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海男老师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
好在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艺术把握的尺度与诗意,这只有吃透了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并以诗人的心灵把握与哲理书写方能做到。
小说的“我”既是作品主人公,又是叙事视点与视阈局限,因而“我”的角色定位与生活阅历,“我”怎么与城市关联、与什么人交集,必然决定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18岁的“我”,出生在小县城,小名“鸢尾花”,因为一位女子的轻生,跳进城里那口最甜的水井,使我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俗话说“青春无敌”嘛,此事并不在“我”人生的底片上感光过度,只嫌弃县城的水不够青春畅游,鸢尾花跟着同学李点的大货车离开,去了省城。事有凑巧,这个来自小县城的女孩,独自闲逛到一家服装店,遇上女店主怀孕回家保胎,雇请她当了店员。她诚实勤劳,经营有方,亲自进货,将个服装店做得有声有色,不仅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盘下一家花店成为老板,还由单恋到互恋,结识了开咖啡店唱忧郁英文歌的小伙周仆人。两人骑摩托车兜风,在滇池边浪漫,怀上了孩子。然而,一场头痛,周仆人不幸早逝,鸢尾花在他母亲——一位退休护士的帮扶下,在家顺利分娩,诞下儿子翅膀。由于她忙生意,接替去世的丈夫经营咖啡店,儿子从读幼儿园到小学,几乎都是婆婆操持,而她人在江湖,又结识了一个叫“柴火”的男子。此男爷爷拍摄及收藏有几百幅滇池的老照片,正值滇池严重污染,这位柴火的大志就是恢复滇池清明并筹建博物馆。两人因一次旅游,激情所至,留下结晶,这鸢尾独立生下来叫“葵花”的女儿,没想要跟柴火结婚,而婆婆及儿子翅膀也愉快地接受了小孙女和妹妹。原本,鸢尾的人生应当是儿女先后上大学,学成后或进体制内工作,或自谋职业,余下的不过是结婚,生儿育女延续老一辈人生路途的,没成想——当然也是必然,儿子高中毕业却不考大学,要接替母亲开咖啡店,做母亲的没有也没敢阻拦,跟儿子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轮班,把生意做得不说红火,也养家糊口不愁。没过多久,儿子又开始“折腾”,叫手下人打点生意,他跟人去越野探险,后来又搞上了摄影,跟未来的妻子在郊区办起来流浪动物收容所,还追踪野生大象的足迹研究……几乎就没有消停过。而那个叫“葵花”的女儿,更“不是省油的灯”,不仅像她哥哥一样不上大学,还“堵心”地做什么纹身培训,母亲不支持,就跟她生父柴火要了一笔学费,进了郊区工厂改建的培训学校,才学成实习,便“勇敢无畏”地充当“第三者”,跟一个有妇之夫打得火热,弄得人家妻子追到她母亲的咖啡店,苦口婆心反劝她不要重蹈别的年轻漂亮女孩的覆辙,最终被这个“渣男”无情抛弃。葵花还算人间清醒,及时刹车,转让掉纹身店后换了手机号码和微信号,远离了男人。因为“厌倦”、无聊吧,也由于有过跟同学在西部无人区英勇闯荡到失联、惊动五个家庭的经历,她说跟网友约好去梅岭雪山下的雨崩村游玩,说走就走,去了后就不回,跟那个江南来的网友盘下一家客栈,两人相约终老雪山脚下,开起了夫妻店,等母亲和哥哥前来探望时,两人宣告了一生的郑重决定……
沿着主人公鸢尾花这条由县城到省城,经营服装店、花店、咖啡店的生存之路,将家人的主要经历串联了起来,也把时代磁带流行、传呼机上市、手机盛行、自行车与摩托车再到轿车越野车电动车演变等等风貌做了生动描绘,将滇池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的拆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速取代盘山公路和“夜班车”等社会流变与省城和县城交替做了诗意渲染与铺陈。也以婆婆的行踪、生活为线索,对电信诈骗、“碰瓷”、老年旅游、抱团郊区养老等时代课题提出了小说的解答。这是小说描绘社会与时代的深度,省城昆明历史的线性发展,我们很多读者已经经历及正在经历的时代影像,以“我”一家的主要成员演绎出来了。与此同时,小说的次要人物,譬如说进省城悄悄堕胎的同乡“春花”,落户省城由开花店到嫁人后在斗南花市经营鲜花业,事业成功也生养了三个孩子,因丈夫喜欢孩子,便不顾宫颈癌病变危及她的生命,执意生下了儿子,叫男人另娶女子完成她未尽的家业;或是老同学李点18岁青春期叛逆的女儿芳草,跟“我”到省城谋发展,后来也闯出来一条新路,跟人结婚开办了一家“电竞青年旅馆”;还有,就是她那高调宣布要独身的妹妹,后来却跟一个中年油腻男成婚,还心甘情愿让男人的两个女儿、男友一起住进妹妹半生打拼购置的海景别墅里;而父亲因肝癌去世后在县城独居多年的母亲,始终不愿跟姐妹俩去省城,却跟一位老者享受着相濡与沫的夕阳红……这些旁人跟“我”关系都不一般,正是他们的烟火,扩展了小说表现社会及人生的广阔。即便是那个毫无关系的对面高层阳台上的女子,由于抑郁症差点几次跳楼,却在跟我的交往、交谈中抛弃执念,勇敢嫁人,果然怀孕,圆梦她的公婆和丈夫,过上了幸福安详的生活……
通过这些城市烟火深度与广度的书写,我们欣喜地看到,作家海男不仅深入细致体验了生活,也精心做过一番历史与理论研究,一改她有的作品“不接地气”的编造或“半部好书”的遗憾,写得深厚通透、真实可信,写出了省城的典型环境,也塑造了“我”这个小县城进入者的“打拼者”典型,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一代人物的概括,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也经得起艺术审美的分析评判,跟“浅显”“轻率”“编造”等划清了界限,分出了高低,是一部厚重坚实之作,作者少见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做到这一点,作家一是坚持“城市烟火”的刻面描写,让小说回归生活、人生,二是把握现实的诗意并以诗意的语言呈现,三是哲理的思量与表现,完成了小说的文本书写。
