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雀开屏想到宏博开萍
宇杨
通常,孔雀在看到游客鲜艳的衣物、声音或动作时,欢跃情绪高涨,会情不自禁诱发开屏。研究表明,孔雀开屏的核心目的是生存与繁衍。
那天(6月26日),我应邀去上海建国宾馆四楼会议厅,参加了一场“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诗文启动盛会。按席卡落座后,捧起桌上一册《为什么是宏博》翻阅,听台上嘉宾讲演,才了解宏博与纪开萍、投资人与植物学结合,相互成就开创“牛夫人·牛肝菌”品牌的故事。收展我眼帘的是,酷似“孔雀开屏”暨“宏博开萍”那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恕我直言,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啥叫牛肝菌?令我汗颜,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也没去过。今参会才听说,牛肝菌是一种野生菌,就生长在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而且,牛肝菌属世界四大菌王之一:松茸、松露、牛肝菌、鸡枞菌;同时还名列世界十大名贵菌菇类:黑松露、白松露、松茸、冬虫夏草、羊肚菌、虎掌菌、红菇、牛肝菌、鸡枞菌、灵芝。我是个食盲,这些知识刚知晓。平时我有啥吃啥吃的粗糙,对食材不讲究,也不研究饮食文化。
第一次听到可食用的“牛夫人·牛肝菌”是由云南“热科所”纪开萍女士发现的,经上海宏博集团多年孵化,现已成功上市,且销量遍布全球。这确实是一则有趣寻味的故事,值得去探究和书写。
石建同,估计年龄与我相仿,没猜错的话我们应该同属69届初中毕业生。当年我们一毕业就遭遇“一片红”,大批同学都去云南西双版纳“战天斗地”接受再教育。而我因父是农村户口,没资格去心旌神怡的云南,自然回归本土务农。我班同学中凡城镇户口的人大多去了云南,少数奔赴内蒙。石建同就是随着这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去了西双版纳景洪东风农场,与当地农耕人(汉人和少数民族)生活“战斗”了六七年,后来又随大返城潮流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叶辛的小说《孽债》真实反映了这批知青的生活场景、情感经历,以及遗留的局部伤痛。随着改革开放,大多数人的知青情结逐渐已消融,只在个别人心里隐秘深藏,且浓得化不开的亦如石建同这样的人。
情感的纽带是岁月堆砌的。2005年,石建同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他只身来到西双版纳景洪——他曾经付出青春和热血的这片热土;这里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是病患身心得以滋养的地方。在此,石建同一方面享受大自然馈赠的阳光雨露沐浴;另一方面探亲会友养鸡种植有机蔬菜,心情格外愉悦、酣畅淋漓。有一次友人告知,“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纪开萍研究员新发明和研制出一种可人工驯化的牛肝菌。他立感浓厚兴趣,偕友一同前往探个究竟。经过几番接触和洽谈,他越发觉得像发现了宝藏,孜孜盯着不放,企求“捕获”。可人家根本没心思搭理他,也不愿意“珍宝”外泄,弄得他神魂颠倒像小伙子迷上了美丽的版纳姑娘一次次往云南跑。石建同的这一异常举动被他的哥哥石建极觉察有点不对劲,当问清缘由后,作为上海宏博集团董事局主席的石建极,极具敏锐思维和战略眼光,指示弟弟石建同全力以赴拿下这一前景广阔的投资项目,资金从500万增扩至5000万,并承诺十年内不奢望回报。有了哥哥的坚定支持,石建同信心百倍一定要“娶得美人归”。然而,任何美好的想象、愿景,要想变成现实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机缘巧合是一方面,水到渠成是另一方面,“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能少!只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才能马到成功。
话说,纪开萍——一位貌不惊人肤色黝黑,上穿黑色T恤,下搭牛仔裤,有人称她为“黑珍珠”、“黑钻石”、“黑玫瑰”(我却戏曰“黑孔雀”),约四十开外一奇女子。生于云南临沧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高中考大学时因为英语基础差无缘含羞别,进了一所中专学校读“植物栽培和保护”专业(之后再续函授大专、本科学历)。1987年进入“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人呐,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纪开萍,一个充其量为大专毕业生,能够进入中科院下属的一家研究所工作,不得不说是幸运儿,乃上苍垂青于她。要知道,好的平台对于挖掘一个人的潜能、出彩、成功,真的很重要。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及奥妙明白人都清楚。
