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兵
六月的湖南隆回县,初夏的风裹挟着稻禾的清香漫过岗峦。晨露在禾叶上凝成碎玉,晚风掠过荷塘扬起绿浪,枝头杨梅燃作点点丹霞,初醒的蝉鸣与农事的节奏交织,恰如《诗经》里"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的时序长卷。我这位来自河间的客人,踏着千年诗韵而来,未料想在千里之外的隆回,竟与《诗经》撞了个满怀。而这场奇妙的文化邂逅,全赖亲家欧阳明毫——他不仅是女婿的父亲,更成了我探寻两地诗脉的引路人。
魏源故居(图一)
我抵达隆回时,暮色已漫过青瓦。亲家迎出来,餐桌上一盘车前草绿得发亮,他抬手便诵:"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这便是两千年前先民采撷的芣苢。"入口清苦回甘,恰似诗与土地的千年对话。"在咱们河间,芣苢也是田埂上常见的草,只是没想到隆回人也这般珍视。"我感慨道。亲家笑答:"《诗经》里的草木,本就该在南北田垄上共生根。荒年时它是救命草,如今成了念想,孩子们在课本里读的,脚底下就能踩着,这才是活的文化。"
聊起这份文化共鸣的渊源,亲家忽然从樟木箱里翻出泛黄的族谱,纸页间"洪洞迁民"四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你看,我们欧阳家祖上,正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他指尖划过迁徙路线图,"先到江西,再辗转至隆回,一路带着的除了锅碗瓢盆,就是几本翻烂的《诗经》。"我心头猛地一热,忙说:"巧了!河间不少姓氏的族谱里,也记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辈人说,当年迁民时,把《诗经》抄在布帕上贴身带着,走到哪儿,就把诗和乡愁种到哪儿。"亲家凑近了说:"这么算来,咱两家祖上说不定在大槐树下还打过照面呢!带着同一本《诗经》分散千里,如今又因《诗经》在隆回重逢,这不是缘分是什么?"他指着窗外连绵的青山,"你看这山形,倒有几分像洪洞的吕梁山,难怪咱们都爱把《诗经》里的草木种在房前屋后——根是一条根啊!"
魏源故居(图二)
天光未亮,亲家已引我往魏源故居。青砖黛瓦嵌在青山绿水间,讲解员指尖划过展柜里的线装《诗经》:"魏源批注'《七月》乃农家月令'时,特意将隆回稻作时序绘于页侧,您看这芒种插秧的笔触,与今日双季稻的农时竟丝毫不差。"俯身细观,墨迹洇透纸背,仿佛看见先贤以《诗经》为经、以农事为纬,在时光里织就文明的经纬。"我们河间也有不少文人批注的《诗经》刻本,毛亨、毛苌当年传诗时,想必也像魏源这般,把乡土见闻融进了注疏里。"我望着窗外的稻田说。亲家点头:"可不是嘛!河间有'诗祖故里'的根,隆回有魏源批注的脉,这两股水早该汇到一处。"
向家牛天岭的田畴间,戴斗笠的妇人正采马齿苋。领头的大嫂扬手递来一把,沾着晨露的指尖捏着野菜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们采这菜也守着诗里的理,露未晞时最嫩。"她孙儿蹦跳着跑来,小手攥着菜梗演示:"老师说'薄言捋之',就是这样顺着往下捋!"童声与《芣苢》的韵律撞个满怀,惊起田埂上几只白鹭。我想起河间的田间,孩子们也是这样跟着大人认野菜、背诗句,便说:"该让隆回的娃去河间看看,那里有专门种着《诗经》植物的田圃,芣苢、蒹葭、卷耳都长得旺。"大嫂立刻接话:"那敢情好!让娃们比一比,是隆回的芣苢嫩,还是河间的卷耳香,诗里的学问不就比出来了?"
河间市委书记王炳林与客居河间的隆回县画家欧阳新光探讨诗经绘画事宜
听闻我是远客,老乡们说该去“中华第一花瑶村”崇木凼村瞧瞧。恰逢姑娘们在村古树下,花瑶姑娘们正晾靛蓝染布。穿挑花围裙的姑娘指着衣襟上的蕨纹轻唱:"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她展开给娃做的虎头鞋,鞋头"兕觥其觩"的纹样在阳光下流转,"先生说这是《诗经》里的酒器,绣在鞋上,让娃踩着先人的智慧长大。"银饰叮当里,仿佛看见《小雅》的绣纹从竹简上落到了瑶山的布帛上。我掏出手机,翻出河间非遗传承人绣的"关雎鸟"荷包:"你看,我们那儿把'关关雎鸠'绣在荷包上,年轻人谈恋爱时互相送,也是把诗穿在身上。"姑娘们围过来看,七嘴八舌地说:"下次让河间的师傅来教我们绣雎鸠,我们教他们绣蕨草,让诗里的花鸟草木在布上团圆!"
