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赵学志
老团长的烽火岁月与筑路人生
金德银

赵学志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威震敌胆的抗日队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道游击队。当时活跃在山东的鲁南地区 (今 枣庄的临城、峰县、藤县 ),于1940年1月25日 ,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 下设长枪队及短枪队,主要任务是在枣庄、临城、峄县及津浦铁路沿线活动,破坏敌军的铁路,炸毁桥梁,切断敌军 的运输供养。游击队采用我军创造的 "敌进我退、敌驻我 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常常把鬼子打得疲惫不堪、晕头转向。
1942年, 刚满14岁的赵学志,报名参加了铁道游击队,成为一名革命小战士,他经历了多次化险为夷的生死考验。
1943年7月的一天夜晚,全体队员在彭口闸乡南大庙村宿营休息。两名哨兵发现了几个 "瓜农"鬼鬼崇崇,疑似鬼子伪装的侦察兵。哨兵及时把这一情况通知队领导, 队领导当即决定把队伍转移到村外芦苇荡里。芦苇荡夜间蚊虫特别多, 为了避免暴露, 队员们强忍着蚊虫的叮咬,用野黄草涂抹驱赶蚊虫。果然,凌晨鬼子就包围了村庄,挨家挨户搜查没有发现游击队,灰溜溜地撤回到临城的 "乌龟壳"里。

1944年3月的一天, 组织上派短枪队小队长王皮周和赵学志去临城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之所以挑选赵学志,一来他年纪小容易过关, 二来他是队里有名的机灵鬼,加上队长有经验,俩人搭档。第二天黎明,经过一番乔装打扮,赵 学志穿着破衣烂衫,王皮周小队长挑着两捆干柴出发了。路上队长反复叮嘱他,进城被盘问时如何如何应对………赵学志心领神会。
日头三竿时,来到城门下,站岗的二狗子拦截二人反复盘问:"小子,你进城干什么? " "进城走亲戚。" "你 亲戚姓什么,住哪里? " "她姓张,外号张犬脚,是我三姑,住在北门。"二狗子 依旧不依不饶发难, 16岁的赵学志机智地应对化险为夷。王皮周小队长说给 羊肉饭馆送干柴,有良民证也顺利进城。之后又几经周折与城里内线取得了联 系,获取了精准有价值的情报,接着打了漂亮仗。
赵学志因机灵深受领导的器重,多次派他和游击队员深入敌后执行任务。 一次他和几个队友进城侦察,一位游击队员上厕所时腰间的盒子枪碰到了墙上 的砖,被敌人抓住。此时,赵学志和一同执行任务的游击队员迅速赶来营救, 因敌众我寡, 只有赵学志人小机智侥幸脱险,其余战友全部牺牲。
赵学志跟随铁道游击队执行过多次重要任务, 曾护送刘少奇同志夜过临城,参加过 "沙沟堵截战"………那时的铁道游击队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在日军的命脉上,使鲁南抗日根据地得以不断巩固和扩展。
血与火的洗礼磨炼了赵学志的坚强意志,生与死的考验铸就了赵学志的坚定信念。随着时代的洪流,赵学志踏上了更加艰苦卓绝的革命之路。
1945年, 日本鬼子投降后 ,铁道游击队整编为山东军区八师二十四团二营 五连, 赵学志任一排一班(机枪班 )班长,后再次改编为山东军区第三野战军 第三纵队,师、团番号不变。
解放战争
攻打柏山战斗。柏山不高,三面陡峭, 南面平坦。山顶四合院式建筑, 院内东、西厢房可住人,南、北门暗堡较多。南门距离临城七八华里路,地势比较平坦,敌军主要火力点布置在南门。敌人赶走了庙里大部分和尚,设立了观察哨所,能观察到微山湖西运河支队及微山湖南八路军活动情况。如果不及时打掉这个哨所,今后要攻打临城就会被敌军发现。上级下令决定必须拿下柏山南门, 1945年11月的一天,攻打柏山的战斗正式打响。我军多次发起进攻,敌军火力非常猛烈。二十三团一营三连机枪班长陈金合拿起手雷冲向暗堡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突击队迅速冲向阵地, 直到第二天凌晨结束战斗,歼灭国民党第九十七军两个连。
赵学志所在的二十四团五连, 主要任务是围点打援, 阻击临城敌军出来增 援柏山。赵学志带领机枪班随五连在三华里处设立阻击。敌军组织多次反扑, 我军顽强阻击, 战斗十分惨烈,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
攻打藤县。1945年12月的一天夜间,八师集中兵力攻打藤县,首先进攻拿下敌人的外围据点。赵学志的连队负责突击北大门,在全连挑选了四名战士, 两人一组,成立两个爆破小组。炸开城门后,二排(突击排 )迅速占领大门,全连很快攻入城内,遇敌人就打,遇暗堡就炸,用一天一夜,全歼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第一旅17000多人。
攻打泗州。1946 年7月当时正值雨季,某日攻打泗州。战士们携带的手榴 弹、炸药包都受潮了, 严重影响爆破效果,降低了部队战斗力。但是全体官兵 的情绪并没有受到影响,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决完成任务。
赵学志所在的钢八师二十四团五连, 是突击队第一梯队,从北门进攻。首 先炸开北门,但敌人拼死抵抗,我军多次发起进攻。天空不停地下雨,战斗打 得异常艰难,部队被迫撤离到距离泗州城40多华里的小镇休整。全连仅剩下 40余名战士,赵学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转移到东沙头村一位叫谷士友的老 乡家养伤。半年之后伤愈归队。
抗美援朝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枪林弹雨的考验,赵学志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了, 时任安徽军区农建五师十三团一营一连连长。 1952年8月 ,赵学志所在部队从安徽安庆老洲头码头乘渡轮,经南京浦口再乘火车到东北安东,准备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部队在朝鲜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保障铁路运输线畅通。
当时,朝鲜北部的铁路桥梁等重点线路设施,遭到了美军严重破坏。 上有敌机,下有敌军,加上零下40多度的极端严寒天气,抢修任务十分艰巨,抢修环境十分恶劣。农建五师十三团负责长里至球场一段工程的抢修,其中一处长900米、深 60米的大填方,是全线抢修的重中之重, 由赵学志所在的一营负责。
前线战事吃紧,粮食弹药必须尽快通过钢铁运输线送到前线。营长迅速召开连长紧急会议分配任务:一连连长赵学志负责 600米填方;二连连长吴学全负责大填方南端线路; 三连连长李胜景负责开山采集回填用的碎石;四连连长 郑思明负责300米填方,并抽调两个班负责24小时防空警戒。要求:第一, 各 连工期任务进度,只能提前不能延后! 第二,做好思想动员,提高认识;第三, 做好大抢修前的各种设备物资的准备。
一连连长赵学志连夜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并召开全连动员大会。接着,赵学志身先士卒,率领全连两班倒, 24小时不间断施工,敌机来了就暂时隐蔽, 敌机飞走接着抓紧施工。那个年代没有大型机械,全部是靠人工挑、扛、抬,指战员们满手血泡,血液浸湿粘在手套上,脱都脱不下来。抬、背石头肩膀磨出血泡,压得腰疼直不起,仍然坚持不下火线。

