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家人眼中的于家村文化
作者:于 兴

于家村全貌
近年来,多次看到或听到一些导游或写家在解读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而且都把“石头”作为于家村的文化特色和高光点去引导游客或读者。我作为于家村人、于谦后裔,对关注和关心于家村的所有人都深表谢意!同时,对这种解读一直存有异义。愚以为,把“石头”作为于家村的亮点或主要文化特色去解读,是对于家村文化的偏见,或者说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
“石头”是所有山区村落的共同特点或亮点。于家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但就河北省井陉县的古村落而言,上千年的也有,于家村不是最古;就石头村落的规模和特色,各有千秋,也称不上高光亮点。于家村的高光亮点在哪里?于家村的文化及特色在哪里?在于家村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在于家村于氏家族是明代名臣于谦的后裔,在于谦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
于家村石头村本名于家村,1998年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文化村”,自此,于家村才被于家石头村所替代而闻名遐迩。早在于家村对外开放之初的1999年9月,我和同事周丽婷合作采写了题为《井陉有个石头村——从于家石头民俗文化村看我国民间法制根基》的长篇通讯,并在《河北法制报》(原《河北政法报》)“社会特刊”以头版头条整版篇幅刊登,在社会引了不小的反响。这之前特别是之后还有国家、省、市各级各种媒体对于家村作过全方位的报道,对于家村的文化内涵作了各方面的总结和解读。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制作并播发的电视专题片《太行深处石头村》对于家村作了高水准的报道。之后央视多个频道和其他地方电视台,还从不同角度做过多次专题报道。可以说央视的报道应该是最有权威性的报道,这些报道都不是或不完全是以“石头”为重点或切入点介绍于家村的文化特色的。于家村人,于谦第二十世孙,原石家庄市群艺馆办公室主任、作家于贵文(笔名:方言)用30多年心血全面、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了于家村的文化,曾先后于2005和2020年在远方出版社和现代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于谦与于家村》《于家村史话》两本详解于家村文化的书。特别是由我编审的《于家村史话》应该是于家村的标准导游词。依据多年来对于家村文化的研究和于家村现有历史资料,我想再对于家村的文化内涵作一粗略阐释,以利于读者和游客更全面、正确地了解于家村,了解于家村的文化,以正视听。
宗族文化与于谦精神是于家村的文化高光点
有关于谦的后裔和子嗣问题,史学界一直存有疑义。2000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时任于家乡党委书记张贵文、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于玉怀(已故)、村主任于玉亭与我,一行4人有幸应邀参加了在杭州市举办的“于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会上我发表并宣读了我撰写的题为《于谦与于家村》的论文(此文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于谦研究》收录)。虽引起史学界不少专家的质疑和激烈辩论,但最后还是达成共识。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河南省浚县于村及其他各地从于家村迁出的于氏家族是于谦后裔的问题基本确认,没再争论。2003年9月9日至25日,由杭州市政协、于谦研究会、杭州名人纪念馆、杭州日报社、杭州电视台等单位联合组织的“于谦史迹万里寻踪”活动,到于家村和南峪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进一步解除了史学界的疑虑。
于谦画像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河南考城(今兰考县),生于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60岁。于谦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次年选授山西道御史。宣德三年(1428年)任江西巡按,宣德五年(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历时19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寇,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灭,英宗被掳,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是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朱祁钰,力阻南迁。调集重兵,指挥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激战九门,大败瓦剌,迫使其议和并送回英宗,加少保。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有贞、石亨等诬以迎立外藩之罪而遇害。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彻底平反雪冤,追光禄大夫、大国柱、太傅,谥“肃愍”,万历十八年(1591年)谥“忠肃”。
