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弘一法师-李叔同
青灯残影里的回响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合上《李叔同传》时,窗外正漫过台风影响杭州后留下的痕迹,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书里的浙江一师还在眼前晃动——那个走出了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的院落,如今该是哪般模样?那些在琴棋书画里涵养出风骨的名字,像一颗颗被时光擦亮的星子,隔着百年的风烟,依然能照见当下的怅然。
书里分明写着明代四大高僧的法号:紫柏真可的犀利,憨山德清的通达,藕益智旭的沉潜,云栖袾宏的慈悲。他们的袈裟拂过晚明的烽烟,在经卷与民生间架起桥梁,让佛法长出济世的羽翼。再翻几页,民国四大高僧的身影便立了起来:太虚大师振臂高呼“人生佛教”,印光大师在普陀山的青灯前写下百万言开示,弘一法师以出家之身护持家国,虚云老和尚在云门寺的废墟上重建僧伽。他们的僧袍上沾着战乱的尘土,手里却捧着赈济的粥粮,当山河破碎时,袈裟居然可以成为坚韧的铠甲。
掩卷沉思,是哪阵风吹散了这些身影?如今的庙宇里,香火依旧缭绕,却少见能让人心安的目光;经书仍在诵读,却难寻能解世间苦的声音。记得书里写过,光绪年间黄河决堤,扬州高旻寺的僧人划着木筏穿梭在洪水里,把干粮塞进难民手里,把垂危的孩子背在肩上。那时的袈裟,是能遮风挡雨的船帆。而现在,当灾难的消息从屏幕上闪过,我们看到的是救援队的冲锋舟,是志愿者的红马甲,却再也见不到僧人赈灾的身影。不是说谁该替代谁,只是那份曾延续千年的慈悲实践,突然断了线,像风中飘远的经幡,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里写,先生出家后,仍惦记着浙江一师的学生,寄来的书信里,连“檐”字的笔画都要仔细订正。那份对细节的敬畏,对人的郑重,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如今的我们,习惯了在快节奏里追逐,在碎片化中浮沉,连静下心读一部经、陪一个人都成了奢侈。或许,不是高僧消失了,是我们失去了发现高僧的眼睛;或许,不是慈悲缺席了,是我们淡忘了践行慈悲的勇气。
午后时而云散,时而斜阳洒进阳台,闷热依旧,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此刻忽然懂了那四个字的重量——悲的是世事无常,欣的是总有不灭的火种。或许,当我们重新拾起那份对知识的虔诚,对他人的善意,对世间的担当,那些远去的高大的身影,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就像浙江一师的琴声,或许早已消散在风里,但那份“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总会在某个瞬间,轻轻叩响我们的心门。
《李叔同传》三个字在书桌上静静躺着,像一个未完的梦。梦里,袈裟与校服并肩走着,经卷与画笔相互致意,慈悲与担当,从来都不是过去式。
2025年7月10日于和家园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