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官当有书卷气
宋今声
有道是,庸吏有俗气,酷吏有匪气,墨吏有贼气,而廉吏则有书卷气。
对于“廉吏”之解,清末著名学者林琴南有一段简要描述,他认为,廉洁只是对官吏的一般要求,也就是说,为官必须廉洁,不得脏乱,要“一日当官,忧国君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淡泊,斯名真廉。”
古代自隋以后科举取士,因此,除了少数买官、捐官者外,做官的大都是读书人出身。他们十年寒窗苦,“难学”把书念,潜心学经史,按道理说,浑身都应当有了“书卷气”。其实并不尽然,有的人当初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一旦头顶乌纱,就再也不摸书本了。有的人清贫之时,遵从圣贤教诲,一朝发迹,置身官场,便把“礼义廉耻”统统丢到脑后去了。只有廉吏,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以读书人的操守自持,谦虚谨慎,归德归道。
书卷气,简而言之,就是言谈举止都能显示出读书人的气质来,其中不乏口称仁义而形同匪类禽兽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真正的“书卷气”应当是,紧要关头,能够为国家舍生取义;危急时刻,能够为百姓冒死请命。清贫守正,刚直不阿,清心淡泊,大义灭亲,以诗书为伴,与贤德为友,常怀良知理智,惕励自勉躬行。
因何廉吏独有“书卷气”呢?因为他们心里想的不是读书做官,而是读书做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后世。他在38岁时曾经赋诗一首,以表明心迹:“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相传这是包拯一生唯一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他始终坚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明代于谦在《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句,已经成为忠贞清廉的象征,但是,他的另外一首《观书有感》可能鲜为人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诗的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书生情怀。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诗人读书如饥似渴,胸无点尘,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入迷情态,跃然纸上,既说明勤读书的好处,也表现了诗人持之以恒的书卷气。
“书卷气”并非为官者独有,所有有文化的人,都应当具备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修养。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书中的道理指导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使自己成为一名“操守观”与“书卷气”兼得双修的重要保证。写到这里我感觉到,各级政府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不断加强自己廉洁修养的同时,是否应当保持好自己的“书卷气”呢?
2025年7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