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晨咏】
闲游乳山偶得
作者\翠柳
晨风声切歌呼,
画眉韵意醇俗,
鹦鹉啼飞欲舞。
人人羡慕,
这达适与云居。
赏析:一、凤头猪肚豹尾:起承转合暗含生态逻辑
凤头(起):以“晨风声切歌呼”开篇,突破常规。
“晨风”作为特定鸟种(鹞鹰类),其尖锐的鸣叫(“声切”)直击感官,如裂帛惊空,形成强烈的听觉悬念。这种开篇既有生物学特质的精准捕捉,又暗藏《诗经·晨风》的文本互文——原诗以“未见君子”的急切寻觅为底色,此处呼应了“游山偶得”的惊喜感,形成古今鸟鸣的时空对话。好似凤头。
猪肚(承转):中段“画眉韵意醇俗,鹦鹉啼飞欲舞”形成意象阶梯。
画眉鸟婉转的“韵意”隐喻山野本真(醇俗),鹦鹉的“啼飞欲舞”暗合驯养属性,两者从野生到豢养、从天然音律到人为观赏的层级递进,构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型生态样本。此处以物象隐喻文明进程的隐忧,突破了传统田园诗的单纯咏景。内容丰富,似若猪肚。
豹尾(合):“人人羡慕,这达适与云居”陡转视角。
“适与”二字揉合《庄子》“适性”哲学与当代生态居住理念,将鸟类天然适居(云居)与人类“羡慕”并置,暗含对现代生存状态的反思。结句如豹尾劈空,以鸟之自在反照人之困顿,余响绵长。结尾有力,形似豹尾。
二、意象选用:
晨风(隼科猛禽):代表原始野性的生物符号。其疾飞掠食的生存法则(《诗经》郑玄注:“晨风,鸇,击鸟必疾”)与曲中“声切”共振,暗示未被驯化的自然力量。
画眉(鹟科鸣禽):作为笼养文化典型符号,其“醇俗”指向乡土社会审美趣味,与文人雅士“听鹂”传统勾连(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鹦鹉(宠物禽类):被驯化程度最高的文化象征,其“欲舞”暗含拟人化表演性质,与画眉构成自然属性与人工驯养的对比轴。
三重鸟类意象形成生态链条:猛禽(野生)→鸣禽(半驯化)→鹦鹉(全驯化),暗喻人类干预自然程度的深浅。
三、意境描写:
整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乳山清晨的自然画卷。清晨,风声急切,仿佛在歌唱,画眉鸟韵味醇厚,鹦鹉啼叫飞舞,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云相伴,显得无比闲适自在。
四、修辞精析: “歌呼”精准的把晨风鸟的鸣叫,被转化为对人类世界的“歌呼”警示,赋予生态预警以诗意表达。
夸张:“人人羡慕”有一定的夸张成分,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强调了此地的美好和令人向往,突出了作者对乳山的高度赞美。
在这首小令中,“晨风声切歌呼,画眉韵意醇俗,鹦鹉啼飞欲舞”这三句在结构和词性上有一定的对仗特点。“晨风”与“画眉”“鹦鹉”相对,都是名词;“声切”与“韵意”“啼飞”相对,分别从声音、韵味、动作的角度进行描述;“歌呼”与“醇俗”“欲舞”相对,整体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对仗美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动词应用:
动词的运用较为精妙。“歌呼”生动地表现了风声的动态;“啼飞”“欲舞”分别写出了鹦鹉的啼叫、飞舞的动作和状态,使画面更加鲜活。这些动词的使用,让整首小令中的自然景象动了起来,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鸟儿们欢快的姿态。
六、韵律和谐:
这首小令,“呼”“俗”“舞”“居”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在节奏上,也符合【越调·天净沙】的格律要求,使得整首小令在音韵和节奏上都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七、语言精练:
小令篇幅短小,但语言简洁明了,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乳山清晨的美景和此地的闲适惬意。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首【越调·天净沙·晨咏】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特色,是一首较为优秀的小令作品。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世外》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