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怀的缝隙里,接住生命的光
文/路等学(兰州)
“过去付流年,未来托长河,繁华过眼成烟,烦恼捻指为尘,事与愿违处安坐,心有不甘时拂衣”——寥寥数语,道尽东方智慧澄澈如秋水、温润如古玉的生存之道。这非妥协的退让,而是灵魂的觉醒:于无常的湍流中立定心锚,在得失的棋局中守住平常。当“释怀”二字在心底生根,生命的答案便如晨露般,闪烁在每一次与自己温柔和解的当下。
一、界破执云见月明:释怀是边界的清辉,非力量的消隐
世人常误“释怀”为怯懦的退潮,殊不知它是庄子“安时处顺”的星河垂野——不与天道争锋,不向己心挥刃。其精髓,在于为心灵划下泾渭分明的疆界:
- 往昔如覆水,唯光影可变:已成定局的因果如青铜铸鼎,人力难移其分毫。然记忆的棱镜,可转“败北的残垣”为“勇气的徽章”,化“离别的断弦”作“识人的慧珠”。释怀,是让旧事从“囚禁灵魂的锁链”,化作“映照心路的铜鉴”。
- 来日似雾海,唯步履为舟:三年后的风如何吹?无人能卜。然今日足下之印,皆为明日铺路的青石。沉溺于“能否抵达”的焦灼,反蚀“是否启程”的决然。农人岂因畏雨而弃耕?真释怀者,是将对彼岸的渴盼,淬炼成对此岸的深耕。
- 外物若流萤,唯心灯永驻:浮名、利禄、他人青眼……如风中烛焰,明灭无常。若将“我”之价值系于其上,终陷“得之患失,失之如丧”的轮回。释怀,是彻悟“心若明珠,何假外烁”——真正的安宁,非坐拥金山,而是笑看云卷云舒,得失两忘。
二、岁月长河与光阴之梭:最慈悲的医者与最公正的史官
“付过往于岁月,托前程于光阴”,此语蕴藏对生命律动的虔敬。岁月非冷眼旁观者,乃是最温存的雕玉匠;光阴亦非偏私之判官,乃是最忠实的纪年者。
- 岁月的淘漉:化痛楚为蚌珠
“玫瑰色回望”乃心性自愈的天赋。主动“交付岁月”,实是信任这内在的灵药。恰似伤口新痂,强揭徒添新创;静待时光流转,疤痕终成“生之韧度”的勋章。昔年视若天倾的考场折戟,今朝笑谈“幸未弃甲”;当年彻骨锥心的离散,回望时唯余“相逢即好”的暖意。
- 光阴的砝码:以跬步量山河
现世之人,困于“立竿求影”的焦渴:健身七日求脱胎,习艺三旬望点金。然光阴从不赊“速成”之账——春播之籽,必经烈日烤灼、秋霜浸染,方能在冬藏中捧出饱满。托付光阴,非躺平之遁词,乃定心之磐石:但问“今日书读几卷?”“此周琴抚几回?”光阴自会铭记每滴汗水,在某个不经意的晨昏,以“蓦然回首”的惊喜悄然偿还。
三、繁华过眼与尘劳拂心:一枚古镜的阴阳两面
“三千繁华,淡看即烟霞;十万尘劳,想开即霁空”——此非麻木的沉沦,乃是对“得”“失”的圆融观照。繁华与尘劳,本如古镜之阴阳:执拗于一面,暗影必随形;洞穿两面,心湖自澄明如练。
- 繁华如烟霞:照见欲望的蜃楼
繁华迷眼处,折射“被瞩目”的深渴:高位、财富、艳羡目光……这些金缕衣下,包裹着“证我值得被爱”的幽微内核。然烟花易冷,琉璃易碎,倚仗外物堆砌的“我”,终将在盛宴散场时空虚回响。真“看淡”,是彻悟“我本具足,何须外证”——如深山古松,不争桃李一时艳,自有凌云千载青。
- 尘劳若丝雨:解开执念的绳结
烦恼之根,常扎于“现实”与“妄念”的裂隙:计划乱则嗔,因执“万物须如我意”;遭误解则怒,因念“世人皆应懂我”。然天地何曾为遂人之愿而存?晴雨有时,坦坷有路。“想开”非逃避,是给心松绑:雨来则撑伞,路塞则绕行,不因一程泥泞,便否定整段山水行旅的壮阔。
四、安坐事与愿违:与无常共饮的杯中明月
我们祈愿“万事如意”,生活却常答以“十有八九不如意”:心血方案一朝倾覆,故交知己渐行渐远,志在巅峰终差一篑。释怀之钥,恰在安然接纳这“不圆满”的常态。
- 接纳无常:方得流转的从容
禅偈云:“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事与愿违之痛,常非事件本身,乃“为何独伤我”的妄执。如舟子难驭风涛,却可转帆借势;行者难改雨雪,却能备蓑徐行。接纳“人算不如天算”,反能在无常的褶皱里觅得新机——失落的饭碗中,或藏转行的天窗;破碎的情缘里,或蕴重塑真我的契机。
- 拂去不甘:与旧我执手言和
“心有不甘”,常是“若当初…”的虚妄回响。然生命非可逆推的算式,每个抉择在当时情境下皆有其必然。放下不甘,非否定过往,而是拥抱“彼时我已倾尽全力”的完满。恰似断臂维纳斯,残缺反成就无限遐思;那些未竟的遗憾,亦如宣纸留白,恰是生命诗意的无声吟唱。
五、释怀如呼吸:在日常的微光中修行
“无绝对的治愈,唯不断的释怀”——此语道破生命真相。释怀非刹那顿悟的灵光,而是散落于晨昏的细碎修行:
- 晨起轻叩心扉:“今日,愿放下哪粒微尘?”或昨夜一句苛责,或计划一丝偏离。为心腾一寸虚空,容光流入。
- 夜阑静观心湖:“今日何事曾起微澜?触动了哪根执念之弦?”看清即解脱,如拔除心田细刺,虽微,亦得轻安。
- 筑造心之缓坡:情绪如潮涌时,深息三次,自问:“此事,七日后仍如山岳否?”多数时刻,答案皆是“不过尘埃”。
此般微行,似滴水穿石,渐使心性柔韧如蒲苇——既能盛接生活的蜜,亦能涵容生活的盐,不为任一极端所困囿。
结语:于释怀处,掬一捧生命的光
释怀的至境,是愿做岁月长河中的一枚温润卵石:任流水带走粗粝棱角(臣服无常),却永葆内核的莹然如玉(持守本心)。当我们不再与昨日角力,亦不向明朝索契,当下这一刻的丰盈与鲜活,便如破晓之光,轰然涌入心门。
如里尔克低语:“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一切。”释怀,正是“挺住”的另一种姿态——非硬抗,是柔承;非遗忘,是安放。
当薄暮漫过窗棂,你低头看见掌心——那里没有紧握的沙粒,只有一片羽毛般的暖光。愿我们皆能在每一次释怀的缝隙里,接住生活倾泻而下的光瀑,活成灵魂最舒展的模样:往昔不滞,来日不迎,此刻,有光盈睫。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