纪开萍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对牛肝菌天生亲赖,从小亲密接触。她说,“小时候一到雨季,农闲时就会和乡亲们上山采野生菌煮来吃,这其中大多数是牛肝菌”。2001年,她在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西双版纳地区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研究伊始,其实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查明绝大多数食用牛肝菌是外生菌根菌,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与特定的宿主树共生,由宿主树提供营养,才能出菇,形成供人们采食的姑体。”纪开萍如是说。经过多年实验室观察和大量野外亲自调研,纪开萍觉得,云南南部特有的黑牛肝菌与其他常见的牛肝菌有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对宿主树的依赖性并不强。“因此,我打破固有思维,大胆提出——黑牛肝菌脱离宿主树的人工栽培是有可能实现的!”经过多年刻苦钻研与实验试栽,2011年,纪开萍终于成功研发出黑牛肝菌的袋栽技术,使其可以在人工温室中,没有宿主树的条件下产生菇体。之后,“牛肝菌可以被人工栽培”的消息不胫而走,也传入了上海知青石建同的耳朵里。纪开萍所在的“热科所”,以《暗褐网柄牛肝菌营养方式及菌丝胞外酶活性研究》为课题,申报了国家自然基金,被批准。期间还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获批授权4项。纪开萍也因此获得研究员高级职称。
这项人工驯化牛肝菌发明,在2018年世界食用菌生物与产品大会上,获得科技创新奖。还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被央视等媒体报道过,纪开萍被誉为“牛肝菌驯化第一人”。
然而,这项成果如何使它从实验室走向大众饮食餐桌上?这要归功于宏博集团的石建极、石建同兄弟俩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再努力说服纪开萍投身实业,才使老百姓受益。这里面的故事说来曲直漫长,此处不展开。总之,借改革春风,政策松绑,科研所成果可以向民企转化,这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促成,才有今天我们品尝到的“牛夫人·牛肝菌”品牌。目前日产量20吨(从接种到采收只需45天),供不应求。宏博集团有信心最终想达到日产100吨。
有人问,牛肝菌到底有哪些功效?纪开萍介绍说:“它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却无法自身合成的。多糖体含量比普通食用菌高出3倍,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更特别的是,它含有一种特殊的牛磺酸衍生物,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有明显效果。”纪开萍向大家展示了与中科院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用数据说明,连续三个月食用黑牛肝菌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平均下降22%。看来,黑牛肝菌名不虚传真是好食材。
由此,我为宏博集团与纪开萍的传奇结合,联想云南特有的多姿多彩的孔雀开屏,赞美讴歌,值得称颂。但同时我在想:一、如果纪开萍当年不是因为英语这道坎阻拦了她上了大学,甚或读研读博是不是有今天的成就?对应她儿子读研,又从美国留学归来仍在她公司任职,我觉得网上最近发的“王树国之问?”确应值得认真去深思;二、如果石建同当年没去云南东风农场(像我一样),他会对牛肝菌这么敏感吗?如果石建极也没下过乡与泥土打过交道,及为民情怀,能有这样的嗅觉和战略眼光吗?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思考,是因为“世界是‘泥腿子’创造的”,AI再先进也代替不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现如今扩大黑牛肝菌产能的重任已落到了宏博石氏兄弟俩的儿子和纪开萍的儿子身上,企二代接班人能不能继往开来,更上一层楼?正是大家所期望和热切关注的。
2025/7/10
宇杨,真名:杨福其。上海市闵行七宝镇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闵行区作家协会会员。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