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光影 婺里看花
——星江河夜游写意
作者: 俞东腾
是谁打翻了梵高的调色盘
让银河的星光
在星江河面铺展
万顷鎏金的波浪里
游船唱响春天的故事
陶醉在夏夜的臂弯
是谁扯来西施的罗裙
如田田的荷叶
在清风中舞动万种风情
船舷边浮动的波影
像流动的五线谱
应和着两岸的欢歌笑语
是谁摇动艄公的船橹
搅碎一江流水
潋滟的光影爬上马头墙
婺女的月貌花容
使一船的痴情儿郎
数乱了归程的航线
2025-07-11
诗评:
星江河上的声色交响:一场光影与诗意的共谋
在《梦寻光影 婺里看花》这首描写星江河夜游的诗歌中,俞东腾以绚丽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声色交织的梦幻世界。诗人通过"打翻梵高的调色盘"这一惊人之语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色彩狂欢的现场。这不是简单的夜游记录,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光影交响乐,其中色彩、声音与情感相互渗透,共同演绎着星江河的迷人夜色。
梵高的调色盘意象奠定了全诗的艺术基调。这位后印象派大师以其大胆的用色和充满生命力的笔触闻名,诗人借此暗示眼前的星江河景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银河的星光"与"万顷鎏金的波浪"形成天地呼应的壮阔画面,游船则成为这个画面中移动的音符,唱着"春天的故事"。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使读者不仅看到色彩,更"听到"了色彩的流动与欢唱。
诗歌第二节转向更为柔美的意象。"西施的罗裙"与"田田的荷叶"构成双重隐喻,将自然景观人格化、将人文意象自然化。值得注意的是"浮动的波影/像流动的五线谱"这一意象转换——诗人将视觉的波光转化为听觉的乐谱,使无声的景色突然充满旋律感。两岸的欢歌笑语不再是背景噪音,而成为这首自然交响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出诗人对都市夜生活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的敏锐把握。
艄公船橹的介入带来了叙事的动感。"搅碎一江流水"的"碎"字用得极为精妙,既描绘了水面光影的支离变幻,又暗示了观者心旌的摇曳不定。当"潋滟的光影爬上马头墙",我们看到了传统建筑在现代化光影中的新生,这是古典与现代的惊艳邂逅。"婺女的月貌花容"使全诗达到情感高潮,传说中的婺女(婺源象征)被赋予具象的美貌,令"痴情儿郎数乱了归程的航线",生动表现了美景醉人的主题。
俞东腾在这首诗中展现了高超的意象组织能力。从梵高到西施,从艄公到婺女,诗人自由穿梭于中西文化、古今传说之间,却丝毫不显突兀。这种文化意象的混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代旅游体验的多元复合性——在现代灯光工程的装点下,星江河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披上了国际化的艺术外衣。
全诗以三个"是谁"的设问句引领各节,形成优美的节奏回旋。这种结构既保持了描写视角的一致性,又为每节内容提供了灵活的展开空间。诗人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在流光溢彩的诗行间自行寻找——那打翻调色盘的、扯来罗裙的、摇动船橹的,正是星江河自身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是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所产生的审美魔力。
《梦寻光影 婺里看花》最终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一曲对地方文化生命力的赞歌。在俞东腾笔下,星江河夜游不是被动的观光消费,而是一场主动的艺术创造,每个参与者——包括诗人自己——都在用感官和情感共同书写着这个"春天的故事"。这种将旅游体验升华为艺术创作的理念,使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让未能亲临的读者也能在诗行间开启一场心灵的夜游。
作者简介
俞东腾 江西婺源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长。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原诗词研究会、婺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官网认证诗人作家,《中外诗人》编委,井冈山分社社长,《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千家诗社江西站副站长,江西作家文坛特约作家。有千余首(篇)诗词、散文发表在《星火》、《中国诗歌》、《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江西青年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与《中诗协》、《中外诗人》等网络平台,多首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华诗语》、《中国当代诗人谱》、《当代诗词三百首鉴赏》、《当代优秀爱情诗选》、《华夏诗歌》、《婺源地名诗词》等多部著作,出版诗集《悠悠岁月》上下两册。
(图文供稿:俞东腾)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