隆回小学生学诗经场景图
旺溪瀑布的水雾中,写生的学生们正将"蒹葭苍苍"画入画卷。穿红裙的小姑娘举着画纸,让芦苇与飞瀑共入丹青:"老师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就像我们爬这石阶,越难越要往上。"话音被山风卷着撞向岩壁,回声里竟似有千年前的吟诵在谷中翻涌,与瀑布的轰鸣和成大合唱。恰巧遇上带队的老师,我说起河间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诗经公园朗诵,他眼睛一亮:"我们正愁找不到吟诵的伴呢!不如搞个线上对诗会,隆回娃对着瀑布诵'飞流直下',河间娃对着芦苇吟'蒹葭苍苍',多有意思!"旁边的学生们立刻拍手:"我们还要比背诗!我能背《七月》全篇!"
临别夜,亲家翻开泛黄相册。他父亲戴着草帽在田埂上背《七月》的影像里,书页间夹着的荞麦花仍带着浅黄:"家父教'十月纳禾稼',便带学生去谷仓数囤;讲'朋酒斯飨',就领他们看米酒坊的蒸汽如何漫过竹帘——他说诗不是飘在天上的,是长在地里的。"如今他孙儿指着后山竹林问:"爷爷,这是不是'坎坎伐檀兮'的檀?"三代人的对话里,诗早成了血脉里的基因。我说起河间的老秀才,也是这样带着娃娃们在田间认"黍稷重穋",亲家一拍大腿:"这就是缘分!改天我带隆回的老教师去河间,跟你们的老秀才们喝着米酒聊诗,保准能聊出火花。"
河间市委书记王炳林(前左一)与客居河间的隆回县画家欧阳新光(前右一)探讨诗经绘画事宜
旅途间隙,亲家总爱摩挲着磨损的《诗经》选本,跟我盘算两地的文化账:"你看啊,河间有诗经博物馆,隆回有花瑶非遗;河间能种出诗里的庄稼,隆回能绣出诗里的纹样。要是搞个'诗经文化旅游线',让游客先去河间看毛公祠,再到隆回赏花瑶绣,路上还能采采两地都有的芣苢,这生意能不火?"我赶忙补充:"还能让年轻人搞合作!你儿子欧阳新光在河间把诗经故事画成油画,隆回的年轻匠人可以把这些画绣在瑶锦上,这不就是'诗画绣'三位一体?保准能卖出好价钱。"亲家越听越精神,连夜给县文旅局的熟人打了电话,电话里说得热火朝天:"......对,就从学生研学开始,先让两地上百个娃结对子,背着《诗经》互访,文化活了,经济自然就活了!"
离开隆回那天,晨光正好。亲家往我包里塞了满满当当的东西:除了晒干的车前草和手抄的《诗经》乡野注,还有花瑶姑娘送的蕨纹手帕,旺溪学生画的瀑布芦苇图,甚至有向家牛天岭妇人给的马齿苋种子。"把这些带回去,种在河间的诗经田里,让它们扎根结果,就当是隆回的诗在河间发了芽。"他握着我的手说,"等秋收时,我带一群隆回后生去河间,看看这些种子长得咋样,再跟你们的娃娃们比一比,谁背的《诗经》更有乡土气!"
河间诗经植物园
回程的车上,我翻开那本手抄注本,"隰有苌楚"旁画着的猕猴桃藤鲜活如在眼前,批注里写着:"本地叫杨桃,三月开花时,孩子们追着蝴蝶唱'猗傩其华'。"忽然明白,河间的蒹葭与隆回的杨桃,本就是《诗经》藤上结出的并蒂果;毛亨传诗的竹简与花瑶姑娘的绣针,原是同根生出的文明枝丫。这场跨越千里的邂逅,从来不是初见,而是失散千年的诗魂,终于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而那些关于后生互访、文化共荣的约定,正像车前草的种子,要在南北大地上,长出一片更繁茂的诗之森林。
作者简介
朱红兵,笔名朱晓兵,现代诗诗人,报告文学作家,90年代曾发表《警营之歌》等20多万字中篇报告文学及散文、现代诗作品。在金融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现从事诗经植物种植、研究工作,其事迹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燕赵都市报》等40余家重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