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东昌学院赋》在都市头条创下近80万阅读量的热度,并迅速引起了水城社会各界的热议。在碎片化阅读主导的当下,这不仅是一次传播奇迹,更印证了文化深耕的力量——尤其当辞赋家布茂岭的笔力与文史专家范景华的眼光相遇,便为这篇文字注入了穿透时光的感染力。
布茂岭先生以辞赋见长,其笔墨既守古韵之正,又含今人之情。在《东昌学院赋》中,他将东昌学院百年校史浓缩于平仄之间:从光绪年间简易师范学堂的草创,到季羡林等文化名人与学府的渊源,再到“夏湖潋滟,鸥鹭成行”的校园景致,于典丽辞章中见风骨,于凝练文字中藏温度。这种“以赋载史”的创作,让学院的精神脉络有了可触可感的文学形态,既唤醒了校友的青春记忆,也让大众读懂了一所大学的文脉传承。
而文史专家范景华的力荐,更赋予了这篇作品专业背书的厚重。作为深耕地方文化的研究者,范景华的认可不仅是对文字功底的肯定,更是对其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价值的背书。这种“创作者的匠心+研究者的慧眼”的双重加持,让《东昌学院赋》跳出了普通校园文章的圈层,成为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性的文化载体,自然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80万次点击阅读的背后,是人们对优质文化的渴求。当布茂岭的笔勾勒出学府的精神轮廓,当范景华的推荐印证了文字的价值,这篇赋文便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创作,而是一场跨越圈层的文化对话。它提醒我们:在信息喧嚣的时代,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扎根历史、饱含真情、经得住专业审视的文字。这80万阅读量,既是对双贤联袂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坚守的礼赞。
注:原文详见2025年5月15日都市头条诚信聊城发布的《美文欣赏——东昌学院赋》
编辑Ⅰ柴士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