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老革命朗诵,敬请雅赏)
文/卢志杰
我本天地之间一普普通通石壁平平无奇,只因周瑜乌林大胜喜出望外赋之以赤壁;
赤壁之战对望长江黄盖诈降火攻其不意,加突如其来之东风让火烧了个畅快淋漓;
火借风威风借火势刹那间乌林一片火海,火光冲天映红对岸江壁照亮了方圆百里;
此火壮哉力挽狂澜烧得曹阿瞒落荒而逃,抑制其之南下更奠定了此后之三国鼎立;
此前之曹操征战四方一统北方八面威风,大军一路南下指日即可完成天下之统一;
荆州闻风而降刘备仓皇而逃其势如破竹,于普天之下孰是敌手又有谁能与之匹敌?
其意气风发兮于乌林对酒当歌大宴群臣,孰料于赤壁一役败走华容道一场空欢喜;
想其初一心匡扶社稷成救世之能臣干吏,奈何乱世之下群雄逐鹿受诸多形势所逼;
起初举孝廉棒杀权贵无畏无惧一心为公,一人孤身犯险刺董卓有勇有谋孰人能比?
迎献帝于许昌救万民于水火也快哉人心,及之声名鹤起心飘飘然矣难免贪图名利;
心之不正也使其日益偏离正道愈走愈远,迷失于歪道枉费一身文韬武略甚是可惜;
其挟天子以令诸侯飞扬跋扈兮甚于董卓,沉醉于万人之上心之所想尽是称王称帝;
擅势专权以达其个人之目的兮翻云覆雨,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手里满是斑斑血迹;
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者岂止于祢衡司马懿,荀彧亦与之分道扬镳贤能之士纷纷远离;
宁可负天下人令陈宫彻底心寒弃之而去,徐庶受之逼迫却也不为之献上一谋一计;
云长降汉不降曹刘皇叔誓与之血战到底,郭嘉死卧龙出天之不佑岂有不败之道理;
虽一生叱咤风云风光无限无人与之比拟,而奸雄乱世难容于天理则让其声名狼藉;
其无道无德恶名之昭昭岂止于爱睡人妻,其真小人影响之甚也更助推了歪风邪气;
司马懿受之影响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其孙司马炎更甚于曹丕将曹家连根拔起;
世风日下阴谋诡计蜂拥而来也铺天盖地,正道之人备受压迫折磨打击兮寥寥无几;
好人不长命坏人则活千年恶人屡屡得势,大道之萎靡好人遭殃可有谁来伸张正义?
奸邪作乱人心惶惶陶潜寻求世外之桃源,岳飞受谗受冤十二道金牌让其前功尽弃;
东坡倾一生为国为民却不容于新党旧派,仕途之坎坷一贬再贬一生屡遭诬陷排挤;
乌台诗案子虚乌有凭片言只语加以陷害,以致其九死一生寥落黄州感概人生如棋;
或是上天眷顾乘舟游于故垒西边赤鼻矶,凭一词二赋成就东坡赤壁亦成就了自己;
纵是大道无影无形上天总眷顾有德之人,其之善举让其流芳百世恰如所筑苏公堤;
曹孟德如若不步入歪道绝非是一代枭雄,以其之魄力一路披荆斩棘岂一英雄而已;
叹息其骨子里即一玩世不恭之纨绔子弟,自踏入歪道那一刻起早注定其必败无疑;
其之败也岂止是少了道德仁义抑或天机,更是因为自己泯灭天理所作所为太卑鄙。
2024年11月22日
简介:卢志杰,号万字归诗,作品朗诵于万字归诗视频号,敬请雅赏。
《赤壁赋》诗评
这首以“赤壁”为核心的长诗,跳出传统怀古赋的抒情框架,以“老革命朗诵”的视角为引,将历史复盘、人物品评与价值思辨熔于一炉,语言直白如诉却饱含激昂意气,字里行间满是对正邪善恶的鲜明立场。
全诗开篇以“普普通通石壁”的拟人化视角切入,从赤壁因“周瑜乌林大胜”而名垂青史的缘起写起,迅速聚焦“赤壁之战”的核心场景——“黄盖诈降火攻”“火光冲天映红江壁”,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还原战场的壮阔与激烈,为后文的人物评述铺垫历史底色。
主体部分以曹操为核心展开深度剖析,形成清晰的叙事脉络:先写其战前“一统北方八面威风”“大军南下势如破竹”的盛势,再转写赤壁之败的“落荒而逃”“一场空欢喜”;继而回溯其早年“匡扶社稷”“棒杀权贵”“刺董卓有勇有谋”的初心,与后期“心飘飘然贪图名利”“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狠手辣”的蜕变形成强烈对比,通过“祢衡、荀彧、陈宫、徐庶”等贤能之士的远离,层层揭示其“偏离正道”的轨迹。
诗歌并未止步于评说曹操,而是由赤壁之战延伸开去,将历史纵深拉长:从曹操之败联想到“世风日下阴谋诡计”“正道受压”的乱世困境,再到“陶潜寻桃源”“岳飞受冤”“东坡遭贬”等千古文人的坎坷命运,尤其对苏轼“乌台诗案”后的寥落与“一词二赋成就赤壁”的豁达着墨,形成“奸邪作乱”与“有德者流芳”的鲜明对照,“上天总眷顾有德之人”的感慨既是对苏轼的赞颂,也暗含对善恶终有报的信念。
结尾回归对曹操的总结,“不步入歪道绝非枭雄”“踏入歪道注定必败”的论断直击核心,将其失败归因于“泯灭天理”“所作所为太卑鄙”,立场鲜明,情感强烈。全诗虽无严格格律束缚,却以“老革命朗诵”特有的激昂语调贯穿,叙事与议论交织,历史与现实呼应,在怀古之中寄寓对正义、道德的坚守,字里行间满是刚直不阿的意气与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