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昨天偶然翻出一张我在职期间的简历,唤醒了我很多回忆,如今已年近八旬,往事如烟。回味一路亦是坷坷坎坎!也难抑感慨,故今与曾经患难与共的各单位同事,及好友们在网上回顾一下我曾工作过的各行各业。
在职期间我从未受过处分,没有被免职的经历,而是处处受到表彰,为此我感到自豪。
我在网上有好友3657人,这是因为我在职期间,被组织部门委派就任去过企业、事业、机关共33个单位,主要安排我去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及老大难企业。
我一生去过33个单位,干了33行,学到了33行的技能与管理方法。任职时间,长的二年,短的三个月,可以说每次都出色的完成了上级所给的任务,并获得各类荣誉,被上级称为能够解决老大难问题、令上下级满意的优秀干部。
所以我决定好好再回顾一下,与好友及原单位的同事们分享我走过的工作旅程,回味过去那段深感欣慰的历史。同时为了留给外孙女们一份礼物,激励她们努力学习,成为未来工作的力量!
二、老去的光阴
我的一生,离不开这几城。出生在江城(吉林市)、读书在春城(长春市)、工作起步在山城(通化市)、最后归根在江城(吉林市)。
记忆中的碎片,就像电影剪裁掉大部分之后的精选片段,留住一生值得言说的部分,如此只为留念,更愿激励继续努力学习和前行。
我出生在吉林市,就读于北山小学,现吉林市十二小学。在读一年级时,省会迁往长春市,我也随父母迁到省会,随后我转学到长春市平泉路小学就读。一次偶然机会我被长影选中去拍电影《红领巾二号》等,到了长影二小,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拍电影。以后的岁月里继续升学,入读学校有长春市八中、长春市十二高中、长春无线电技校、吉林工大、吉林工学院等院校,先后在长春市读书学习20年。所学专业主要是理科,机械制造设计及企业管理,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正高)。
1968年被分配地方企业通化市纺织机械厂,在该厂不到两年,由于自己钻研技术,先后被该厂借派到通化市彩印厂,帮助设计生产金猴牌扑克生产流水线;又去通化市人造毛皮厂,攻克生产线流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又去通化市工具厂帮助设计模具;最后又去通化国防办一厂一角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线;共做出技术革新24项,并担任通化市副总检。总之,在通化去过五个单位干过五个行业。
1973年调回吉林市后,首先到吉林热电厂,入厂就着手改造陈旧的龙门刨,使其恢复活力应用在了生产线上;然后被调去市印刷厂,为生产毛主席著作第五卷,发挥出了自己的技术特长,修改了印刷设备;后调到市工会抓技协工作,去过很多大型企业搞技术攻关:如省造纸厂大型造纸设备不好拆,大轴损坏,必须在设备自身修磨等;到市无线电七厂进行收音机流水线改造;协助医学院太阳能理疗器传动部分的设计;市开关厂倒算成本,拯救了老大难亏损企业,后被树为大庆先进单位;去市铆焊铸造厂设计李国才争气二号油压机,解决了生产难题创高效;去市电容器厂,试行多种经营分块包管,使企业扭亏为盈;去水泥厂等诸多企业,解决了诸多技术、经营等方面的难题。这段时间先后去企业、事业、政府工作共28个单位。
几十年的工作和实践,由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有艰辛也有收获。多次荣获了各单位的嘉奖如:先进工作者、标兵、解决大老难代头人、省青年技术革新能手、市优秀党员、区、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尽管自己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我心里,我是一名初心未忘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的一生无怨无悔!去过33个单位,干了33个行业。还干了私企10年,之后又去学府讲了两年中国通史、世界三大宗教。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回忆总是难忘。一桩桩一件件,感谢党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学到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跟着共产党干了一辈子,是我最大的光荣。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平凡中让我体会到平凡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回顾走过的单位,历历在目:我于68年从长春市毕业分配通化市工作后,又调到吉林市。在吉林市2000年一刀切,二线回家干私企。之前所任职、支援、攻关去过的单位,长的时间二年,短的时间三个月,除担任各单位职务外,还曾同时兼任七个厂厂长兼书记。又曾参加一九八八年经济管理干部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企业经理、厂(矿)长国家统考,取得成绩合格。吉林市仅有几位获得厂长合格证书。
在通化市去过的企事业单位有:
通化市纺织机械配件厂、
通化市彩印厂、
通化市人造毛纺厂、
通化市工具厂、
通化地区国防办。
调回吉林市任职过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有:
吉林热电厂、
市印刷厂、
市一针织厂、
化建李国才加工班、
市总工会技协、
吉林省造纸厂、
吉化重型机械厂、
省安装处、
吉林医学院、
船营区工业生产指挥办(后改为工业局)、
市公安局、
船营工商局、
市机械局、
市电子局、
市电视机厂、
市无线电七厂、
市开关厂、
市铆焊容器加工厂、
市标牌厂、
市电力电容器厂、
市长征机械厂、
市远红外设备厂、
市友谊特种纸加工厂、
市雪城低压电器设备厂、
市江城水泥厂、
江城炭化硅加工厂、
江城化纤机械配件厂、
轻工业公司等、
一生曾担任过车间班长、分场班长、军工生产排长、车间主任、技术攻关队长、副经理、总经理、副厂长、厂长、支部书记、总厂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最后近50岁回到船营区政府工业局副局长(享受正局待遇)岗位上,过两年一刀切二线回家干私企,到60岁享受公务员退休。
难忘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曾经流过汗水、泪水的地方,曾经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这里的地方,努力学习一生受益,忱情付出终身难忘!
