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走来的人民公仆
——孔繁森驻村往事
陈金路
1975年的鲁西平原,寒风中裹挟着泥土的气息。在聊城高唐赵寨子解庄、王辛庄等几个村落里,一个身着旧棉袄的干部身影,正穿梭于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他就是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而这段驻村经历,成为了当地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2025年适逢党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同志学习30周年。当我们回望这段近半个世纪前的往事,那些尘封的细节依然闪耀着温暖的光芒,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深情。
邻里间的温情
一口馒头里的初心
“那口馒头的滋味,我至今难忘。”7月2日,在聊城文旅部门工作的、年逾天命的董海波说起童年往事,眼中依然闪烁着泪光。1975年,他还是个不到10岁的孩子,而孔繁森驻解庄村住处与他家仅一墙之隔。当时正值集体经济时期,董海波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过年时全家才分得一小罐油和半袋粮,地瓜干和高粱窝窝是家常便饭,很多孩子十几岁都没尝过玉米面饼子的味道。
每当孔繁森吃饭时,董海波和几个小伙伴总会扒在门口张望。在孩子们眼中,能吃到馒头和大米饭已是“极好的伙食”。孔繁森见状,总会把馒头掰成小块分给他们,有时还会从兜里掏出几块糖。“那时候糖多金贵啊,他自己都舍不得吃,全给了我们这些‘小馋猫’。” 董海波回忆道,近50年过去了,那口馒头的麦香和糖果的甜味,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的滋养,刻在他的生命里。
这种邻里间的温情,并非偶然。孔繁森在村里住了一年多,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村民。他不需要挣工分,却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劳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
抗震夜的坚守
电影机里的民生关怀
1976上半年,国家地震局发出地震预警。为了丰富社员生活,同时便于集中防震,孔繁森特意为村里申请来一台电影机。每当夜幕降临,社员们便集中到大街上看电影,孩子们的笑声和胶片转动的声音,成为那个特殊时期里难得的慰藉。
电影结束后,孔繁森总是挨家挨户宣传防震知识。“夏天下雨时,别往屋里跑”,这句朴实的提醒,他不知重复了多少遍。那几个月,家家户户在院里搭起帐篷,晚上就在露天休息。后来唐山发生大地震,而赵寨子的村民们因为提前做好了防范,安然度过了那段紧张的日子。
“他总是想得很细,既让大家放松了心情,又保障了安全。” 董海波说,孔繁森的关怀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种细致入微的民生关怀,在后来他赴西藏工作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冰河中的义举
十米深井里的担当
1976年二三月,鲁西大地春寒料峭,一场雨雪让天气格外寒冷。孔繁森去乡里开会的途中,突然听到路边一口深井里传来呼救声。他毫不犹豫地扔掉自行车,边跑边脱大衣,纵身跳入 10 多米深的井中。井水冰冷刺骨,他却用尽全身力气,将一名落水妇女托举起来。同行的同志找来绳子和梯子,先把妇女救上去,再将冻得嘴唇发紫的孔繁森拉上岸。
被救的是解庄西头的一位大嫂,因家庭困难和婆媳矛盾一时想不开跳了井,可跳下去后又想到了孩子,后悔莫及。孔繁森去世后,宣讲团来采访这位大嫂,她哭着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说着便朝着西藏方向磕了六个头,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大家对孔繁森更加敬佩。“他那时候已经是领导干部了,可遇到危险一点都不含糊。” 董海波说,在村民们眼中,孔繁森从来不是 “官老爷”,而是可以信赖的 “自家人”。
田垄上的身影
猪圈坑里的赤子情怀
生产队未包产到户时,大猪圈积肥是开春前的重要工作。锄猪圈时,臭气熏天的猪圈坑让很多社员望而却步,可孔繁森却卷起裤腿跳了进去,一干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我们那时候吃不饱饭,干十多分钟就撑不住了,可他总能坚持很久。”董海波回忆道,运肥时,大家都愿意和孔繁森一组,因为他有力气,自己拉到地里还回来帮别人推。
在邻村王辛庄村植树种芦苇时,孔繁森带头跳进冰冷的水里,用行动带动群众一起干。“他总是以身作则,哪里最苦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这种实干精神,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产量提高,老百姓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岁月里的传承
从赤脚医生到村委干部
孔繁森不仅关心村民的生产生活,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解庄村民解风友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多,孔繁森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辍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今,解风友已成为村委会干部,提起孔繁森,他满是感激:“没有孔部长当年的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解庄另一位村民孔繁策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孔繁森帮助他学医,后来他成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赤脚医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孔繁策领几个村民来看望孔繁森,孔繁森把他们领到家里,亲自下厨炒了几个小菜。大家想喝好酒,孔繁森笑着说:“我不是贪官,靠工资过日子。” 最后从厨柜深处找出一瓶莘县雁宾酒,这已是家里最好的酒了。大家吃饱喝足,在孔繁森住的炕上聊了大半个通宵,畅想着乡村的未来。
精神的丰碑
8元6 角里的廉洁本色
1994 年,孔繁森殉难时,身上仅有8元6角钱。他曾说:“阿里还很穷,大鱼大肉我们咽不下啊。” 在北京开会时,他还常常去吃小地摊。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在他驻村期间就已显现。董海波说:“他生活非常简朴,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可对我们这些村民却毫不吝啬。”
从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到深井中的英勇救人;从电影机旁的防震宣传,到猪圈坑里的埋头苦干,孔繁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誓言。他是平凡的,却在平凡中体现着共产党员亲民、爱民、务实、廉洁的作风;他是伟大的,因为他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如今,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他的故事。而在聊城的乡村里,那些与他有过交集的村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他的精神。董海波每次来到纪念馆,都会深受触动,甚至感动落泪。他说:“我亲眼见过孔繁森,他就是这样务实、接地气、大公无私的人。他给我们留下的,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繁森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它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神州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重温这些驻村往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份从田间地头走来的为民情怀,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闪耀光芒。
陈金路: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资深记者,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新闻奖项和省市级及以上个人荣誉称号,在省市报纸刊物上多次发表新闻稿件及文章。

投稿须知
1、本平台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