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幸福之路
文/蔡社伟
姑姑今年77岁,童年生长在农村,割草,捋树叶,拉车送粪,出红薯,吃了不少苦。长大嫁到市郊,为多挣工分,一天四上工。八十年代末适逢改革开放,最早赶关林会,凭着脑子灵活,勤奋努力,挣了不少钱,先后为四个孩子盖了八次房,买了四次房,晚年在新区最好的小区买了大房子。我很佩服姑姑的奋斗精神,去年底退休后和姑姑聊天,通过微信听姑姑讲家史、奋斗史,历时3个多月写成了姑姑的传记《奔向幸福之路》。姑姑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家人亲人们的学习。姑姑的人生历程刚好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也是社会变化的缩影和纪实。
姑姑出生于1948年2月的洛阳,4月洛阳解放。童年在龙门山南老家,上学到12岁考上县农业中学,可上了不到一年,适逢1960年自然灾害,学校停办回家,全家没啥吃,就上树捋树叶,去地挖野菜,为多挣工分,和小伙伴下地割草,每次割100多斤,自己才几十斤重,又瘦又小,实际因吃不饱饭,营养不良,后来查出是胃病。尽管如此仍积极上进,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20岁认识市郊在部队当兵的姑父,到部队后,姑父热情的给姑姑做大米饭、白馒头,还有鸡鸭鱼肉、水果随便吃,不到一个月姑姑的胃病可好了,胃病实际就是饿的。
结婚后有了孩子,可孩子三岁多六岁多两次得肾炎,姑姑到处借钱交住院费,姑姑说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给孩子治病。出院后带着孩子下地干活。共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姑姑为了多挣工分,每天四出工。由于姑姑聪明能干,小队和大队先后让姑姑当理发员、出纳、会计、村妇女主任,样样干的都很好,特别是管计划生育最难,但姑姑通过耐心做工作慰问计生户,既完成上级任务,又受到干部群众信任,以至于最后不想干了,大队干部还不同意。
70年代末,姑姑省吃俭用,借粮食,盖了第一次房子,不到两年又借钱加盖二层房,在全村首家盖了二层楼,受到全村人羡慕。可全家一年没吃一点白面,小儿子嫌弃整天黄面糊涂,不好好吃饭,又瘦又小。姑姑虽然出工积极多挣工分,年终队里结算有几十元盈余,但分的粮食仍很少,仅凭姑父每月不到40元的工资维持全家生活仍很艰难。
1982年土地分田到户,姑姑家分到2亩多地,姑姑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和姑父晚上到市里拉粪,回来把地上的壮壮的,麦苗长得最旺,村里人见了都说“这是谁家的地长真好?”,当年就打下1000多斤小麦,是以前生产队时的三四倍,还有玉米1000多斤。生活有了大幅度改变。可到1989年姑父单位因故停发工资,失去唯一经济来源,生活再次陷入低谷。
此时适逢改革开放,姑姑不得已去赶关林会。刚开始是帮别人卖服装,后来向亲人们借了几千元缠到腰里,只身一人外出进货(床单布),带着茶缸和馒头,不辞劳苦,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市场寻找,发现好商品全部承包。由于品种全花色新,态度诚恳有信誉(进货不欠账,卖货可赊账),姑姑的生意在会上越来越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每年几万几十万的挣。
刚开始自己骑三轮车到十多里的市里针织厂拉货,每次700多斤,一人蹬三轮上坡过桥拉到家里,虽然累,但想到能挣钱心里就得劲,就来劲。在会上为节省时间,站一天不敢多喝水,吃饭也不应时,直至有一天从台子上摔下来摔的头破血流,到小诊所包扎后仍不休息,最后出现头晕不得不去住院休息。2000年后市场不景气,但姑姑仍瞅准机会,把厂家的积压货廉价买回来,待涨价时抛出,仍能维持利润继续挣钱十余年。
姑姑赶上了好时代,挣了不少钱,三十多年为全家盖了八次房,买了四次房,每次都是亲力亲为,直至监工时摔伤,仍在姑父搀扶下坐面的去亲自看货买瓷砖,拄着拐杖坐在院里监督盖房。姑父曾多次对姑姑说“这个家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一切的一切。有空我要给你写本小说。”
如今77岁的姑姑给孩子们一个个都买房盖房成家立业后,自己住到新区最好的小区泉舜小区大房子里,开始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学电子琴一学都会,自弹自唱二百多首歌,参加教会合唱给他们伴奏,参加社区舞蹈队又唱又跳,自得其乐,由于性格豪爽,热情待人,弹琴唱歌跳舞水平高,受到队友们的喜爱。前些年姑姑还带着家人孩子们外出旅游,紧跟新时代,享受新生活。
姑姑这种坚强毅力,吃苦耐劳,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头脑灵活,诚恳守信、热情豪爽,干脆利落的性格,为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家人的爱戴,朋友的信任,以及我们亲人的佩服和敬仰。正应了习近平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姑姑常说还要感谢好时代,感谢国家好政策,也真希望我们国家国泰民安,越来越好,祝愿我的家人亲人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