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我和我们
文/林水火(福建)
阳光和雨同时给了我和我们
从遥远过来
在远方的脚下一如继往
一条路一群人
似乎在普通也神奇的频道上选词造句
摆设上喧嚣的感叹号
雨与台风有关也无关
闪现在永恒世界里的梦里梦外的喜鹊
在五线谱与简谱的音符支架上
梳理曾经的迷茫
放声还是放歌
一样修辞若隐若现的微笑
雨和阳光还在持续着交互的激动
我在我们的记忆旮旯寻找结晶的芳华
夏日里的春天
一枚又一枚上岸的碎片
知足地捧着虚拟的鲜花在手中滚烫
这首《我和我们》以朦胧的意象编织出个体与群体在时光、自然中的交织状态,既有细腻的情感褶皱,又暗藏对存在关系的哲思,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一、意象的张力: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诗中核心意象 “阳光和雨” 贯穿全诗,既是真实的自然现象,更象征着生命中矛盾又共生的境遇 —— 如馈赠与考验、明朗与沉郁。这种自然意象与 “路”“人群”“五线谱” 等人文符号碰撞,形成奇妙的张力:
“一条路一群人 / 似乎在普通也神奇的频道上选词造句”,将群体行走的过程比作 “选词造句”,既暗合诗歌创作的隐喻(“我们” 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正在书写的诗),又赋予日常以诗意的庄重;
“五线谱与简谱的音符支架上 / 梳理曾经的迷茫”,用音乐符号承载 “迷茫” 的情绪,让抽象的感受有了可触摸的 “支架”,画面感与听觉感交织。
二、“我” 与 “我们” 的辩证:个体在群体中的消融与凸显
诗题直接点出核心关系,而内容始终在 “我” 与 “我们” 的边界上游走:
开篇 “阳光和雨同时给了我和我们”,强调个体与群体共享同一套生命馈赠,命运的根基是共通的;
中段 “我在我们的记忆旮旯寻找结晶的芳华”,则转向个体在群体记忆中的探寻 ——“记忆旮旯” 的私密性与 “我们” 的公共性形成对比,“结晶的芳华” 暗示个体从群体经验中提炼出的独特价值;
结尾 “知足地捧着虚拟的鲜花在手中滚烫”,以 “虚拟的鲜花” 隐喻个体在群体中获得的精神慰藉,“滚烫” 的触感又让这份虚拟有了真实的情感重量,最终达成 “我” 在 “我们” 中既归属又独立的平衡。
三、语言的留白:在 “若隐若现” 中藏深意
诗人善用模糊性的表达营造余韵:
“雨与台风有关也无关”“一样修辞若隐若现的微笑”,“有关也无关”“若隐若现” 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呼应了 “我” 与 “我们” 关系的暧昧性 —— 既无法割裂,又不能完全等同;
“夏日里的春天 / 一枚又一枚上岸的碎片”,时空的错位(夏日里的春天)与 “碎片” 的意象,暗示记忆的非连续性、群体经验的碎片化,而 “上岸” 又暗含一种从混沌中走向清晰的期待。
四、稍显不足:部分意象的衔接略显跳跃
如 “闪现在永恒世界里的梦里梦外的喜鹊” 一句,“喜鹊” 的象征意义与上下文的 “台风”“迷茫” 等意象关联较弱,若能更紧密地嵌入 “我与我们” 的情感脉络中,或许能让诗意更连贯。
但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克制的笔触捕捉了个体与群体的微妙关系,在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中,写出了生命共在的温暖与个体存在的微光,值得反复品读。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