于谦,一代名臣,一代廉吏,救时宰相。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文家、民族英雄。没有于谦中国将再次出现“南北朝”的分裂时代;于谦功勋卓著,为大明续命至少200年;于谦刚正不阿、勤政为民,两袖清风,给后人留下了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谦文学成就名垂史册,存世诗词约有600多首,七言绝句《石灰吟》是于谦精神的集中体现,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明天顺元年,于谦遇害之前,于谦次子于广被隐匿于井陉县南峪村。于广下有二子三孙,长孙于有道于明成化年间携三弟于南道及妻小迁至白庙村(现于家村),后于南道又迁往河南浚县,次孙于东道仍留居南峪村。五百多年来,于谦后人始终继承和弘扬于谦精神,在“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恶劣生存条件下,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拥有2400多亩梯田,4000多间石头院落,3700多米石头街道,1000多个水窖池,6座古戏台,6座庙宇和道观,规划精心,建造精良,极富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于家村传承和接续了较完整的宗族文化。于家村“于氏宗祠”保留完好,供奉了自于谦之后的列祖列宗,祭祖活动虽历经风雨,但一直延续至今。于家村于氏续谱活动虽历经多次历史变故,至今从未间断,支脉清晰,辈份清楚,专人掌管,代代相传,宗谱与谱案完整和完好,并经几次整理修改,正式出版,千古流芳,为于氏后人留下了较完整可考的宗族文化资料,使一代名臣于谦的血脉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传统孝道等中华美德在于家村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于家村《于氏家谱》
村落规划与建筑文化是于家村的文化亮点
就村落建设而言,山区古村落大多是自然或自由形成的。但于家村则不同,从于家村的地理位置看,于氏先人在当时建村的选址上,是煞费苦心的。先祖于谦被冤杀后,其子藏匿于太行深处的南峪村,长孙于有道从南峪村迁至白庙村(因此地有座白庙而得名),首先考虑的是隐蔽。
为什么选在白庙,还有一段佳话:白庙供奉的是李密,据说于谦后人是借供奉李密而供奉先祖于谦。
于家村(原白庙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的太行深处。此处四面环山,村子建在一个不足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中。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以此说明这里的隐蔽。如今,虽然村落扩大了很多,但除站在四周山上能看到村落外,在其他任何方位都看不见。除此之外,于氏先人还特别讲究村址的“风水”。在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隆庆元年的建庙碑上有这样的记载:“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靠玄武”。
村落的建设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于家村的整体布局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村子建在山坳的阳坡上,几百户人家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至今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古村落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横贯东西的路称作街,街比较宽,一般为4米,是村里的主干道;纵贯南北的路称为巷,巷一般为3米宽,连接着各条街;不通的小巷称胡同,一般宽两米。比胡同窄的称夹道。全村共有6街7巷18胡同12夹道,全部用石头铺路,号称锦石铺地,七里石头街。
石头街两侧都是石墙石屋,壁垒森严。沿石头街巷行走,犹如穿梭于石头迷宫之中。于家村的多数民居是石屋组成的四合小院,共有200多座。老式的石屋四合院非常讲究,按规矩,大门应开在小院的东南角,建造考究,各家的大门建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正所谓“各立门户”。小院里青石铺地,石头筑房,显得十分干净整齐。院落的形状一般前窄后宽,呈八字形,据说这是为了聚财,怕财气从前面外溢。当地人将石屋分为两种:一种称“无梁殿”,屋檐上装瓦,豪华气派;一种称“窑”,青石板屋檐,质朴坚固。其实不管是无梁殿,还是窑,里面都是用石头拱券的穹顶,无梁无柱,全部用石头垒成,坚固、结实,冬暖夏凉。于家村无地下水源,过去家家户户院内都至少有一口旱井,靠接储雨雪水保证人畜用水。房檐上的排水槽都朝向院内,保证雨水的充分利用。各家水井建造也有都很精良,青石凿砌的井口,加盖上锁,既保证井水清洁,又防盗水。全村400多户人家,有600多口旱井,加上公共用水窖、池、井,全村共有1000多处。村落功能、生活设施考虑周密、配套、齐备。
于家村最为气派的是有300多年历史的石头楼院,它是在石屋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层砖木结构的二层阁楼。这是一种南北合璧的建筑,据说因于谦是杭州人,为怀念故土,二层有意保留了江南的建筑风格。阁楼非常考究,东屋是女眷住的绣楼,古时女子13岁成人,上楼的台阶便修成了13个台阶。西厢房后有水房、长工房、库房等,房舍齐全、配套,楼院豪华、气派。石头街巷两边还有拴牲口用的石环,各家大门口一般都有上马石,村政功能齐备。全村共有戏楼6座(尚存3座),庙宇和道观6座,阁楼两座,石桥4座,布局严谨,配套齐全。而且不论什么建筑,建筑物上都有记载。过去没有音响设备,每个戏台下面都有一口或几口井,用做扩音。石屋、石大门、石门墩、石桥、石院墙,造型各异,异彩纷呈,虽处深山,却不失都市园林的典雅与考究。石头建筑和村落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窥于氏先人极高的文化素,非一般山村可比拟。
清凉阁
在村子最东头,有座于家村最为神奇和辉煌的古代建筑——清凉阁。清凉阁是于家村凤凰形村落的凤冠和东大门,有许多它的传说和不解之谜。据《井陉县志》载,清凉阁在县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1581辛巳),于谦第九世孙于喜春一人所建。至万历二十五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清凉阁构造奇巧,不打地基,不加辅料,全部用石头犬牙交错搭在一起。撑出飞檐,支起廊柱,形散神凝,鬼斧神工。石块巨大惊人,一根石条一根梁,一块石板一面墙,有的长达数米,有的重达数吨,令很多建筑业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惊诧和不解。
