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祖
王建平
宋人陶谷曾盛赞兰花:“兰虽吐一花,室中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 这幽幽兰香,恰似君子德行,虽隐于幽谷,却自有风骨传扬。
初见月照禅师笔下的春兰,便觉满纸清芬扑面而来。寥寥数枚兰叶,柔中藏劲,似是君子柔韧不屈的脊梁;那绽放的花朵如蝶翻飞,于疏淡笔墨间自有灵动之姿。整幅画中,花梗、花托、花萼、花冠层层递进,宛如月光下舒展的经卷,透着清朗空明的气韵。这般超然笔墨,正是 “形从心出” 的印证 —— 画家观物亦观我,于物我交融处落笔,不着浓色却自有新姿勃发,这洗练笔墨背后,是他精神境界的修炼与艺术高度的彰显。
古人论画有云:“一笔两笔不嫌少,千笔万笔不嫌多。” 此幅春兰,墨色分明而意境空阔,恰似 “菩萨低眉,神功内敛”,将意、理、法、趣融于方寸之间。月照禅师以精微笔触,探寻着心性世界与自然万物的共鸣,那不争、不随、无欲、无邪的静态气象,正是以禅学入画的美学呈现。画面中实处鲜明严整,虚处空灵含蓄,虚实相生间,心象之美如清泉流淌,直抵观者心灵。这心象既是精神化的物质景观,更是画家占领艺术制高点的印证。
国画历经千年积淀,早已升华为 “玄学” 般的文字符号。而月照禅师的春兰,在笔墨技巧中渗入禅机,深得心源而超越自我,追求简淡空灵的意境。每一笔落下,皆是禅心吐露 —— 这便是禅画的教化与觉悟所在。“月照禅” 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当年荣宝斋拍卖会上,他的 33 件作品全部成交,正是艺术界对这份 “禅意丹青” 的认可。
与月照禅师的交往,恰如 “兰交” 般清逸。他曾言:“和尚者和尚也。和是崇,尚是文化,是修养,是修身。真正的和尚是高尚。” 这番话醍醐灌顶 —— 有人执着于放生行善的形式,却不知 “心诚情至” 方为入法之门。他更以 “风水” 喻人生:“人的第一风水是心,要善;第二风水是口,言要善;第三风水是行为,行要善;第四风水是表情形象,要大方得体。” 境随心转,福由心生,这番智慧恰似兰香,淡而悠长。
画中春兰在浓淡笔墨间营造出光影变幻,既是技法上的突破,更是心灵表现的超越。正如佛祖释迦偈语:“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 这株兰草所呈现的,是生命在时空与精神领域的漫游,与雕塑家摩尔所言 “静止却迸发山峦般能量” 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 —— 作品中的生命,本就是哲学生命的外化,它启发智慧,格物致知,印证着精神与物质的感应之力。
难怪美学家王朝闻赞他 “自在神通,游戏三昧”,季羡林称其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文怀沙更以 “相逢便金石,何必试冰霜” 赞其书画济世的真趣。星云大师赠联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赵朴老以 “他时烦月照,大海献银台” 道破禅机 —— 月照禅师的春兰,早已开在心灵幽谷,那挺阔的兰叶挑动着六枚花被,似在召唤山谷之风。此花不谢,正如今人心间的兰香,不因无人赏识而失其芳,只因 “兰心” 自在,便成永恒的 “香祖”。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