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华报道)携日到平山,古月北杏园。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前夕,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河北省直音乐文学学会采风团一行20人,自驾6辆车,翻山越岭来到平山县古月镇北杏园村,就该村走乡村振兴之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业绩进行调研采风,同时,为北杏园村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宣传平台和文化助力。

参加采风活动的有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诗人、教授何永利、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刘世芳、副院长李彦改、院长助理张朵鲜、各部门部长薛建华、任文君、王荣建、张文燕以及院士、省直音乐文学学会词作家等20人。
北杏园村建村有600余年历史,是红色老区。该村四面环山,甘秋河从村中穿村而过,两岸房屋依山而建,环境优美。
北杏园村书记王立军对该村的历史由来、 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情况、户数、人口等情况做了全面介绍。让人动容的是王立军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做销售工作,因为2016年7月村里发洪水受灾严重,他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于2017年毅然放弃在城市的优越生活,返回家乡当起了大学生村官,他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乡亲们建农场、大棚、成立合作社、种植果树、挖窑洞、建鱼塘、散养鸡、生产无矾粉条、造地300亩等,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著名诗人、作家、教授何永利对北杏园村历史做了详细介绍,号召大家学习北杏园村乡亲们支持抗日的红色历史,学习北杏园村改天换地的精神,学习北杏园村先民的智慧,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歌颂描写北杏园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村里的街道更有文化性,可以定期来村里举办书法、写春联活动,组织文学院院士演出队为村民们公益演出,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执行会长刘世芳讲话,对该村发展农业经济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粉条产业、桃园、鱼塘等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建议利用村里长寿老人多的优势,结合城市养老,发展乡村养老,让城里人来小住;向市民直播粉条产业,设立农村老年人食堂等。
副院长李彦改表示,用实际行动支持北杏园村发展。
在会议上,举办了书画捐赠,书画家张朵鲜赠送了梅花作品。书画家王红、魏铁刚、赵九凌、陆素芳因参加重要活动未能成行,都准备了多幅书画作品代为捐赠给北杏园村。
会后,在王立军书记带领下,采风团一行参观了该村老村区古房屋建筑,观览了甘秋河源头、鱼塘,采摘购买了蜜桃、粉条,为孤寡老人捐献了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
艳阳高照,蓝天如洗,尽管天气炎热,但大家对北杏园村从陌生到了解,无不触景生情,纷纷拍照录视频记录下每一个让人动心的美景。为北杏园讴歌,为北杏园写诗,为北杏园村志添彩,为北杏园村更美更好,成为大家由衷的心愿。
北杏园村,我们还会再来看你
何永利
一条河把将北杏园裁成上下卷,
山是村落的围墙,齿痕嶙峋。
深沉乡愁像一种虚无的慰藉 ,
它与下山的方向刚好相反——
脚下的庄稼正发出绿色呼喊,
我拾起碎落的阳光,树根。
则绣出桃或野生韭菜的颜色,
只有石板,在柔柔放着柔光。
遗弃的牛骨枕着千年古谣,
几十里青绿绸缎漂流而去。
每一滴红,是村落渗出的血,
每片绿,裹着未拆封的故事。
树叶和微风拂煦着柿子摇曳,
静静荡在在村落老去的根上。
设想门前应有一颗树一把椅子,
水边,应有手心攥着的烟袋锅。
老墙用斑驳记账,每一道
裂纹,都是风翻旧的族谱。
磨盘在墙根打坐,石缝里,
突然窜出半截生锈的童谣。
春天来回折腾了千万趟,雷鸣,
淹不没老房子里响着的咳嗽声。
月亮被吊成一口钟悬在祠堂梁上,
燕子衔新泥修改祖训僵硬的逗号。
日子一颗颗跌入干涸的龟裂,
父辈的脸上,犁沟在收割光阴。
想找没用过的词语形容他们,
但我,终究未找到一个称心比喻。
细细解读乡愁,或者村落的内心,
思绪跟着进梦,淌出自己的梦吟。
终于明白,没有一种爱是虚伪的——
连热泪,也沉进泥土的扉页……
何永利
甘秋河横卧一道明代的脊椎,
凹凸的经文被风翻到北杏园。
凿痕在石隙里继续生长,
它驮着传说,把月光压成弧形。
串起来的河道似刀将村庄切开,
甘秋河为自己签注了居民证。
这道彩虹是山石或泥土组成,
河有了家,村落紧挨源处……
身体拱背丈量着河流腰围,
多少青苔在券脸数着过往脚步。
所有的石缝爬在走过的朝代,
不信你问趴着的那道深深车辙。
甘秋河的血管里铺满纯净的沙子,
桥的腹部筑着一种下坠的掌控。
因此,才得以追踪到停泊的时光,
从而,摸索石匠对每个缝隙的投入。
河的对岸是古桥庇护的村落,
夏季的风,都吹拂过去和现在。
把所有景色收纳、复制、粘贴,
站在桥头,影隔很近,又很远。
桥的生命长卷在水中翻滚不已,
每一页都是一声沉重的呼吁。
倒映河中,它化作无声的诗句,
只在水底,才找到生命的意义。
过往日子似一条早出晚归的水牛,
春夏秋冬的时光徘徊在入口。
蓦然从画外俯瞰,我想——
这桥下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时空?
