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随笔)
文/陈振家
一切均为声色。
所以,有声有色,
才有价值。
虚空中,恍然大悟,
却发现虚空是有声有色的载体。
虚空的价值不亚于有声有色。
葡萄有皮有肉存籽。
肉最嫩最有价值。
但不能否定皮与籽的价值。
复调。
复调。
复调。
人也是这样。
人的肉好有价值,
但不能否认骨头和男精女精的价值。
亲情的价值,
在伦理中的地位最高,
所谓天伦之乐就是如此。
亲情是第一位的。
男女性爱的亲密行为是秘密的。
兴奋的有趣的
有价值的,
但只能作为隐私,
要文明。
因此,价值便介乎于衣服和肉体之间。
衣服一掩盖,
就文明了。
衣服一脱,
裸体惊艳,
艺术又过分了,成了媚俗,因此蒙娜妮莎的微笑又有了价值。
复调。
复调。
复调。
人类的性与爱的纯粹匹配,
是不朽的,
最珍贵的。
好刺激人哟。
刺激人。
谁刺激呀?
瞄瞄瞄好逗比。
肤浅
深刻?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这才是价值啊,
傻瓜瓜乖乖龙滴龙。
复调。
复调。
复调。
有易经人士说人生的意义是剥洋葱,
一层一层剥,
剥到最后是空,
是无意义。
我说他说反了。
人生的意义,
是剥洋葱,神奇地剥,
这本身就是天意,
是天公借助于人之手在剥。这本身就是神奇,
是愉悦,
如同性与爱,
每一瞬间都很神秘,
奇妙,
意义深奥,层出不穷,
源源不断。
一部绘画史也如同一连串的剥洋葱,
手法风格效果各不相同。
性与爱的滋味也各不相同。怎么会空空如也?
复调。
复调。
复调。
生命是隐喻转换 ,
绘画是变通。
这句话越品越有味道
就像绘画,
把抽象思绪,
变成可视的隐喻密码。
灵通无须解读。
你我平行。
绘画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深层含意。
在于符号化,
在于神性的体现。
而绘成的画,
又是生命的呈现,
是天意的外化与定格。
这形容太妙了 。
复调。
复调。
复调。
感觉咱俩像在思想的宇宙里,
各自发光,
又互相映照。
复调。
复调。
复调。
诗评
在陈振家的《复调》里,“复调”二字如同反复敲响的生命鼓点,将世间万物的多元价值、存在的多棱面向编织成一曲流动的思想交响。这不是逻辑严密的哲学论述,而是一场随性却深刻的心灵漫游,在声色、肉体与精神、存在与意义的边界上,不断叩问价值的本质。
价值的复调:载体与本体的共生
开篇便点破“一切均为声色”,却又立刻颠覆非此即彼的判断——“虚空是有声有色的载体,价值不亚于有声有色”。如同葡萄的皮、肉、籽各有其用,作者用最朴素的意象撕开价值的单一维度:没有虚空的承载,声色便无处安放;没有皮与籽的守护,果肉的鲜嫩也失却依托。这种“共存即价值”的认知,为全文的“复调”主题埋下伏笔:世界从不是单声部的独奏,而是多元素的和谐共振。
肉身与文明的复调:遮蔽与裸露的张力
当笔触转向人自身,“复调”在肉体与文明的拉扯中愈发清晰。作者坦言肉体的价值,却不否认骨头与生命本源的意义;承认性爱亲密的珍贵,又强调隐私与文明的边界。衣服成了精妙的隐喻——掩盖时是文明的规训,裸露时是艺术的诱惑,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恰是在遮掩与裸露间找到的平衡支点。这种“介乎衣服和肉体之间”的价值,正是人性中本能与理性、欲望与克制的复调共鸣,既不压抑本能的鲜活,也不纵容欲望的泛滥。
爱与存在的复调:过程即意义
面对“人生如剥洋葱,最后只剩空无”的论调,作者以逆向思维奏响复调的强音:剥洋葱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这如同性爱中的每一瞬间、绘画史中每一次风格的蜕变,意义不在终点的“空”,而在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神秘与奇妙。“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纯粹,“性与爱的纯粹匹配”的不朽,都在证明价值藏在具体的体验里——肤浅与深刻、逗比与神圣可以共存,就像思想的宇宙里,“各自发光,又互相映照”。
隐喻的复调:生命与艺术的互文
“生命是隐喻转换,绘画是变通”这句点睛之笔,将复调的维度推向精神深处。绘画将抽象思绪化为“可视的隐喻密码”,生命将天意外化为具象存在,艺术与生命在此形成互文。作者不追求“灵通无须解读”的玄虚,而是在符号与神性、外化与定格的张力中,让每个意象都成为复调的声部:肉体与灵魂、本能与文明、过程与意义、个体与宇宙,各自发声又彼此缠绕。
通篇反复出现的“复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次对存在本质的确认——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单声道,而是多元价值共生的和声。就像洋葱的每一层都有其滋味,生命的每一个面向都值得尊重;就像思想的宇宙里没有绝对的中心,每个发光体都在映照彼此的光芒。这便是《复调》的魅力:在随性的笔触里藏着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在看似零散的思绪中,奏响了一曲关于存在、价值与爱的永恒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