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的本旨
林语堂曾在复旦、厦大就读书发表演讲,说:“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封;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
林语堂将世间凡人读书的目的列举得够多的了,这些读书的目的在文人雅士那里,无一不是俗气又俗气的。所以他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
无独有偶。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里说过: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读书,一旦被升华到精神层面,那么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灵魂、禀性、气质,或者说关乎的是一个人的优雅。一切诸如纯洁、善良、真诚、淡泊、自信、坦荡、谦逊、雅量、自重、幽默、执着、乐命等优雅元素,皆会浸润在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身上,并通过其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透露出来。
诚如爱默生所说:“优美的身姿胜过美丽的容貌,而优雅的举止又胜过优美的身姿。优雅的举止是最好的艺术,它比任何绘画和雕塑作品更让人心旷神怡。”
读书的力量
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为于穷。”
一个人长久地读书,含英咀华,总有无形的滋养悄悄润入心田;日积月累,总有那么一种力量,令你混沌大开、眼界豁然。吟咏之间,吐纳珠玉;眉睫之前,卷舒风云。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合舒卷,荡胸层云。这种精神的大气象,表现在气质上,则沉静而淡泊;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仁慈友善,和蔼可亲。
现代教育家冯友兰,最敬仰的人是蔡元培;他说,蔡元培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气象,是令他折服的根本原因。
冯友兰当时在北大读书,蔡先生是北大校长。冯友兰说,他入学第二年,因一件事,去请蔡先生签字。第一次进到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一种令寒室蓬荜生辉的人格气象。他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程颐评价程颢的气象“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些,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
正是常年的书卷浸润与自我修持,蔡先生养成了一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君子气象”。柳亚子先生说:“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
博尔赫斯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读书的意境
读书如同人生的另一种经历,每一位作者都是站在他所在的历史时段里向我们倾诉。徜徉在帧装或古朴或雅致的书中,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我们就会不时地遇到一些智者、逸者、旷者、幽者、达者,与他们促膝交谈,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思柔情而有小桥流水。那一分一秒的年华,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婉若的记忆便跃然脑际:可以随时聆听到天籁般的编钟之音,可以随时想象出黄琉璃瓦之图纹,可以轻车熟路地驾驭四季的轮回。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唤醒书中的故事,同时用书中的故事不断地唤醒自己的心灵。我们不妨把读每一本好书当做一场生命的历程,穿越其中,也就是在穿越自己的生命。在书中刻下自己的感悟,让自己和书籍之间相互润泽,形成一种彼此贴心的映照,一种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遇见吧——她是一颗灵魂和一群灵魂的遇见,是写的灵魂和读的灵魂的遇见。比如捧书痴笑,对书泪垂,比如掩卷也难掩胸中的起伏,这样的遇见,是彼隔千里,近在咫尺的遇见,是再远也不成距离的遇见,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过一场场这样的遇见……
读书的境界
近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发出如下感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以俗眼看,纷纷各异;以道眼看,种种是常”。读平平仄仄的文字,如同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漫步于山水间,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思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会读书的人,能读出满纸的诗情画意———缓步前行,弄花香满衣;轻舟野渡,掬水月在手;枯坐赏阅,听石上流泉;对坐展卷,谈佛理禅趣;或只言片语,即时留下读书时那怦然心动的感悟。让人在平凡的一景一物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文字的未来与过往的细微处寻到人间的美好。
读书就是在读风景,读风景就是在旅中读书。书读的多了,心中的风景和景色的层次就自然而然地丰富起来。
记得曾经读过的《始终》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
这就是读书的境界吧!
读书的滋味
“书为何味?”——“百味”!
林语堂先生曾设想,在书房天花板上装一佛教的油灯笼,书房中要有油烟味和发霉的书味,以及无以名状的其他气味才好。林先生已将读书味道从书里牵引到了书外,从意境宕延到了环境。我想:读书人如果真能进入这般读书境界,读书的味道想必是更加醇酽了。
百样的书,百样的味。涵泳咀嚼,乐而忘返。
喜欢在书中品读那些小事、乐事、奇事,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喜欢在书中品读唐诗、宋词、元曲,品味民族艺术瑰宝的篇章,总感到浓浓的书香之气;喜欢品读诗歌、散文、童话,品味行文的简洁明快、洒脱飘逸、乐观风趣。
我曾经读过《读书与吃饭》的文章,文中写道: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读书如吃饭──饭有饭、菜、汤,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读书的滋味,或浓或淡,或甜或酸,或喜或悲……有人把品茶的第一口为之“润喉”,第二口为之“留香”,第三口为之“随意”。但品茶和品书的最大区别在于杯中的茶越品越淡,而手中的书则愈品愈浓。
读书的方法
有人说,读书如同“熬粥”。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读书亦当如此。
读书之效首在选经典好书。经典著作肯定是好书,其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和民族的兴衰,见证着漫长岁月里本民族坚忍、执着、美好、崇高的心灵历程,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彰显了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经典作品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因此,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其一定能够因此而生成一双翅膀,凌空而起,飞进美的天堂、人间的仙境;一定能够让自己的心变得冰清玉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据说,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旅馆房间和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读书之法,首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读书就须用“文火”,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
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留出让读者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真正的好文字也处处留白,如一幅水墨丹青。只有胸中有山水的人,才懂得留白之美。
读书之功,首在持之以恒。读书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丢弃一旁。读书就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毕淑敏说过:“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
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我们的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 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十几年,却没有得个博士学位。原来,陈寅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自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