何永利
茕独的木柱托着三间老房,
斑驳墙面踉跄着跨出颓废。
六百年的风雨在椽头结网,
像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
铜门环咬着过堂风的衣角,
晃半声“当啷”,光绪年的回响。
门槛缝里还卡着半粒稻壳,
是尹赵两家当年打过的秋晌。
歇山檐下蹲着六组推色斗拱,
榫卯里藏着多少松脂的泪光。
那年墨线弹痛光绪年间的手掌,
是木匠们用牙咬住最后的横梁。
供桌上端坐着未燃的锡灯盏,
隐隐照亮族谱里褪色的朱砂。
历史在玻璃罩上呵出白霜,
是清朝的夜,明朝的蜡。
老宅把月光纷纷腌进墙缝,
可我们这些漠然闯入的采风人,
仿佛在砖雕影里尝到了咸味——
半是尘土,半是前朝的疼……
这雕花门楣撑着北杏园的天,
往来故事碎成窝头的玉米渣。
当老屋燕子叼走最后一粒泥时,
这些老宅在村志里,轻轻坍塌……
刘世芳
(一)泉流篇
甘秋河源,暖泉轻涌,
冬日里,你最温柔:
冰封在你低语中融化,
寒风随你蜿蜒遁走。
一座座桥,为你守候。
六百载三孔石桥,静卧如旧——
杏园沉甸甸的扁担,
担过明清先祖的春秋。
溪水悠悠,滋养也照见苦难百年未休。
单孔桥下,斜石深叩,
见证山的主人,挥汗如雨透:
凿裂一座山梁的硬骨,
引一脉清泉,浇灌六十亩渴求。
而新桥,水泥板下青春铸就,
三孔如弦,铮然弹奏:
指向山上新拓的三百亩田畴,
金浪起伏,是玉米奔跑的节奏——
这陡峭的歌声漫过桥头,
小溪驮着红日:是问路,还是潺潺的追求……
(二)星火篇
大学生村官,
不再留恋高楼霓虹的蛊惑,
这是杏园灼烫的期盼——
游子把根焊接在父辈的命脉,
荷锄肩日,淬亮镰锤的星芒,
青春血性,在古村落的沧桑纹路里
磨砺日月星辰的榫卯——
让寂寞的空心村苏醒
羽化成萤火的新驿站
红薯的秧苗,蜷曲了数百年,
在平山团的鼓号声中,
决然挺直脊梁。
粉条的漏斗滤尽浮华,
匠心的倔强沉入河床。
古月直播,煮沸垦荒路,
一挂红粉,
晒出翻身转世的童真之光。
老屋的叹息砌进砖缝,
子弟兵喋血三晋的英魂在沟谷回响。
晚霞缓步天幕,
青山擎出了二维码认证的桃源,
用平山团南下的火种,
焙烤山神洞藏的星霜——
山地鱼塘,谁在垂钓?
一竿钓醒数字星河的渔火!
