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何与怀: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执教广州高校。1980年代初移居澳洲。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著述颇丰,出版多部文学评论集,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影响巨大。
夏儿小说《静静的海牙》,新书发布会会场

参加夏儿新书发布会的部分同仁合影
文学的地域书写与AI语境下的展望
——夏儿小说《静静的海牙》研讨断想(续篇)
作者:何与怀(澳洲悉尼)
一. 关于“在地书写”、“超地域书写”与“第三类文化”
有一个术语:“在地书写”。“在地”指的是“在本地”或“立足于某地”;“书写”在此不仅指文字的写作,还可以泛指一切表达、记录和叙述地方经验的方式,包括影像、声音、艺术等。这是一个常用于文学、文化研究、人类学、地理学等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地域、地方或社区的语境中进行的创作或表达。其特点为:
地方性:以某一具体地域为出发点,关注地方性经验、历史、文化、语言、生态、民俗、语言和社会现实。
主体性:由生活在该地的人进行表达,强调“由内而外”的叙述,而不是外来者的俯视或想象。
抵抗性:在地书写常常反对主流叙事或中心话语,比如反对中心主义、殖民话语、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
多样性:不同地域的在地书写各具特色,构成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夏儿的两部长篇小说《静静的海牙》和《望鹤兰》封面
文学上,“在地书写”显然是作品的重要品性,这还不在于书写的内容,更在于书写的心态、感情、思想、精神;由此,作品可以更进一步进入新的层次:“超地域书写”、“超文化书写”。的确,不论讲什么故事,都是作家心中的情感故事,随着感情的流动,故事便会超地域、超文化。夏儿的《静静的海牙》和《望鹤兰》两部长篇小说,是在地书写、超地域书写的优秀作品。上海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指出,《望鹤兰》所触及的精神元素,尽管表现方式有地域和文化属性,本质上却是超地域、超文化的。夏儿属于这样一种作家类型:其所努力的乃是打破固有文化的封闭,在人类普遍价值上寻求与其他文化汇通……(郜元宝,《不只是舔痛——评夏儿长篇新著〈望鹤兰〉》,悉尼《澳華新文苑》第320期)。关于《静静的海牙》,张奥列指出,夏儿的视界,不在于哪里的故事、哪里的人,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因此,她书中的人物,穿梭于华人、澳洲人、欧洲人之间,笔墨从中国到澳洲再到欧洲又回到澳洲,既有母国往事,也有他乡我族,还有异邦别裔。这种不同生活履痕、不同地域人文的时空转换。这既表现夏儿开阔的视野,也是《静静的海牙》这部作品地域文化跨越的属性……写人,写心,写魂,夏儿写的是精神层面的故事,写的是还原生存本质的故事,写的是超越自我超越地域文化维度的故事。(张奥列,《写人写心写魂的夏儿——序夏儿长篇小说〈静静的海牙〉》,悉尼《澳华新文苑》第1216期)
澳华文学评论家张奥列在《静静的海牙》研讨会上发言
在世界华文文学中,书写在地故事的传统由来已久,无论是早期的台湾留学生文学还是后来的新移民文学,都提供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如许多学者指出,现在提倡“在地书写”,除了关涉到世界华文文学的丰富与深化,有助于为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提供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对过去一些年“讲述中国故事”写作浪潮下的一种自觉回归,同时也与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下人们渴望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沟通、对话的愿望有关。
“在地书写”、“超地域书写”、“超文化书写”让我们思考许多有关问题。广义来说,它们质疑“中心—边缘”的知识结构,强调边缘地区或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经验也具有知识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对知识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思和重构。在文学领域上,我本人就多次指出,我们今天需要从“多元文学中心”的观念来看世界华文文学,需要承认世界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华文文学中心,而不能再把中国之外的某国华文文学看作“边缘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文学”。例如,澳华文学和世界各国华文文学一样,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员,并非什么支流末节的“海外文学”。关于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无论从创作实际或是理论取向来看,绝非单向回归而是多元升华。我们赞同“双重传统”的观念。世界各国华文文学会融合“中华文学传统”和所在国的“本土文学传统”这两个传统而发展,还会出现一个从母文化过渡到异质文化的过程——东西方两类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和互补中产生变异,显示出“第三类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补充说一下,为“多元文学中心”和“双重传统”问题,我和1999年出版的四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主编、汕头大学陈贤茂教授曾进行了长达好几年的争论。最初,我在2001年文章《关于华文文学的几个问题》中,辟有两节与陈教授商榷(此文曾发表于中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并被北京《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后来,在2004年,我写下专文《评〈海外华文文学史〉主编的两个基本观点》,两年之后发表在陈教授曾任主编的《华文文学》杂志上展开论争。
何与怀博士文章刊登于2006年第5期《华文文学》“争鸣篇”栏目
不久,刚刚东山再起重新走马上任《华文文学》主编的陈教授在该刊上发表了他的《也谈〈海外华文文学史〉主编的两个基本观点》,对我加以反驳。之后,我于2008年9月再写了专文回敬——这回是长达二万四千字的《看来不仅仅是辩论世界华文文学的问题——也谈陈贤茂教授的〈也谈〉》。郜元宝教授阅后激动地给我来信,说他几乎一口气读完这篇长文。他的评价是:“真是洪钟大吕,发人深思,不仅理清了海外华文文学许多历史积累起来的理论纠葛,还进一步触及隐藏在华文文学背后的一系列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大问题。好多年没有读到这样的大文章了,佩服!”著名华文文学研究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也认为此文“很有对话价值”,热心转给《华文文学》,结果当然不出意料——不能发表。现在此文收进本人《世界华人文学评论集》(下卷)》一书上(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2025年5月,页264-295)。