抗美援朝时期农建五师十三团一营连以上干部合影 (前排左起:裴忠仁、赵学志、姚道娥、郑思明 ,后排左起:秘书刘志仁、副营长李胜景等,摄于1952年8月朝鲜 )
影响大填方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敌机不定时的轰炸。与一连并肩作战的 四连,在连长郑思明的率领下,除了完成 300米大填方外,还抽出两个班的兵力担任防空警戒, 日夜观察空中及周边敌情,保证战士的生命安全。郑思明连长听觉十分敏锐,他能够分辨出远处敌机隐约的引擎声,被战士们喻为 "顺风 耳"。担任警戒的战士得到消息后立刻朝着一连阵地的方向鸣枪报警, 当敌机飞临阵地上空时,战士们早已隐蔽, 有效地保存了战斗力。经过指战员夜以继 日 的奋战,提前 20天完成大填方的艰巨任务。 四连被荣记集体三等功,一连受 到嘉奖。
1953年1月 ,安徽军区农建五师十三团一营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 道兵第十一师三十团一营,赵学志担任一连连长。赵学志在朝鲜战场经历了艰苦繁重的抢修任务,英雄的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 "打不烂、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4年 6 月 ,赵学志所属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十一师凯旋回国。
铁路建设
1954年6月 ,抗美援朝回国后,赵学志所在部队在广西进行休整,改编铁 道兵第十一师五十四团。1954年9月 ,部队移防参加黎湛铁路建设, 完成任务后立刻奔赴移山填海的鹰厦铁路。
赵学志时任铁道兵第十一师五十四团作战股股长。五十四团负责三元县至 永安县中段铁路施工, 主要任务就是把其中一座大山用大爆破从中间劈开,炸成一条长约一千米的路基。如果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钻炮眼放炸药爆破,一千多米的悬崖峭壁,就是一年也修不通这条路。这段大爆破工程艰巨, 是团和师 里的重点工程。为了按时完成任务, 团里成立现场施工临时指挥部,指挥长由 团长曹广担任,副指挥长由赵学志担任并兼现场装药组组长。
师长陈德山曾多次率领工作组成员陪同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及苏联专家检查 "大爆破"准备工作,王震司令员提出三条要求:第一,进洞人员政治上要审查;第二,未引爆前安全工作问题;第三, 大小药室务必要通过技术人员检查合格才能引爆。
施工连队采用三班倒, 主要靠钢钎、铁锤、风枪在悬崖峭壁上打上多个钢 钎锚杆,再把直径约 5厘米粗麻绳拴在钢钎锚杆上,再各自拴扣在自己腰上, 悬在空中肩抵着风枪或一锤一锤的敲打,在这一千多米悬崖陡壁上凿出四十多 个深约2米,高、宽约 1.5米的药室,洞外口小、里口大, 打了四条通道。 全团选派三十多名爆破手负责装药点火,炸药装了十六吨,顺利完成了装药任务。
通过专家及技术人员检查认定合格,爆破总指挥一声令下 "引爆! " "轰" 的一声巨响, 山体像大地震一样颤抖起来, 地动山摇间半座山体石块飞向对面的山坡,一股浓烈炽热的火团烟雾尘土拥着千万块巨石搬了家,悬崖上劈出了一条基本成形的路基。大爆破成功,军委授予装药爆破组集体二等功。
继黎湛、鹰厦铁路建设后,赵学志还参加了外福线、漳岩专用线、福州火 车站及站房、襄渝铁路、京通铁路、大秦铁路、唐山地震后恢复城市基本建设 等国家重点工程。 1970年铁道兵第十一师扩编, 第五十五团正式成立,并授予军旗,任命赵学志为团长。
在京通线施工中 ,五十五团所担负的施 工路段,是全线地质最复杂的地段, 桥、隧 密集,其中快活峪至大阴山隧道、 马营子 2 号隧道,为全线第二、第三大隧道(第一大 隧道是滦平县红旗渠底下至滦河沿隧道,全 长5800米 )。团长赵学志身先士卒领兵作战, 带领全团将士圆满完成任务。京通铁路接轨 仪式在五十五团一营负责施工的南大庙火车站隆重举行。