随文转发几张与我现在仍来往的省市领导,这是因为我们虽已退休了,但仍在不同方向继续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发挥余热!而且他们身体健康,襟怀坦荡,心态好,奉献度晚年。我为他们高兴。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领导帮助过我,我很感恩怀念他们。还有些现仍健在的也不能一一展示象李铁、刘仰义等等。还有过去常在一起及特别关爱过我的领导都离世了,象已故的李国才、张广智、刘彦、李博、金焕全等领导和现失联的关君瑞、吴金焕、邢军、梁廷新等等领导,我不会忘掉他们。
三、且向人间借余生
案头的台历又撕去一页,墨迹在纸页间洇开时,忽然惊觉,再过半年,我便要与八十岁撞个满怀了。窗外的蝉鸣还是旧时模样,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青砖地上洇出细碎的光斑,恍惚间竟与童年院里的光景重叠——那时总觉得八十岁是遥远得近乎神话的年纪,如今自己站在这道门槛前,倒像握着一张旧船票,要登上时光的渡轮再看一程。
一生走过的路,细细数来竟像掌纹般交错。二十岁毕业分配工作,在工厂的机床前磨破过手掌,三十岁已走向领导岗位,担负起对厂发展责任,四十岁已走进33个单位,有时为工作在的会议室里为一个工作方案争得面红耳赤,五十岁送孩子去大学报到时,转身就红了眼眶,一晃都结婚生子有了个人小家。那些曾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如今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当年揪着不放的得失,早已随晚风散在了巷口。
前几日整理旧物,翻出一件褪色的蓝布衫,是刚参加工作时母亲连夜缝的。指尖抚过磨得发亮的布纹,忽然明白,所谓人生,不过是把一身棱角磨成温润的弧度,把满心浮躁酿成醇厚的光阴。年轻时总爱问“意义”,总想着要在世上留下些什么,到了这把年纪才懂,能平平安安看过八十个春天,能清清楚楚记得爱过的人、做过的事,本身就是最实在的意义。
至于往后的日子,倒没想过要轰轰烈烈。晨起时不再赶闹钟,而是听着窗外的鸟鸣慢慢醒;吃饭时不再狼吞虎咽,要尝出青菜的甜、米粥的暖;傍晚去公园散步,不必急着走多少步,遇见老伙计就坐下聊几句,看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就觉得很好。
偶尔也会想,人这一辈子,就像枝头的果子,青涩时盼着成熟,熟透了又怕落地。可落地又何妨?化作泥土,还能护着来年的新枝。重要的是挂在枝头的每一天,都晒足了太阳,吸够了雨露,活得扎实,活得透亮。
八十岁,不是终点,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不必回头张望,也不用眺望远方,就踩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把每个当下都走成值得回味的时光。
随笔再赋三首七律:
张绍钟活好当下
(一)
莫叹流光逐逝波,眼前风景正堪歌。
晨窗日暖茶烟细,晚径风清花影多。
世事浮沉皆过耳,寸心舒卷自安和。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负人间此际呵。
张绍钟晚年幸福
(二)
张公晚景乐融融,绍继清风岁月浓。
钟鼎荣华皆过眼,老来安逸自从容。
年逢佳境身心健,幸有儿孙绕膝躬。
福满门庭春永驻,安康顺遂笑无穷。
张绍钟晚年安康
(三)
杖乡岁月乐无涯,笑对流年醉晚霞。
案上诗书常伴月,庭前花木自萌芽。
亲朋聚首杯频举,雅趣随身兴未赊。
最是天伦添暖意,安康满室福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