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乞丐
文/司 戎
清代有笔名“梅村野史”者,其人在他所著的《鹿樵杂记》里记录了这三个乞丐的故事。
一、愧二先生
明末的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南方的江宁(南京)有个乞丐遇见一读书人,问他北京城的消息。这个读书人告诉他:“哀诏(皇帝驾崩,新君布告国中文书)已经到了,崇祯帝上吊自杀了。”乞丐听罢悲叹不已。他买了碗浊酒灌下,绕着秦淮河岸狂奔,人们都以为是醉汉发疯,看着他嬉笑。跑着跑着,他又放声大哭道:“崇祯帝果真死了吗?”边哭边捶胸跳跃,如此十几里后,乞丐仰望北方,叩头再三,猛然跳水而死。有人说,他是句曲(江苏句容)的乞丐愧二先生,详情无人得知。
能被以“先生”称呼,这愧二至少也会是个文化人;先生而沦为乞讨,可知皇恩并没有他的份子,他大概平日也不会“吾皇圣明”“万岁万万岁”地大发所谓“正能量”的宣言。人家许多深受皇恩的大臣一转脸就成了新朝的贵人,他一个乞丐却毅然决然地以身殉国。当年那些以“忠君爱国”为旗帜、而后又心安理得地作了贰臣的朝廷“精英们”私下会怎么讥笑他,人们是可以猜知的。而这样的乞丐们那深藏于心底的家国情怀,在“吾皇圣明”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在意的。
二、题诗乞丐
乙酉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南下,仅坐了一年龙庭的南明弘光皇帝(崇祯帝的堂弟福王朱由松)出逃,后来被他的将领田雄逮住献给了清军,毫无疑问就被杀掉了。弘光帝的左膀右臂马士英卷了细軟连夜逃走,阮大铖则毫不犹豫地就投进了清军的怀抱,而备受朝廷青睐的“贤臣”钱牧斋先生也主动组织京城文武臣僚打了白旗开城门跪迎清军。这个时候有个反常现象出现了,一个乞丐来到百川桥上,筹思片刻,挥笔题道:
三百年来养士朝,
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
乞丐羞存命一条。
题诗一罢,义愤填膺的乞丐就跳水而死了。
显然,这乞丐也是个有知识的人。一个靠乞讨活命的知识人,平日大概没有以所谓的“正能量”示人,没有用大表“爱国爱君”的手法去谋求出身,所以就沦落成了乞丐。他若是长期坚持歌颂地方官的功德,恐怕不至于沦落到叫花子队里。现在国亡了,君没了,人家那些饱受国恩的不伤心,这个拉枣杆的叫花子却死活过不了亡国这个坎,实实在在的匪夷所思。
三、擎瓢乞丐
就在小南明朝正在忙忙碌碌地窝里争斗、多尔衮的铁骑将到但还没有进入南京城的时候,南京城里出现了一个乞丐。他曳着乞讨棍,拿着葫芦瓢,跛脚草鞋,又哭又笑,旁若无人,惹得大众莫明其妙。到了通济桥,乞丐插起讨饭棍,挂上葫芦瓢,脱下草鞋,四周张望一过,从容地跳下河去——不待国亡,自己先求一死,免当亡国奴。现场有人打开他的葫芦瓢,内有诗二首,“痛伤国变,语甚激烈!”
又是一个知识乞丐!
这些乞丐平日就是个讨饭吃的,尽管也读了书,皇家却没有买他的账,也没有哪个官府可怜他们,国家的雨露撒不到他们身上,然国家破亡之际,这些被国家视作草芥的贱民居然肯以命殉国,给后世人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真正爱国的人,平日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那位清代人“梅村野史”者是有心人,他在《鹿樵杂记》里记录了这三个乞丐,让我们知道了皇恩浩荡却无半点缘分的他们以身殉国的故事,但他记录之后也只是为之感叹,没有深究真爱国与伪爱国这个问题。也许这就是个千古难题,到今天也时时被混淆着。
端午那天,我与两个朋友闲聊,说到了这个问题。思量了一会儿,名胡子的朋友说:“也许,孔圣人的那句七字名言已经解答了这个难题。”
“老哥明示!”
“巧言令色,鲜矣仁!”
我还没有回味过来,在国学院当差的朋友老蒙突然一拍大腿连声赞道:
“妙妙妙,胡子果然高明!”
202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