在杏园山坡的牧曲声里
重温359旅扎根西域的史诗,
将康养蓝图的经纬
织入青石巷的骨节——
平山团的星火
正把鹤发的笑声纺成霞光彩锦,
让夕阳下的乐巢,枕着不老的青山
铺展星图与石桥畔的明天…
薛建华
太行山拥抱我们的村庄,
漫山杏花邀来春天。
红色的故事让群山挺拔,
人人都有大山的身板。
走走老街巷,情思恒久远,
看看新村貌,智慧壮肝胆。
依山傍水是福地,
北杏园啊,我们和美的家园。
甘秋河滋养我们的心田,
清清泉水流淌千年。
两岸的好乡邻情同手足,
家家都有同一个心愿。
种下摇钱树,池塘鱼客欢,
耕耘日月星,长寿乐无边。
生态农业奔富路,
北杏园啊,我们幸福的家园。
周美芹
清澈的甘秋河穿村而过
或急或缓不曾回头不曾停歇
时时刻刻流淌着奔跑远方的执着
日日夜夜滋润两岸村落
多情的甘秋河天性热血
或春或秋不变初心不变求索
朝朝暮暮奉献着春雨无声的欢歌
岁岁年年追赶日子鲜活
问候甘秋河致敬甘秋河
过往的北杏园留下你温暖一页
寒暑不惧,你造福百姓的日常烟火
风雨不畏,你描摹大地的盎然蓬勃
遇见甘秋河,拜读甘秋河
而今的头条上,你出演可爱角色
四方来客打卡先人高超智慧成果
八面清风心怀敬意愿做你的读者
杜海欣
(一)大宅院
如果大山可以依靠
那就依靠大山
如果清溪可以依靠
那就依靠清溪
一定是最好的山水
留住了探索者的行程
让他们依山而居
在太行深处勾勒出美丽的风景
不管是丢掉仕途的官宦
还是隐姓埋名的英雄
有了南山采菊的渴望
就学会放下
在美丽的山水间消声
那石板上雕刻的花纹
门槛上镶嵌的图腾
显示着当时的显贵和繁荣
精致的装饰
是穿越千年的最好见证
(二)甘秋河
往上,再往上
我们在寻觅
寻觅一种可能
看溪水溅起美丽的水花
奔泻而下
清冽的河水
带着美妙的鸟鸣
一路欢歌波涛汹涌
甘秋河像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条丝带
为大山架起美丽的彩虹
古老的石拱桥
繁茂的植被花丛
裸露的石砾和流沙
都在诉说甘秋河的曾经
此刻的甘秋河
像智慧的老者一样安静
化做千年不朽的泉眼
默默地把自己爱
献给了太行山
献给了村民的一片虔诚
(三)采摘仙桃
羞红的面颊
隐藏在万般绿叶之中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如倚门回首媚万千
多像大家闺秀
等你去青昧去追求
是天上人间吗
天然的氧吧
阳光也变得温柔
微凉的风
抚慰你世俗的忧愁
来一次放飞自我吧
学一次孙悟空大闹蟠桃园
感受齐天大圣的自由
让笑声响亮一些
让友情亲切一些
让这半遮面的桃红
再开心一些
康 雪
一步步攀登,攀上太行山的深处
山峦叠重,云纱朦胧
一层层山恋一层层绿
空气的负氧离子把我们
重重包围
深呼吸,呼吸太行山上的清新
深呼吸,释放身心疲惫的压抑
蜜桃杏梨苹果葡萄
各坐在各的枝头,露着甜甜的微笑
散发出甜蜜裹着迷人的味道
沿着崎岖的马路走向幽深的山坳
太行山融纳着一颗颗明珠的奥妙……
平山县古月镇北杏园村
你依偎在太行山被紧紧拥抱
甘秋河穿村而过,清澈的水中
鱼儿无忧无虑地游过
游客们停下脚步,甩上几竿
试试钓艺,享受垂钓的乐趣
繁忙的制冷机嗡嗡嗡
在唱着流经的赞歌
自产自销的加工熟食
在冷藏室里,散发着香香的味道
是谁,让这个寂寞古老的村落
幻化成蒸蒸日上的驿站
是谁立志,将穷山僻壤来改变
王立军,这个大学生村官
不留恋高楼霓虹的蛊惑
怀着理想与抱负之志
回乡,带领村民,投入到振兴乡村建设
完成奔小康的宿愿
用艰辛创办事业
用汗水浇灌硕果
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官
将热血融入到开发落后的新起点
看,漫山遍野的果林飘着甘甜
辛勤的村民用脚步
丈量着人生的命运向前
恶劣的环境压不倒
有着太行骨骼的老区村民
用坚强与智慧撬开了
致富路上的铁锁链
栽培出山崖料峭一朵瘦花
正努力向阳绽放 道路越走越宽广
奔小康的小曲,在太行山涧回旋
康 雪
层层梯田,层层桃园,
红了嘴的桃子,将玉枝压弯
午后的太阳倾斜,用力揉碎了
我们釆摘的身影
为摘到新鲜更好的桃子不顾太阳毒射
任汗水丢在太行山深处
把一个个甜蜜装进袋子
也带回这里美丽的风景
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在心里刻下永恒
更尊重年轻有为的党支部书记
大学生王立军
舍去城市舒适的生活
回村带动振兴乡村建设脱贪致富于人们群众
那纯扑而憨厚的声音
不停地在我们耳边飘动
看也看不够的满山果园
承载着大大的硕果
露着红红的笑脸,在微风里轻轻摇动
芳香在太行山上,北杏园村,飘啊飘……
吸引着我们下次还来的冲动!