《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目录
不过,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前景,我于2011年2月又写了一篇长文,提出“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的概念,倒是被作为“理论前沿”发表于《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的确,由于世界各国华文作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华文文学作为中外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有可能因中国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嫁接而孕育出有别于中国文学的文学精品,世界华文文学可以获得甚至出乎意外的成就。这些优秀作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精品是华文文学世界的共同财富。这正是当今世界各地华文作家为了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正在做出的努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必定出现用华文创作的“世界文学”,出现得到全世界各国公认的﹑成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宝贵财产的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这是我们齐心致力的愿景。
二.AI写作:关于文学未来的展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从中国来的留澳学生的一员,夏儿曾在悉尼《东华时报》发表过长篇散文《寻找毕加索》,一时令人瞩目,但那时她毕竟很少写作,一般定位为画家。2008年3月,她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望鹤兰》;现在,2025年,她第二部长篇小说《静静的海牙》出版了,如大家所说,又是一部杰作。可以说,夏儿是澳华文坛的一个缩影,她和其他许多澳华作家诗人一起,又一次证明了澳华文学是一块“不断崛起的新大陆”。澳华作家田地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如果出现五个十个唯韬,澳华文学的黄金时代便如期而至。是啊,如果唯韬、夏儿、西贝、布文、沈志敏、映霞、武陵驿、欧阳昱……等等澳华作家诗人多写出优秀作品,澳华文学便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整个文坛将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一片生机,在华文文学世界展现耀眼风采。

本文作者何与怀和小说作者夏儿在研讨会场
但是,展望未来,我不得不想到摆在所有写作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AI写作。
前面讲到,夏儿的《静静的海牙》继续了她在《望鹤兰》的风格,这是她的长处。她这种文如其人的状态,很难改变。对大多作家来说,也是这样。布封那句话,“风格即是人”或“风格即人格”,正是强调风格与作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风格不是可以随意模仿或改变的,而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和言谈举止会反映出他的内在一样,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也会反映出他的内在世界。因此,“风格即是人”这句话也常常被用来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作家创作的真诚和个性。
可现在,大家都看到,AI 完全可以以极高速度轻而易举地帮助作家创作与自己原本气质风格迥异的作品,而且这正是AI在写作辅助中的一大优势。
为什么AI能做到风格“变身”?因为AI有海量风格学习能力,可以接触并模仿各种文体、风格、语气——例如从村上春树式的疏离、到鲁迅式的锋利、再到王小波式的调侃……等等。人类作家可能有偏好,但AI没有情感负担,可以灵活切换。从结构到细节的掌控力,AI表现得非常强大,不仅模仿语言风格,也能掌握节奏、叙事结构、角色语言、象征用法等深层要素,让“风格变形”更彻底,而不仅仅是语言口吻的变化。
现在已经出现“协作式创作”。作家可以告诉AI:“我想写一篇像卡夫卡风格的短篇小说”,AI便生成初稿,作家再修改细节,就像化身另一位作家。这样,如果你想模仿某位作家的风格写作,提供类似文本,AI模仿其语气、句式、节奏;如果你想尝试不同题材(如科幻、悬疑),AI能补足知识盲区并生成结构清晰的情节;如果你感觉自己写出来的太“像自己”,AI提供风格对比版本,让作家跳出惯性;如果你希望挑战多语言或古文风格,AI可以翻译、改写为文言文、拉丁文……等等特殊形式。
你想高效利用AI来“变风格”吗?请给AI输入你想模仿的作家或风格的样本,就达到更精准的效果。请给AI明确需求,是想要更冷峻?更诗意?更口语化?说明白,AI便更懂你。AI接受初稿的“异质性”,有时候风格跳跃大,反而更能激发灵感。
今天,AI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平均每七个月能力就翻倍,一步步形成自身研发,AI打造AI,出现自主意识,在各个领域开始全面渗透、影响、参与人类生活。这样下去,将会出现何种状况,都很有可能。至于文学写作,对于AI,我相信那将不过是小菜一碟。这样,借助AI,一个写作人——不管是什么气质风格的写作人——既能制作出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充满出色的心灵追索、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卓越的意识流技巧的作品,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 、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时而又游离开来,让人感慨万千;也能制作出像《静静的顿河》那样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史诗般的长卷,讲述一群人在家国的动荡与历史的变迁中挣扎求存,人性的善与恶、温暖与残酷在他们身上以最纯粹鲜明的色彩闪动着……
对文学创作来说,不知这是喜讯还是噩耗?是让写作人尽情发挥生产辉煌还是使他/她成为坐享其成的日渐萎缩者?或者换一个角度思考,未来的人类,将会越来越离开我们今天之所以成为“人”的属性了么?
忆及近日,悉尼文化界七十多人参加夏儿长篇小说《静静的海⽛》新书发布及研讨会,祝贺她在体弱多病的状况下断断续续前后用了二十年写出这部一以贯之鲜明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一一笔者此刻却不禁陡生一念:夏儿的下一部小说在全球延伸的AI语境下,也许会“节己顺变”而产生出不同的风格与面貌,创作因此呈现出更繁复的真善美呢一一因此无须杞忧,或可准备好惊喜。
注:此为2025年7月6日夏儿《静静的海牙》研讨会上的发言扩展稿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