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的味道
文/周根保/南昌
我们这辈人,若说起“家”,心头浮出的绝非今日窗明几净的居所,而是那渗着汗水、裹着烟火、沾着泥土,甚至浸着微苦与韧劲的滋味。那是沉甸甸的,带着体温与岁月刻痕的韵味——母亲灶膛里柴草燃起的暖香,父亲田埂上归来的泥息,光阴深处不可复刻的印记。
母亲曹水娣,是这小宇宙不灭的轴心。仅仅“克勤克俭”远不足描摹她。她是家中日夜搏动的心脏,维系一切的无形血脉。家中大小事务,皆在她瘦削而坚韧的肩头扛起,桩桩件件,关乎生存。
鸡鸣是她的晨钟。天光未醒,厨房微光已亮,柴草燃起,铁锅轻唱,为全家烹煮一天初醒的气息。待稀饭微沸,咸菜摆好,她才轻唤梦中的家人。这日日重复的早起,是她无声的露水,无声滋养着整个家屋的根基。
沿着东边石板路走去,窗隙飘出的丝瓜香气便是家的信号。母亲的舞台,又何止于灶台?后院一隅,她经营的“副业王国”里,几只芦花鸡、麻鸭,是她用菜叶、谷糠喂养的希望。猪圈里的大肥猪,更是全家过年的期盼。从挑选猪崽,到一日几遍泔水猪草,再到清理圈舍,母亲一人承担。猪的哼唧是她的背景音,猪膘每增厚一寸,她内心的底气便涨一分。鸡鸭下的蛋,是难得的荤腥,更是换取油盐针线的“硬通货”。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是滋养生命的手,更是创造生活的手。
母亲的智慧与辛劳,在光阴的缝隙里悄然结晶。深秋,她将精选的糯米蒸熟、拌曲,封入陶瓮,酝酿一冬的醇香——那是过年待客或为父亲解乏的家酿米酒。冬日寒风里,她又忙于制作霉豆腐,看豆腐块在稻草覆盖的竹匾中长出细密的白毛,再裹上辣椒粉、盐,浸入香油,封存起咸鲜下饭的美味。脆生生的酸菜,是夏秋丰盈时的储备,经她巧手揉搓、压坛,在寒冬里散发开胃的酸香。
年关将近,灶膛的火光映红她的脸,熬糖、炒米、压模,香甜的冻米糖便一块块诞生,那是贫瘠岁月里最奢侈的甜意。更不必提铁锅里哗啦作响、炒得喷香的豆子、南瓜子,是孩子们口袋里最珍贵的零嘴。这些,并非市肆可得之物,而是母亲用无尽心力,“酿”出的家的味道,是匮乏年代里最温暖的富足。
房前屋后那一小片菜园,是母亲另一片倾注心血的自留地。翻地、播种、间苗、浇水、施肥、除草……四季流转,菜畦里变幻着时令的绿意。新鲜的青菜、饱满的豆角、圆润的茄子、红彤彤的辣椒,源源不断端上饭桌。这不仅省下铜板,更让粗糙的主食有了鲜活的滋味。菜园的收成,关乎饭碗里的色彩与滋养,母亲视若命根。
相比之下,父亲周韶山,是个忠厚到近乎木讷、软弱得有些窝囊的人。他像一头沉默的老黄牛,一生都在母亲这棵大树的浓荫下,默默耕耘。田里重活,主要靠他和渐渐长大的大哥。他不懂争辩,只知埋头苦干。生产队里分派任务,他永远是接最重、最脏活计的人;邻里摩擦,他每每最先退缩、息事宁人。他的一生,仿佛在用无休止的体力付出来弥补性情的“不足”。然而,正是这“软弱”下的“任劳”,支撑起田地的春种秋收,让全家人碗中有粮。他的汗水,无声地渗入泥土,滋养着这个家最深的命脉。
家里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一头健壮的黄牛。它金黄的皮毛在阳光下闪耀,温顺的大眼睛仿佛能洞察人心。这牛,是全家耕作最珍贵的资产与伙伴。约莫五六岁时,看护它的责任便落在我肩头。清晨或傍晚,牵它去河滩、山坡吃草,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浓重的一笔。我学着辨认它爱吃的草,避开有毒的;下雨天要找地方避雨;它渴了,便牵到溪边饮水;还需梳理皮毛,检查蹄子。这责任沉甸甸的,全家都明白:牛养得好,筋骨强健,春耕夏耘秋收才有指望;牛若病瘦,田地便要荒芜,饭碗就要见底。它不只是一头牲口,它是沉默的家人,是维系生存的关键一环。我小小的身影与庞大的黄牛在田野间移动,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成长的普遍注脚。
我们住的房子,是爷爷那辈人一砖一瓦垒起的。灰扑扑的土墙,黝黑的瓦片,承托着几代人的悲欢。后来父亲三兄弟分家,老屋被纵向一分为二,父亲得了其中一半。为各自独立,又在西边紧挨着加盖了窄窄的偏房。
灶膛的柴火日日舔着锅底,烟熏火燎的梁木沉默地记取着母亲被火光映红的侧脸,那额前汗珠滚落,倏忽没入灶灰——灰烬深处,积存着无数个黎明前她独自起身拨亮火种的微光。她像一株深深扎根于瘠土的植物,以全部的汁液与耐力,供养着这个屋檐下的一切生命。父亲则如屋后那道沉默的山梁,以身躯的阴影遮蔽风雨,他的汗水滴落处,土地便生出粮食的奇迹。当灶膛的暖意、菜畦的新绿、圈栏的生机、以及黄牛沉稳的鼻息,在母亲那双布满裂口与厚茧的手中悄然融汇——家的真味便在这无声的调和里生成。此味非珍馐,乃是汗水浇灌、烟火熏染、以坚韧为引、用岁月封存的一坛老酒,愈陈愈厚,足以供漂泊的灵魂啜饮一生。
所谓家味,原不是舌尖滋味,是母亲的手在灶火与寒霜间反复搓揉出的岁月之盐,是父亲用脊梁在田垄上犁出的生存沟壑,是生命在贫瘠土壤里挣扎生发的根须之味。它深埋于记忆的坛底,历久弥醇,纵使走遍千山万水,只需一丝熟悉的烟火气,便能开启那尘封的滋味,瞬间将人拉回生命最初扎根的地方。
作者简介周根保,文学爱好者,原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军分区司令员,现已退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