薛建华
一路山房石对排,
依坡就岭坐高台。
甘秋河水穿桥过,
两岸流云入画来。
薛建华
房顶梁斜众木危,
枣门半掩待谁归。
窗棂如旧遗残纸,
犹望苔阶老步巍。
薛建华
老院无人树自丰,
木门锈锁断时空。
青砖墙与阳光恋,
不说当年住富翁。
薛建华
杏自明朝贤士载,
赶山赴野向春开。
青红扮美田园景,
繁衍成名村字来。
薛建华
依水攀山欲上天,
拥云沐雨绿梯田。
果生暖日熟红夏,
一品甜桃成寿仙。
薛建华
水茂山青绿太行,
天蓝地美杏园强。
应时四季勤劳作,
人寿年丰岁月长。
刘润田
山路蜿蜒向上攀,
观南庄里觅泉源。
清清溪水如甘露,
灌溉下游千亩田。
陈 敏
碧山环,
玉溪潺。
生态田园景色妍。
映蓝天。
仙桃满树游人醉,
商潮汇。
开智耕耘绮梦圆。
福长绵。
陈 敏
太行深处小村庄。
青山抱,碧波泱。
甘秋水绕田畦翠,满庭芳。
业兴旺,梦飞扬。
蜜桃红透坡梁上,
薯垄卧青秧。
垂纶影动,司晨牧苑韵声昂。
欢歌向小康。
陈 敏
青山拱抱。
看甘秋川绕。
蜜桃红、醉意盈盈,
惹游人赏笑。
岭岫良田貌。
薯如玉、窖藏丰好。
钓竿垂、鲤跃清波,
伴炊烟晨晓。
陈 敏
风拂桃林漫野芳,
云摇日影映娇妆。
纤箩盛满胭脂色,
汗湿轻衫笑语扬。
包龙怡
太行环翠杏花香,
红史传民气宇昂。
河润田肥邻里睦,
农耕路上福绵长。
袁艳欣
苔覆门庭旧院深,
红椿盈树绿云侵。
泉吟石畔潺潺韵,
香漫村头淡淡心。
攀翠岭,入桃林,
红珠摘满小衣襟。
归途犹恋村边景,
霞影同车醉暮芩。
王荣建
平山之域,古月镇南,有村曰北杏园。其处甘秋河上
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人杰地灵,乃一方宜居之境。
村周峰峦起伏,翠影连绵,如巨龙蜿蜒。甘秋河穿村而过,河水潺潺,似玉带凌波。民居分布甘秋两岸,以石桥相连,承载时光流转,见证岁月变迁。村民依山建宿,靠水而居,日出耕作,星下为眠,生活宁静,岁月祥和。
忆往昔,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危难关头,村民齐心,共抗天灾,谱写一曲感人赞歌。
现如今,北杏园村河堤永固,道路皆通,新屋拔地而起,广场笑语不断,居民其乐融融。
北杏园村必将如璀璨之星 闪耀平山大地,迈向更加美好明天。
踏入平山县古月镇北杏园村,宛如展开一幅徐徐铺陈的山水长卷。这座隐匿于太行山麓、常住人口仅160余人的村落,被黛青色山峦温柔相拥,甘秋河如银练般穿村而过。岁月流转间,村民们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图景,既有匠心传承的底蕴,又涌动着产业勃发的生机。
这次采风,最让人钦佩和最触动人心的,当属北杏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这位拥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才俊,本可在都市拥有优渥生活与稳定的工作,却因2016年那场毁灭性的洪水,毅然踏上返乡之路。山洪暴发的浊浪冲垮房屋桥梁,1.2米深的积水漫过院落,满目疮痍的场景至今仍在他的记忆中。他说家若不在,赚钱何用?带着重建故土的坚定信念,他誓要重现儿时山水相依、鱼戏浅滩的田园盛景。
2018年,32岁的王立军怀揣赤子之心回到家乡,开启乡村振兴的逐梦征程。面对村民的质疑与冷眼,他不惧挫折,挨家挨户走访,倾听群众心声,用真诚叩开信任之门。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乡情的深刻洞察,他因地制宜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蓝图,从规划到落地,一步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实现蓝图,他竟然卖掉市里的房子,攥着卖房所得的全部积蓄,义无反顾地投入乡村建设。有人笑他太傻,有人说他疯了,可他只是默默将资金注入村里的特色产业,引入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带领村民开荒种植70余亩蜜桃,果园蜜桃硕果盈枝,170余亩红薯田郁郁葱葱,活水垂钓场碧波荡漾,生态散养鸡场生机勃勃,依山而建的恒温窑洞更成为农产品储藏的"天然宝库"。
望着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看着村庄焕发出的盎然生机。每一缕炊烟都在诉说着希望,每一片新绿都在见证着蜕变,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令人震撼。
