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第十届“中华节气杯”文学作品大奖赛征稿启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中华节气歌”,伴随着日月更迭,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远遁……
我国的中华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节气是探索、破解宇宙奥秘的不老神话,演绎着岁月如歌的千古绝唱,描述着一个个朝代的荣辱兴衰,记录着一段段历史的跌宕沉浮。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华节气,它波澜不惊地来,又悄无声息地去……
中华节气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中华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华中华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节气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记录人们在中华节气特定时间发生的盎然诗意,现经《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中华精英文化》《中国文学》《新时代中国文艺》《文学艺术现场》《当代文坛》五大头条和《世界作家图书馆》《中国文学档案馆》《中华汉语文史馆》三大馆编辑部研究,决定联合举办全国第十届“中华节气杯”文学作品大奖赛征稿。
一、征稿体裁:
小说、散文、杂文(每篇不超过5000字),辞、词、赋、曲、散文诗(每篇不超过2000字),现代诗、古体诗、歌词等均可。每人每天限投1次,每次1—24篇(首),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
二、投稿要求:
1、每一篇(首)作品的题目可以直接用中华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题目自拟,但每一篇(首)题目中必须含有中华节气名称;
3、无论作品数量多少,投稿作品排序请以中华节气顺序排列;
4、作者可以选取中华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进行创作,也可以选取几个节气或者对中华个节气全部进行创作;
5、题材内容不限,可以是在中华节气之日发生的事件描述,也可以是作者在中华节气之日的所思所想,或者是作者在中华节气中印象最深的回忆;
6、每一篇(首)作品的题目务必加上《》,投稿时稿件后面务必附上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一张(一定要注明笔名、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号)。
三、征稿时间:
2025年7月13日—7月25日下午6时,逾期一律不候。
四、征稿评选:
全国第十届“中华节气杯”文学作品大奖赛征稿结束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以及其它奖项,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五、特别提示:
所投稿件在发表与否不限,严禁抄袭、文责自负。编辑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稿件前面注明。
六、征稿发表:
征稿作品在五大微刊、五大头条、三大馆平台开辟【全国第十届“中华节气杯”文学作品大奖赛作品大展】栏目发表。
七、作者权益:
凡投稿者均可获得参加五大微刊编辑部组织举办的笔会、活动的机会。
八、投稿方式:
1、电子邮箱投稿:mingjie1750@126.com(投稿时请在主题栏注明:“中华节气”征稿+作者姓名”)
2、微信投稿:明杰主编微信号:mingjiedeweixin123
九、敬请关注:
请投稿作者务必关注《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公众平台,以便及时了解作者用稿、发表专题动态与大奖赛最新情况:
1、《文学与艺术》微信公众号:zhongguowenxuezz
2、《世纪诗典》微信公众号:shijishidian
3、《中外华语作家》微信公众号:zhongwaihuayuzuojia
4、《世界诗人》微信公众号:shijieshiren123
5、《新时代诗典》微信公众号:zhongguowenxueyishu
未尽事宜,请与明杰主编微信联系垂询。
欢迎海内外广大作家、诗人踊跃投稿!
《文学与艺术》微刊编辑部
《世纪诗典》编委会
《中外华语作家》编辑部
《世界诗人》编辑部
《新时代诗典》编委会
《中华精英文化》编委会
《中国文学》编辑部
《新时代中国文艺》编辑部
《文学艺术现场》编辑部
《当代文坛》编辑部
《世界作家图书馆》编辑部
《中国文学档案馆》编辑部
《中华汉语文史馆》编辑部
2025年7月13日
【附录:中华节气简介及民俗】
1、立春:立春古称正月节、岁节、立春节、岁首、改岁、岁旦等。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自汉后统一使用历法岁节被挪到了阴历正月元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2、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3、惊蛰:惊蛰象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4、春分: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在春分那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男女老少在做“竖蛋”试验。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
5、清明: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如古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6、谷雨:谷雨有“吃春”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7、立夏: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扬 花上浆。此时,各种候鸟相继入境,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立夏是多雨的时节。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立夏有"尝新"、“斗蛋”的民俗。
8、小满: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
9、芒种:自芒种起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芒种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芒种这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古时夏至节气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此外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时候、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气盛,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11、小暑: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12、大暑: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在岭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
13、立秋: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14、处暑:处暑,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15、白露: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16、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此时各地秋意浓,天气晴好,适合外出赏秋,尤其是登高望远。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最美夕阳红。
18、霜降: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19、立冬: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古时候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20、小雪: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21、大雪: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这种腌制的食物,一方面是为了过年做准备,另外其实也有便于保存的考虑。
22、冬至: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中华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3、小寒:在民间小寒有吃糯米饭的习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养生中,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
24、大寒: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