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和孛落坊顶着同一轮月亮
——张琳栋《那时关中月》之初印象
文/云蒙山人
能让读者入迷的作者,创作时必然入戏。能让我目不转睛读完42万字的作家,其功力不可小觑。张琳栋的《那时关中月》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掩卷有思不吐不快。
《大乾州》主编张芬哲女士编发小说连载时认为“长篇小说《那时关中月》“道尽了人间沧桑,写尽了悲欢离合,展现了乾州风俗,赞美了农耕文化,揭示了历史规律。”在长达10天的阅读中,我认为不仅仅如此,脑海中时常闪现出两个意象,马嵬坡和孛落坊,而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宏阔背景,则是照耀古今的关中月。
马嵬坡首次登场在小说的第一章。“杨老四再也不能忍受饥饿,一天晌午,他撇下他大,领着杨老五偷跑出了村子,跟着逃荒的人流跑下马嵬坡去了。”与此同时,孛落坊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想乾州,想他的孛落坊村,想他大了。”我之所以将这两个地方特别提出来研究,是因为低调到封面勒口都不出现本人照片的作者张琳栋先生,惜字如金的介绍里透着言外之意。“陕西乾县人,热爱文学及历史。对陕西历史以及关中民俗、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看吧,这是一位写出42万字巨著的文学追梦人对自己的介绍,除去标点只有30余字。
小说封面用“一幅长达半世纪的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关中画卷”画龙点睛。《那时关中月》从清末写到解放。乾州孛落坊村族长张敬亭与族人杨念南因争夺族谱而结仇。杨念南离家出走随南林轩参加辛亥革命,后出卖南林轩,参加共产党,再又背叛共产党成为国民党。
张敬亭有两个女儿,大凤二凤,没有儿子,他将侄儿张文博视为自己的继承人,先后送至乾州名儒岳先生和神医三剂先生处精心培养。大凤与小木匠两情相悦,却遭到张敬亭的反对而嫁给了高马驹。小木匠失意出走乾州,意外经历了辛亥革命与岳先生相遇,在岳先生帮助下转行唱戏最终成为秦腔名角木九红。多年后已是军官太太的大凤在易俗社与木九红相遇再次产生感情纠葛,此时抗战爆发,高马驹战死在中条山。大凤立志为高马驹守节,但木九红却痴情不改。
二凤貌美且善良,两次定亲却都成为未过门的寡妇,在与孙副官一见钟情第三次定亲后,孙副官却在镇嵩军围城西安中牺牲。
年馑和瘟疫降临,张敬亭的母亲张宁氏绝食身亡,张敬亭的老婆在瘟疫中死去。二凤为拯救族人以身换粮嫁给了土匪头子三杆旗,后二凤与护兵鸟儿相好,并唆使鸟儿为民除害除掉了三杆旗,但自己却惨遭土匪活埋,鸟儿为二凤饮弹殉情。
抗战胜利后,已成为国民党高官的杨念南为报仇而迫害张敬亭。岳先生拒绝杨念南逼迫写戡乱建国的戏剧而归隐田野。三剂先生不愿成为杨念南抓捕共产党人张文博的诱饵,在马嵬坡跳崖自尽。解放后,张敬亭被划定为地主,不离不弃陪伴他的只有长工刘蛇儿。
第二十六章,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意味深长的马嵬坡——
毛驴车走过了兴平县,又走过了马嵬镇,在走上马嵬坡的时候,岳先生忽然叫停了毛驴车。他从车上跳下来,手搭在额头上眺望了一番,然后就从半坡的土原上斜茬子向东走去。土原上没有路,岳先生踩着枯枝败叶跨过沟沟坎坎,不惜被带刺的枯枝扯烂了衣裳,一直走到杨贵妃墓碑前才站定了脚。晚照的残阳洒在已经泛出了绿意的树冠上,岳先生矗立良久默然无语,忽然两行泪珠儿滚滚而落。岳先生一脸悲戚地对着那墓碑说:“你是唐朝的贵妃,你也曾是长安城的主人,你可知道而今这些不争气的后人,把你的长安城糟践得不像个样子了!”
请注意这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灵魂拷问,“你可知道而今这些不争气的后人,把你的长安城糟践的不像个样子了!”这是叩问万人之上的千古女皇,又或者是审判那些不争气的大唐后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其中的尔虞我诈、官逼民反、生死轮回和善恶有报,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又有谁能说清?
于是,往往在道路的尽头,我们将其归咎于命运,而不是选择。且看第二十六章作者将马嵬坡与孛落坊置于那轮关中月之下的寓言——
杨念南双手叉腰站在马嵬坡的高处,欣赏着眼前的这一片河川平原。他想起了他十六岁的时候,跟随着他爷他大回乾州孛落坊临抄族谱,第一次踏上马嵬坡时的情景,想起了他曾经在马嵬坡上作下的那首诗;“学为登高似此时,山川良田尽我收,他日出得桑麻镇,定然一语惊破天”。他确实走出了桑麻镇,但是他的那片天却轰然崩塌了。
有心的读者会留意到,杨念南这首壮志凌云的诗作最早出现在第一章——
骡子打着响鼻儿通身是汗地拉着硬轱辘车上到了马嵬坡的坡顶,杨念南跳下车驻足眺望,只见渭水绕良田,白云遮南山,顿时就心潮澎湃起来。他学犊初出,哪见过这等景致,竟出口成章吟诗一首:“学为登高似此时,山川良田尽我收。他日出得桑麻镇,定然一语惊破天。”
杨老五击掌叫好,南俊文也夸后生可畏。杨楼娃没念过书,见儿子能出口成章,心下很是宽慰。唯有杨老四默不作声,他虽然目不识丁,不懂得舞文弄墨,但是听话听音,他隐隐听出诗中有一种狂傲之气。一个庄户人家的子弟,这样的心性让杨老四很不舒服。
那是杨念南的少年时代,而今蓦然回首两相照应,不难发现“他日出得桑麻镇,定然一语惊破天”的先兆性和隐喻性。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因为向往未来,我们反思过去。一口气读完张琳栋先生的《那时关中月》,我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加感同身受,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回首马嵬坡,我们读出的不仅是红颜祸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凝眸孛落坊,我们看到的岂止是故土家园?小河无水大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那时关中月》里的月亮,更像是一个关于家国天下的隐喻。
但愿人间静好,岁月清欢,马嵬坡和孛落坊顶着同一轮明月,千里共婵娟。
(2025年7月11日,云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