王立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北杏园村的振兴之路。他的家乡情怀,他的吃苦精神,他的坚守与奉献,不仅重塑了家乡的面貌,也感召着更多青年投身家乡建设,更为万千青年树立了扎根乡土、建功基层的榜样。在这片青山环抱的土地上,北杏园村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传奇,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芒!
贺 亮
北杏园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座小山村。
我们驱车从石家庄城区到达北杏园村用了一个小时。汽车在西柏坡高速公路上疾驶时,两侧青翠的群峰都快速朝后退去,带给驾驶人和乘车人美妙的通行体验。感谢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畅达的海陆空交通和无线通信让关山不再阻隔,让相逢的人很快能相逢。
北杏园村静静卧在群山的环抱中,盛夏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山川,空气中飘荡着庄稼和青草的香气。除了看见时间和清风结伴在山谷里流淌,我还看到一只黑花蝴蝶挥舞着硕大的翅膀,翻越了好几道围墙消失在绿树的阴影里。
穿村而过的甘秋河是一条狭窄的小河。太行山上的河流基本都是季节性河流,它们的流量在雨季到来前与雨季中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条小河因北杏园村上游一个名为甘秋的村庄而得名,它的河水不舍昼夜流进下游的岗南水库里。甘秋河的河道中一段一段长着茂密的芦苇和簇簇的青草,清浅的流水中游动着河鱼、河虾。村支书王立军说,北杏园村的先民们逐水而居,最终选择了定居在这条小河的两岸。
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的王立军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欢迎了我们。他生于1986年,跟我们采风队伍中绝大多数人相比,他都是个年轻人。多年前他在大山外的城市里追逐他年轻的梦想,是故乡不停的召唤和他对这片土地的魂牵梦绕引领他回到了村里。在后面的参观中我们见识到了王立军的远见和雄心,他熟悉村里每一个角落,他的面膛日复一日迎着北杏园村的太阳,被晒得黝黑黝黑。
同行的书画家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作品。他们胸中的丘壑完美展现在了那些作品的恢宏大气里。作品展示过程中,艺术家们横溢的才华与北杏园村的幽静时光相遇,碰撞出了让人炫目的光彩,那些光彩装满了整间的山村活动屋。我有幸站在那些书画作品旁将它们托举,共同见证了这次淳朴但余韵悠长的采风活动。
王立军带领采风队伍穿街过巷探访村子里的庭院。这个不起眼的山村里保有多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旧宅,伫立庭院之间引人发出光阴如白驹过隙的感慨。村庄不同角落散落着像时间一样不朽的碌碡、磨盘、石板,它们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过往和生生不息。在一处养蜂人的院子里,一棵高大的石榴树挂着稀疏的叶子和几颗石榴倚在屋前,敞开的屋门和不见踪迹的养蜂人让这次冒失的造访有了寻隐者不遇的代入感。
北杏园村里居住着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生中几乎全部时间都在这个小山村里度过,无欲无争的日子让他们从容一生,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像村中那些老树一样老而弥坚。
老人们的长寿引发了来访者们对生命意义的再次思索:居于闹市与繁华和欲念为伴,与居于深山与清风明月为邻,到底哪个更值得选择?前者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前行,而后者,事实上更多的人无奈地选择了将其作为精神家园来向往。
遇到几棵高大的杏树后我们才想起探究北杏园村村名的由来。老杏树随着地势起伏散布村中,带给我们此行很多的诗意想象。杏花春雨是中华古诗词中最美的意境之一,村里的产业园里还植有桃树、苹果树,难以想象春雨中的北杏园村满山杏花、桃花、苹果花的场景,那美景足以让最富才情的诗人、画家瞬间陷入沉思。