于喜春神力造仙阁的故事在于家村流传了几百年。于喜春本想盖九层宝塔,名曰九层杨花阁,可惜建完二层后挂风动匾时手臂受伤,血染青石,撒手人寰。于喜春壮志未酬身先死,后人又在上面加盖了砖木结构的第三层。三层结构各异,引人入胜: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是实心四室式,第三层乃明柱回廊式。顶层为玉皇庙,供玉皇大帝;二层分四室,东室是三皇庙,供尧、舜、禹;南室是三义堂,供刘、关、张;北室阎王殿,供阎罗王;西室观音祠,供送子观音、斑疹娘娘、眼光娘娘。清凉阁不仅是于家人心中最神圣的殿堂,而且将如此多的神仙供在一起,在全国也鲜见。东门悬有风动石匾,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西门高悬扇形镏金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镏金大字。底层拱券的顶部有于喜春侄儿于朝兴雕刻的碑文:“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于家村四合楼院
法治意识与以法治村是于家村的文化特色
五百多年来,于谦后人继承和弘扬先祖于谦精神,打造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美好家园,以及于氏家族传承的宗族文化是于家村的高光点;于家村的石头村落建筑文化是于家村的亮点。于家村世代传承的法治精神是一般山村无法比拟的文化特色。
于家村的文化内涵不仅渗透着于家人五百多年的辛勤汗水,还折射着于谦及后人非同一般的文化素养。在于家村“法治”烙印无处不见,涉及面之广令人敬佩和叹服。据考,于家村曾有200多通明清两代留下来的各种石碑,不少专家和学者考察于家村后,都赞叹道:“一个偏僻山村有这么多明清石碑,全国再无第二。”石碑的内容大部分为村规民约类。现存的“建校碑记”“柳池禁约”“修道碑记”“整敕村规”“祖德实禄”“宗祠碑文”等等,包容了于家人世代生产、生活、祭祀、教育、文化等全部村规民约,内容详尽,所见所闻无不赞叹于氏先祖及世代于家人超前的法治意识和对村民的严格、规范管理。这是于家村的一个显著文化特色。
于家村的“法”不仅详尽,而且非常严格,清同治三年所立“整敕村规”中关于禁赌的规定中写到:“从来里中之害莫有甚于赌者或类聚明赌或勾引良民窝留暗赌耗资荡产种种匪事皆为之败风壤俗莫此为甚于是集合村人商量禁之会曰此善举也合村首事者数十人约定绅耆乡甲比比户巡查有开设赌场群聚玩钱者一经查出罚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捉获脱逃罪坐本族无近枝近叶罪坐邻佑外来赌菲罪坐容留脱逃不既罚犯坐不住罚是有心搅乱兴横非理细纠不今混乱村中者合村绅耆乡甲既禀送官按地亩粮银出钱……”清乾隆三十九年所立“柳池禁约”中曰:“……人众则取水不公,今约后昆每年挖池,按门出工,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有夫误着一工罚银五十,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有多积者,一瓮水罚银五十,一担冰罚银二十,如有抗违禁约不出罚银者,便非正子孙,至于外人偷水者,便是后昆奸生子……”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明史专家、学者阎崇年教授曾赞叹到:“这是中国第一块环保碑!”1964年所立“建校碑记”中道:“普及教育以致人才杰出,此堪称历史典范,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日益增多,旧有学校无法容纳,故占民房,每载零星修缮,出租赁款,消耗民力众议纷纷时有启发人与众协议决定,新建学校以满所需……”。
于家村健全、严格的“法治”不仅使该村形成了代代传承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除恶扬善、扶正袪邪等良好的村风,而且还使于家村人从“法治”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在于家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尚未脱贫的村民们还居住祖辈留下的上百年、数百年的石窑洞时,他们可以慷慨解囊,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在这穷乡僻壤,历史上竞创造过一门出12个秀才的奇迹。村前南山红叶林,历经500多年沧桑巨变,战乱人祸,却无人毁坏,保存完好,给于家后人留下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于家村是出奇的旱庄,但在严格的村规民约管理下,几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大旱,于家人却没闹过水荒。在庄严肃穆的于氏宗祠里,记录着是于氏家族虔诚、忠贞的宗族意识和团队精神。
庙宇勾栏与传统文化彰显于家村的文化品位
一个400多户人家,1600多口人的偏僻山村,曾建有6座戏台和6座庙宇(其中一座为道观),可见其传统文化及文化设施多么发达和齐备,这在太行山区的其他古村落里是不多见或没有见到过的。过去,于家村有晋剧团、社火队、秧歌队等文艺团体。于家村的晋剧团在于家村附近曾小有名气。宗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山村有这么多戏楼、庙宇和道观,其宗教文化活动必然丰富村民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提升村里和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我曾陪同著名明史专家阎崇年、毛佩奇等考察于家村,他们无不对于家村有这么多庙宇勾栏感到叹服和惊奇。特别是于家村清凉阁中,竟将几路神仙都供在一起,这在全国都是鲜见的。这些无不彰显着于氏先人和于家村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于家村明代古戏台
于家村还有很深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过去,于家村每年正月初一都有雷打不动的祭祖仪式,每个传统节假日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于家村的民俗博物馆中,曾陈列着2000多件石器用具,数千件农耕用具和反映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民俗用品。
于家村是一代名臣和廉吏、救时宰相于谦的后裔聚集地;
于家村是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于家村是太行民居和石头村落的典型代表;
于家村是一部用于谦精神打造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村落史诗;
于家村还有许许多多未挖掘整理的灿烂文化和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于兴 作家、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家查”终身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