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节气赋
文/曾顺喜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岁月如矢,节气流芳。观夫中华节气,千载传承熠熠,万灵化育煌煌。源起上古,凝先民之睿慧;法循自然,启后世之津梁。于国际气象之林,荣膺“中国第五发明”之美誉;在非遗名录之中,喜获全球共仰之荣光。
春之序也,“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阳气转,大地苏萌,蛰虫始振①,东风解冻唤新程;雨水润如酥,千山翠染,桃蕊初绽,绿草萌芽添秀色。惊蛰雷声响,惊醒百虫,獭祭鱼②时知节令;春分昼夜均,燕归旧垒,花飞陌上舞晴空。清明气爽风轻,桐花绽锦,田鼠化鹌③迷旷野;谷雨如油泽物,萍草滋生,鸣鸠拂羽唤耕农。春之节候,处处含情,万象更新,生机满盈。
夏之节也,“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蝼蝈鸣,蚯蚓出土,王瓜生蔓绕篱墙;小满苦菜秀,靡草渐凋,麦秋④将至香田野。芒种螳螂生,鵙鸟啼枝,反舌无声辞旧岁;夏至骄阳烈,鹿角解时,蝉声初噪唱炎天。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奋身翔浩渺;大暑酷热临,腐草为萤⑤,土润溽蒸迎骤雨。夏之节气,蓬勃似燃,荷香四溢,蛙鼓喧传。
秋之令也,“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凉风起,白露初零,寒蝉凄切诉离情;处暑鹰祭鸟⑥,天地始肃,禾谷丰登迎稔岁。白露鸿雁来,玄鸟归巢,群鸟储粮谋远计;秋分昼夜均,雷始收声,蛰虫坯户避寒凉。寒露风凄紧,鸿雁来宾,雀入大水化蛤贝;霜降叶飘黄,豺狼祭兽,蛰虫俯地待春阳。秋之节气,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稻菽铺黄。
冬之候也,“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水始冰,地始封冻,雉入水而成蜃;小雪虹藏影,天气上升,地气下沉而闭冬。大雪鹖旦噤声,虎始交欢,荔挺萌生添绿意;冬至阳生阴极,蚯蚓结团,麋角脱落待春韶。小寒雁北乡,鹊始营巢,雉始雊鸣传喜讯;大寒鸡始乳,征鸟疾飞,水泽坚冰映冷光。冬之节气,银装素裹,腊梅傲雪,孕育春芳。
至若节气之美,美在物候之变,更美在人文之含。春日踏青,折柳寄相思,感岁月之如流;夏至观荷,采莲寻雅趣,畅心怀之怡乐。秋夕赏月,登高念故园,生亲旧之眷恋;冬夜围炉,吟诗添雅兴,享天伦之温馨。至于农耕之事,节气为纲。春耕夏耘,顺应天时,秋收冬藏,不失农时。农人敬节气若神明,察其变而知丰歉,趋利避害,祈愿安康。
且夫节气之典,史不绝书。昔周公测影,定二至二分,启历法之端;后祖冲之研算,明岁差闰周,成《大明历》之伟。二十四节,非独关乎时令,更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相连。春属木而夏属火,秋属金而冬属水,土旺四季,相生相克,循环无端。此中妙理,深奥无穷,诚为华夏智慧之渊薮。
嗟乎!中华节气,若星辰璀璨,光照千秋;似弦歌悠扬,韵传万代。其蕴含之哲理,启后人之明智;其承载之文化,惠世界以祥和。虽历经沧桑,然魅力弥坚。吾辈当传承而弘扬,使此瑰宝,永耀乾坤,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注释:
①蛰虫始振:立春时节,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活动。
②獭祭鱼:惊蛰时,水獭开始捕鱼,常将鱼摆在岸边,如同陈列祭祀。
③田鼠化鹌:古人认为清明时田鼠会变成鹌,实则是因节令变化,田鼠躲回洞中,鹌鸟常见于郊野。
④麦秋:小满时节,麦子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虽未完全成熟,但已接近成熟,古人称此时为麦秋。
⑤腐草为萤:大暑时,萤火虫大量繁殖,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而成。
⑥鹰祭鸟:处暑时,老鹰感知秋气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猎物陈列,如同祭祀。
作者解析:创作《中华节气赋》,旨在以赋体形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的深厚底蕴。开篇点出节气作为先民智慧结晶的价值,及其“非遗”与“第五发明”的地位。分述四季节气时,既依“节气歌”脉络,又融入物候特征与古俗,如“獭祭鱼”“腐草为萤”等,兼顾科学性与文化意涵。文末联结人文典故与哲学思想,强调节气不仅是时令指南,更承载着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华夏智慧。愿此作能让读者感知节气之美,传承这份与自然共生的文明遗产。
作者简介:曾顺喜,男,江西省丰城市人。丰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丰城市诗词学会会员,业余钟情于诗、词、歌、赋、骈体文、散文及现代诗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