令人欣喜的是此时恰值北杏园村的桃子采摘季。参与摘桃的人们全都大汗淋漓,但体验久违的采摘乐趣才是我们看重的事情。守果园的老农介绍,7月份另一种桃子即将成熟,那是一个更甜的品种,最明显的特点是“离核”。紧挨着桃园的是北杏园村的苹果园,我看见苹果树上挂满了核桃一样大小的青苹果。苹果园的下方是村里的粉条厂,本村出产的优质红薯、土豆在这里被加工成北方人喜爱的粉条,无添加纯天然的生态粉条。
我想象北杏园村挂满繁星的夜空,以及我们枕着甘秋河的潺潺水声入梦,以及山月穿过树梢不小心掉到了山峰的另一侧,村中的狗子们被惊到,躲在村庄的深处吠叫不止。时间关系,这些想象的靠谱程度只能留待下次再检验真伪了。我们返回石家庄以后,大范围降雨连续数天侵扰了河北平原及太行山区,并在城市里造成了一定范围的内涝,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甘秋河,这些天它的河道里应该奔流着急切的河水。
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从城市中醒来,忽然想,现在从市区出发,更加冒昧一些闯进北杏园村背后的青山里,大概率能遇到那位披着晨露走来的养蜂人。
杜海欣
太行风骨王立军
两年多来,游走在太行山下。挂云山,南平望,乏驴岭,吕家村,马裕村,南三裕等,还有今天的北杏园村,我们一群文人墨客怀着寻根与探奇的心情走进大山,走进太行,去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质朴与纯真,这里的土地或贫瘠或富有,但他们那份对家乡深深地热爱,是打动我的亮点,每次都让我们深深感动。看看那些身处富饶之地的孩子,脱离了农村,就开始嫌弃自己的家乡,甚至提及自己的农村身份都羞愧难当,而这绵绵八百里的太行山脉之下,却生活着一群值得我们敬重的人,他们淳朴善良,懂得什么是亲情和民族大义,而那些流传在太行山下的民间歌谣和传奇故事更是津津乐道,久听不厌。
今天我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北杏园村的村支书王立军,刚刚40来岁,已经被岁月摧残的略显沧桑,古铜色的脸庞带着特有的朴实,憨厚的外形,质朴的语言,那种为了村民尽快致富着急而迫切的眼神,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真实。其实他也曾经有自己的梦想和大好前程,十几年前大学毕业在石家庄上班,还有一套市区的房子,可是随着年轻人的大量流失,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虽然说是有600多人,实际在家的也就126人,老人们看着七千亩的大山无人管理,400多亩的耕田即将荒废,村里急需有个有能力的人来主导乾坤,经过再三考虑,大家一致认为王立军脑子灵活,踏实肯干,更适合这个工作,就几次三番要求王立军回家任村支书,可能经过再三考量吧,王立军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毅然卖掉了市区的房子,丢掉了铁饭碗,投资300万回乡开山建林,发展建设,励志改变家乡面貌,让穷山恶水变绿水青山。
回乡后的王立军利用当地优势,开发红薯种植80多亩,自己购买设备建厂房出粉条,并且保持原汁原味,不加明矾等添加剂,这样做出来的粉条虽然没有加明矾的耐煮,但更绿色健康,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另外他们还自己制作压制的猪头肉等冷鲜食品,保证食品安全。对于村里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王立军忧心忡忡,迫切想找到一条带领村民致富的捷径,从他的言谈之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的努力和争取,希望抓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王立军说他名下有六七亩的宅基地,是以前村里有钱人的院落,如今已经人去楼空,有的房子收拾一下还能住人。王立军书记说如果有人想在这里长期度假居住,可以承包一户庄院,修缮建设,村里办理长期居住权,随时可以来这里休闲度假,这个提议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欢呼,想想也是比较惬意的生活,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平静,是不是也有“悠然见南山”的潇洒自如。
