十米长的树化石——树皮、枝杈、年轮清晰可见。这里西边的巴音满都呼还出土了恐龙化石。它告诉人们,在遥远的古代,这一带雨量丰沛、草木葳蕤茂盛,森林莽莽苍苍,大象、犀牛等动物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从海流图向西北到了川井风电场。在一望无垠的绿荫
草地上,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白色圆柱高塔,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尽头,令人赞叹和震撼。每座塔上都有三个长长的叶片旋转着。远远望去,似无数的海鸥正展翅翱翔在绿色的大海上。听不到隆隆的噪音,更看不到滚滚的浓烟,这里生产的绿色能源通过国家电网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南京、广州……海流图西行约八九公里,我们来到了红格尔水库。红格尔水库静卧在阴山北麓,她像一面镜子镶嵌在乌拉特草原。
此时,一轮胭脂红日在遥远的天边缓缓落下,晚霞染红了半个天空,红格尔水库像迷人的新娘披上了婚纱。小鸟正在回家,飞过上空,鸣唱着。又过了一会儿,红格尔水库又像美丽新娘的明眸,披着婚纱甜蜜地闭上了眼睛,静静地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起歌手田震唱的歌曲《月牙泉》: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自从那年我从月牙边走过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这美妙的歌不就是唱给红格尔水库的么?在红格尔水库的旁边,一条黑色的长龙在草原上蜿蜒伸展,一列列火车南来北往,在乌拉特草原奔驰。
于是,我默默吟诵着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率兵亲征西夏经过乌拉特草原及河套平原时脱口而出的赞美诗:这地方真美呀! 国破家亡之日,可以在这里复兴,和平兴旺之世,可在这里定居发展,饥饿的梅花鹿,可在这里生息繁衍,耄耋老人,可在这里颐养天年。
作者简介:刘福东,中国口语协会會员,内蒙古老干部阅读朗诵协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巴彦淖尔市党校、讲师团、老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河套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