小说表现的是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最生活化的,充满了打拼奋斗的日常,因而是城市最烟火味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紧扣服装、花店或咖啡店等职业特点、环境生态、语言行为,重复而繁琐的劳动等,零距离地刻画了“我”和儿女、婆婆、周仆人、柴火以及春花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然而,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它绝对不是现实平庸或繁复生活的照相,否则难免陷入琐碎平庸的书写。这正如作者所说:“人间最大的烟火是关于生存的问题;其次,人间的另一种烟火是精神走向的问题”,于此,作者既善于发现生活存在的诗意,也巧用自己诗人惯常的诗性语言,进行了叙述、描写和议论、评判,使文本从头至尾充溢着诗意的情怀、语言,从而保持了与生活的有效距离,也提供了艺术的审美享受。比如,小说开头的第一段前两句,
“母亲穿上旗袍是为了父亲的归来,这绝对是一场小仪典。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初潮已经到来,那么多的红悄无声息地涌出身体,还伴着腹痛、乳房肿胀、心绪不宁。”
作为上部《火焰红》的18岁县城少女的故事,这两段话一是介绍了父母分居两地的关系,二是说我的青春觉醒与叛逆,是紧随初潮而来的,语言运用上,便是将沉重的生活与诗意的书写形成了对比,让你领略语言的美好时,暂时忘了生活的艰辛困苦,去感受小说会带给我们的精彩故事、独特人物、时代演变,形成阅读期待:那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沉重岁月,女子基本是不准穿旗袍的,干吗“母亲”要穿旗袍呢?夫妻间的“旗袍约会”,多么富有仪式感和诗意。每个成人的女孩,她的成长,究竟意味着多少风险或灾难?她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她又会有什么人生故事?……
再比如,婆婆在郊区的养老院“失踪”了,鸢尾和儿子翅膀接到电话,赶到郊区,走了不少的路,见到婆婆独自面对一群火烈鸟时,你尽管质疑现实中会不会真有那种美轮美奂的场景,但小说不乏诗情画意地描绘道:
“……这个场景看上去太美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湖边的石头上,她手里还握着拐杖,不远处的湖水边,一群火烈鸟正在梳理着羽毛,看上去,火烈鸟们在休整,似乎就要开始起飞了。/我们悄然站在奶奶身后,陪伴着八十多岁的奶奶经历了这壮丽的一幕:那群火烈鸟开始起飞了,起初,它们飞得很低,沿着湖边的田野花香,慢慢地拍击着红色的翅膀,之后,火烈鸟的翅膀越飞越高,渐渐地在云层中消失了。我们来到奶奶身边,她刚刚经历了这美丽壮观的一幕,神情中充满了老年人的宁静,转而又看见了我们,她笑了。”
又比如同样是第三部《雪山白》中,女儿葵花厌倦了城市生活,退了出租房,执意要去雨崩村时,作者直接站出来抒情道:
“青春期很快就过去了,它就像是一片绿枝上的嫩芽,等待着绽放;就像葱绿的青麦地,等待着烈日灼心的照耀;也像一只花瓶,等待着你往花瓶里插上什么样的花束。花都会枯萎的,那些热爱鲜花的女人,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年龄,总会从花瓶里取走枯萎的花枝,再抱着新的花束插进花瓶。”
不仅是小说始终洋溢着现实的诗意与诗意的书写,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又在大学任教多年后,海男老师不但保持有澎湃的生命激情与艺术创造力,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作品依然井喷式涌现,反映在本小说中,就是她的人生感受、社会思考、文学智识与哲学感悟有了穿透纸背的活力,关键时段的关键处,其画龙点睛的作品升华,对我们认识社会人生、作品艺术具有很好的帮助与启迪,书中的名句、警句比比皆是,委实不少也提升了作品的品质。比如:
“很多事,就像一首流行歌,唱过了以后,就消失了。”
“县城里当时有三种人最值得仰慕:第一,就是穿军装当兵的;第二,就是大学生;第三,就是驾驶员了。”
“恋情本来就是双向的,暗恋者是孤独的。”
再比如,“人类的所有文明都需要依赖众生的力量,才能改变时间和速度。从电报到传呼机到手机的演变速度那么快,就像春天的桃李还在绚烂地绽放,热烈的夏风就呼啸而来了。”
“中年人花钱大多是为了婚姻和家庭,只有青年人花钱是为了自己……”
“在以各种流行覆盖的城市的商业街上,很少看见为老年人开的商铺,老年人像谢幕后的主角,正拉上他们的帷幕。”
“他穿着全身黑的衣服,内心深处却如此明亮。”
“无论互联网的速度多么快,我们还是要回到每个现实的场景之下。”
这些随处可见、俯首既是的名言警句,有机地从故事、场景和人物情思中分泌、提炼而出,确实为小说增光添彩不少,对比海男的《私生活》《县城》《青云街四号》等长篇小说,你会发现,作家、诗人海男,她在《让我们相爱吧》里,无论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都比原来进化、深刻、精妙得多了,现实生活的积累也远较过去丰厚宽广,借助她“魔幻的语言”,因此成就了这部有关省城、县城的现实主义力作!
2025年7月10日 17:00初稿
11日上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