致富是靠努力争取,而不是等,王立军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利用山地资源优势,种植了大量的杏树、桃树、苹果树,加上山上野生的桑葚、野杏、柿子、山核桃等,成立赏花节和采摘园,让远来的游客既可以欣赏春季明媚的花朵,也可以享用夏季秋季香甜可口的水果。这些年村里开山修路,植树造林,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尽最大努力改造着山村的面貌,保护着这一片热土,而王立军和他的乡亲们,也在用实际行动,为明天开通致富之路,希望搭上时代这趟快车,奔向美好的明天。

美丽的甘秋河
来到北杏园村,一定要去看美丽的甘秋河,这条养育了万千太行人民的普通河道,为太行山镶嵌上了一条绿色的纽带,太行山下村民依河而居,错落穿插在河道两侧,从高空俯视,红白相间的房舍像洒落在绿色林海中的一叶叶帆船,在和谐的阳光下扬帆起航,一条瘦长的甘秋河蜿蜒百里穿村而过,如龙似虎,静中有动,悠然是一幅自然雕琢的水墨画,清新淡雅,还夹杂着淡淡的人间烟火气,美得令人心动。
2016年,古月镇发生260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疯狂的洪水顺着甘秋河直泻而下,两岸的村庄损毁严重,其中位于甘秋河上游的杨家湾村平均降雨量731.26毫米,以及河道两旁的南杏园村和北杏园村都是重灾区,当时的北杏园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抛下孙子提升水闸的王占英,带领群众转移的党员王志强,抢救汽车的王树平、李跃平、张建忠等等,那时候村民想的更多的是怎样保护村里的财产,而忘却了个人安危。也是这种在灾难中互助的行为,加强了山区人民厚重的家乡情节,让他们更加热爱这片生长的土地,因为这里到处都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和恩人。
我们的车队沿着崎岖的山路攀沿直上,路经一座石拱桥,王立军书记停下车,带我们一起参观这个三孔石桥,石桥有六百多年历史,和赵州桥异曲同工,是先人为了引水造田而精心打造而成的,集聚了古人的辛劳和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两岸的石砌之墙,以自己特有的时代色彩,讲述着几百年风雨兼程的故事。千年杏树枝繁叶茂,同石桥一样用坚守和执着为这片热土留下绵绵福荫。
甘秋河的源头和我想象的有所不同,我所以为的是一条奔泻的瀑布,或者一条清澈的山溪,却没想到它却更加安静,一条溪流从山洞中汩汩而出,源源不绝,像被注入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清冽的河水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你感觉格外清爽,喝口清凉的泉水,再洗把脸,顿觉有种沁人心脾的爽快。温热的阳光,烂漫的山花,芬芳的草木香,美丽的蝴蝶,让人飘飘欲仙,沉醉其中,终于领悟了隐居山野的陶醉与怡然。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忘记了归途。
采摘园的桃子更是喜人,熟透的桃子隐秘在繁茂的绿叶之间,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丽少女,用娇羞的笑脸窥探着这些远来的客人,一个眉眼就好了,可以让你一见钟情,一个拥抱就好了,可以让你感受更多的甜蜜。在桃园里,我们都变成了孙悟空,变成了七仙女,享用这不一样的蟠桃盛宴,下山时更是收获颇丰,把满满的喜悦都装进了桃香里,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快乐如此简单,可以装进篮子里,可以开放在山野间。老师们乐不思蜀,觉得不虚此行,既了解了属于石家庄的历史底蕴,也享用了山里人特有的热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还是到了分手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都觉得收获满满,对以后我们宣传河北,歌颂河北,讲述石家庄故事提供了优质素材,更加心中有物,笔下有情,纯真的语言,真实的经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走进河北,走进石家庄,走进八百里太行山脉,那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