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洁之辩
作者/赵勇进
老家县域—河北省行唐县许由村南,颖南村北有一碑亭,铭曰“巢父问答碑”,背有正文。停车立读,随有感于斯文,以记。
巢父,上古尧时隐士。居不营世利,以树为巢而寝其上。
尧访许由于箕山,欲禅帝位,由不受,窃以为耻。至颍水滨濯其耳。值巢父欲饮其犊,见状问曰:“耳何垢之有”,由曰:“耳无垢,闻恶语也!”父曰:“何等人语焉?”由曰:“尧聘吾致天下”,父曰:“何以恶?”由曰:“吾乃山野之夫,植枣济世,志在山水,受尧之扰,清净之耳何堪污也?”父曰:“汝拒尧禅有恐天下人不尽知矣,故沽名濯耳,非尧语之污,乃汝心之污,吾之犊尚恐污其口耶”。言罢,忿然牵犊绝去。
由感辱之,遂逃隐箕山。
许由也许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个高洁之士,也是有记载以来挨骂的第一人。巢父骂的也痛快:“沽名濯耳,非尧语之污,乃汝心之污!”像一把利刃把高洁的外表划开,露出了真实的内心。这也许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天下第一骂。
“乃汝心之污”一语击中了要害:一是假清高:“沽名濯耳”,听到不想听到的话就去洗耳朵,这个确实有点夸张做作了,不得不让人觉得这是在“沽名钓誉”,“让天下人尽知”;二是格局小:只求独善其身,不求达济天下。既然尧要禅让于他,说明他还是有一定才能的。有才而不去达济天下,“植枣济世”能济几人!三是境界低:只把官位等同于了名和利,而不是看做一种为天下谋福的责任,一种更大的担当!
自古道:“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然而中国历来也不乏高洁之士,有的是自持才高而不得其用,只能退隐山林自守高洁,像“竹林七贤”,但他们一旦有机会还是做官的做官,入僚的入僚;有的是入仕后觉得世道混浊不容而退隐,像陶渊明。至于诸葛亮则是拥才不轻售,经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入相。然而他“只得其人,不得其时”,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人叹息!
世间没有真正的高洁,有的只是自持高洁。如果自我高洁做过头了,连巢父的黄牛也不想为伍了!
就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说的那样:“有耳莫洗颖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
巢父问答已经四千多年了(尧帝为公元前2145年—公元前2042年《竹书记年》),洗耳溪畔早已物是人非,如今颍水河重又绕城流淌。世事变换无常,然污洁之辩恒古永存!
作者简介
赵勇进,笔名蓝海蓝,墨名默野。七零后,在船上工作,职务船长。除了热爱本职工作,在业余还喜欢写作,书法,诗词和阅读。现为行唐县书法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青年文学作家理事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