团长赵学志在给战士作报告
保持军人本色
1983年,戎马一生的团长赵学志离职休养了。在干休所,他仍然发挥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作用,担任老干部管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为干休所建设和 为老干部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他写回忆录,给子女讲铁道兵历史。他多次探 访战友, 重回老部队旧址怀念军旅。
2006年 10 月 8 日 , 当年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专程来到山东省枣庄市酵城铁 道游击队纪念园,寻找当年的战斗踪迹。赵老先生参观了 "沙沟"炮楼, "义和 碳厂" "民俗馆" "商行"等景点。参观后,赵老先生非常激动,在接受媒体记 者徐晓寒、张岩采访时动情地说: "这次重回枣庄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让我 回忆起 64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很激动, 为了很狠打击侵略者,创建敌后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英勇奋战的烈士们,就不 可能有今天幸福生活。我早想回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一别就是64年啊! 今天终于圆梦了。"
1946年9月,赵学志在攻打泗州战役时身负重伤,组织上安排他在江苏省泗阳县裴圩区东沙头村老乡谷士友家养伤。七十多年来,赵学志常常思念给他第二次生命的东沙头村父老乡亲们。2017年5月 ,在战友和子女的陪伴下, 回到了阔别七十多年的故地。在当地乡干部及当年房东谷士友儿子、儿媳、孙子、 重孙的陪同下,面对着这片热土,面对用身家性命掩护他养伤的谷士友后人, 年近90岁的老团长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两行热泪滑过抗战老兵沟沟壑壑的脸颊,无声地滴落在鲁南抗日根据地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老兵久久地凝望着远方,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福建东南卫视拍摄了纪录片《鹰厦铁路》。鹰厦铁路亲历者赵学志登上了东南电视台,讲述了终生值得骄傲的经历……

作者金德银, 江苏连云港市人, 1969年入伍, 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1977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铁道工程专业。曾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京通铁路建设。历任测量兵、技术员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区队长、正副队长、教学秘书、办公室主任、副院长、副书记、党总支书记。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槛外人 20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